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25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263篇
林业   365篇
农学   290篇
基础科学   419篇
  216篇
综合类   3460篇
农作物   157篇
水产渔业   250篇
畜牧兽医   4132篇
园艺   303篇
植物保护   1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392篇
  2014年   544篇
  2013年   518篇
  2012年   771篇
  2011年   761篇
  2010年   627篇
  2009年   646篇
  2008年   733篇
  2007年   561篇
  2006年   479篇
  2005年   411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大学  骆小方  任邦春  潘峰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2):190-191,201
采用超声辅助萃取法从六味地黄丸中提取没食子酸,考察溶剂比例(甲醇:0.1%乙酸)、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对六味地黄丸中没食子酸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六味地黄丸中没食子酸超声辅助萃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中没食子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溶剂比例(甲醇:0.1%乙酸)2:8、超声温度40℃、超声时间30 min、超声功率180 W.没食子酸在1.6~19.2μg/mL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n=3).超声辅助萃取法与浸渍提取法相比,提取没食子酸含量增加了17.14%~23.62%.  相似文献   
2.
钢轨探伤车自主化超声系统的建设,利用了国外先进的技术方式,可以很好地提升超声系统的工作效率,解决超声系统升级难、数据传输难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超声系统的识别能力,推动超声检测自主化工作。在自动化超声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其使用到了分层结构,也就是分类传输数据,在超声定位时利用并行查表转化的方式。其中,关于计算问题应用到的是FPGA硬件,在这种情况下回拨重新定位的计算受外接因素的干扰比较少。此外,自主化超声系统智能判断利用的是决策树智能伤损判定,与现有的系统相比,其伤损检出率高,伤损误报率低,应该被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唐文文  陈垣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7):171-177
以党参废弃物茎叶为试验材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双酶协同超声波提取党参茎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FRAP法评价党参茎叶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利用双酶协同超声法提取党参茎叶总黄酮的最佳条件为:液料比40 mL:1 g,乙醇体积分数70%,双酶(纤维素酶:果胶酶=1:1)用量0.45 mg/mL,酶解时间60 min,超声时间42 min,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6.511%.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FRAP总还原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党参茎叶总黄酮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在浓度为100μg/mL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91.74%;在浓度达到500μg/mL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4.82%,非常接近维生素C;党参茎叶总黄酮的总还原力为28.22 mg/g.本研究确定出党参茎叶总黄酮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为党参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湘中地区双季早晚稻生长期内气候变化特征及对生产的影响,以该地区1960—2019年的双季早、晚稻生育期内逐日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近60 a早晚稻生长期内各生育时期的温、光、水等气候资源变化趋势,探讨在区域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双季早晚稻生产如何充分利用有利气候变化以及避开不利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早稻生长期内的日平均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播种育秧期增幅最大,分别为0.433、0.808和0.428℃/10a;播种育秧期和移栽返青分蘖期的日照时数为增加;降水量的增加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晚稻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除孕穗期略有下降外,其余生育时期均呈上升趋势;播种育秧期、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3个时期平均日最高气温均表现出一定幅度的升高,增幅最大的是灌浆成熟期;平均日最低气温表现为持续上升,增幅最大的为灌浆成熟期,达0.226℃/10a;孕穗期的日照时数降幅最大,下降约11.02 h/10a,其次是移栽返青分蘖期,下降约6.656 h/10a.该区域气候变化对早稻而言是利大于弊,而对晚稻来说则制约了其高产潜力的发挥.因此,湘中地区早晚稻生产可采取早稻适当提前播种并搭配迟熟晚稻品种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异花授粉对柚果实内裂的影响机制,以琯溪蜜柚为父本、早香柚为母本进行异花授粉,统计种子数与果实内裂的关系,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分析果实汁胞代谢物组分。结果表明,早香柚自花授粉果实裂瓣数多为2或3瓣,且裂瓣多处于对称位置,说明果实横向生长拉力是中心柱开裂的直接原因;异花授粉后,果实内裂率与种子数有关,低于30粒时内裂率为100%,高于80粒时果实不内裂,大部分异花授粉果实的种子数介于30~80粒之间,内裂率为51.4%,说明异花授粉产生的大量种子可起到保护中心柱的物理性作用;从代谢水平上看,异花授粉后种子可通过激素、多胺等内源物质调控汁胞可溶性糖、有机酸、氨基酸,以及莽草酸途径及其下游次生代谢过程,使果实在外观和风味性状上表现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其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变化可能与果实膨大和内裂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柚果实内裂调控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超声提取-离子色谱法测定芹菜中氯含量的方法。芹菜经超声提取20 min后,以浓度4.5 mmol/L Na2CO3和0.8 mmol/L NaHCO3为淋洗液,经IonPacAG23分离测定。本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度高,适合于芹菜中氯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致病性大肠杆菌、链球菌、念珠菌等致病菌均可引发子宫内膜炎感染,轻者出现子宫炎症,重者发情不规律或屡配不孕,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养殖损失。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首先分析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的母猪和引发母猪子宫内膜炎发生的原因,然后对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子宫内膜炎临床症状进行分别概述,从中兽医和西医角度分别介绍治疗方法,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期降低母猪子宫内膜炎感染和发病几率。  相似文献   
8.
内6优7075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2018-2020年3年在武平县作烟后稻试种、示范观察研究,综合表现好、植株稍高、群体整齐、根系发达、株型紧凑、分蘖力强,熟期适中、穗大粒重、产量高、稳产性好、后期转色好、米质优、抗逆性强。本文作者总结了其作烟后稻示范种植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针对东北粳稻绿色保质减损储藏技术需求,通过开展内环流控温和空调控温两种技术应用实仓试验,经应用效果对比,两种储粮技术均能达到理想的控温效果,均能有效延缓粳稻品质劣变,且水分减量及品质变化无显著差异,但在能耗方面,空调控温技术运行能耗及费用相对较高,因此,采用内环流控温技术对实现东北粳稻保质减损储藏更具有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新西兰兔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比较新西兰兔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实验采集1日龄新西兰兔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方法,分别从2种组织中分离前体脂肪细胞,进行细胞原代培养,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对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利用RT-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细胞在分离后2 h已经贴壁,24 h时呈现出短梭形的细胞形态,第2天细胞变成长梭形,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在诱导分化后均被油红O染色,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的脂质积累在诱导分化的第2天显著高于肌内前体脂肪细胞(P<0.05);荧光定量结果表明,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基因的表达趋势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相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第4天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第6天,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PPARγ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蛋白脂肪酶(LPL)表达量在第0天和第2天差异不显著,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第2天显著高于第0天(P<0.05);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肪酸合酶(FAS)基因第0、2、4天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第2、4天显著高于第0天(P<0.05)。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新西兰兔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模型,并发现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早于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为进一步研究新西兰兔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机制和脂肪沉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