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0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76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347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745篇
畜牧兽医   28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人-兽-鱼共患的致病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为了研究宿主嗜中性粒细胞清除细菌感染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副溶血弧菌Vp57~(RFP)菌株感染受精后48 h(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的斑马鱼(Danio rerio)幼鱼耳泡,建立局部感染模型,并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01菌株为对照,系统比较了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存活曲线以及和嗜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RT-qPCR验证炎症相关基因il1b和il10在感染前后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感染斑马鱼幼鱼的LD_(50)分别为7.90×10~8 CFU/mL和1.14×10~(11) CFU/mL,与感染大肠杆菌相比,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招募嗜中性粒细胞的速度更快,且数量更多。RT-qPCR结果发现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在相同时间点能够激活更高的il1b和il10基因的表达,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建立的副溶血弧菌-斑马鱼幼鱼耳泡局部感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嗜中性粒细胞清除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动态过程,以及深入揭示天然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传统煎煮法提取海巴戟果有效成分,以副溶血性弧菌为试验菌株,将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及抑菌率作为检测指标,探讨海巴戟果热水提取物对水产动物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海巴戟果提取物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为25.00 g·L?1,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为50.00 g·L?1。海巴戟果提取物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效果随着紫外照射时长而减弱,甚至消失,煮沸时间≥15 min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嗜盐古菌存在于高盐水体中,是高盐环境微生物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利用从日晒盐场结晶池卤水中分离得到的3株红色嗜盐古菌,分别命名为Haloarcula sp.HG-1、Haloferax sp.KN-4和Halorubrum sp.IT-5。采用悉生实验系统,探讨不同盐度(30、100和150)条件下3株古菌能否作为卤虫(Artemia)的唯一饵料,并比较其作为饵料对卤虫存活、生长和抗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度30的悉生系统中,投喂3株古菌组卤虫存活率和体长均保持较高水平;鳗弧菌攻毒条件下,卤虫存活率有所下降,其中投喂Haloferax sp.KN-4菌株组卤虫抗鳗弧菌感染能力最强。正常和攻毒条件下,在盐度100和盐度150悉生系统中分别投喂3株古菌,卤虫均保持较高存活率和体长,其中投喂Haloarcula sp.HG-1菌株组卤虫具有最高存活率和最长体长,但攻毒组卤虫存活率和生长普遍优于未攻毒组,这可能与高盐条件下V.anguillarum毒力下降有关。本研究利用"卤虫-古菌"悉生实验系统,证实了3株嗜盐古菌均可作为卤虫的唯一饵料,为卤虫提供营养;利用"卤虫-古菌-致病菌"攻毒实验系统,证实3株嗜盐古菌均可以增强卤虫抗鳗弧菌感染能力。本研究结果为研究古菌在高盐环境食物链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中草药对大菱鲆源哈维氏弧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琼脂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哈维氏弧菌菌株对18种中草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五倍子、石榴皮、大黄、乌梅和苏木的抑菌作用最强,最小抑菌浓度(MIC)12.5 mg/m L;黄连、马齿苋、鱼腥草、穿心莲、公丁香和桉树叶的抑菌作用次之,MIC为12.5~25mg/m L;沙棘、黄柏、辣蓼、甘草和薄荷抑菌效果较好,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00~500 mg/m L;而陈皮、石菖蒲的抑菌作用不明显,MIC均大于500 mg/m L。结果表明,18种中草药中五倍子、石榴皮、大黄、乌梅和苏木对大菱鲆源哈维氏弧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可为防治大菱鲆哈维氏弧菌病中草药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引起海南省后水湾深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烂身病"的主要病原菌。为了能够快速诊断该病原菌,急需建立一种耗时短、准确以及便捷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分离到的致病菌株QT520的ToxR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加入SYTO-9特异荧光染料,建立了一种可以实时、快速检测哈维氏弧菌的LAMP法(RT-LAMP)。该方法对哈维氏弧菌的基因组DNA及菌液灵敏度分别为100 fg/μL和10~3 cfu/mL,与Real-time PCR法检测灵敏度相当,比普通PCR的检测灵敏度要分别高1000倍和10倍,能有效区分哈维氏弧菌与坎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可以实时观察检测结果,且检测时间只需要40 min;具有耗时短、特异性和灵敏度高、仪器便携、操作简单且能实时观察检测结果等优点,非常适合在生产现场进行哈维氏弧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流行菌株构建海水鱼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病二联灭活疫苗,对斜带石斑鱼、卵形鲳鲳参等进行人工感染攻毒实验,并利用构建的二联灭活疫苗进行免疫保护原性试验。实验结果显示,溶藻弧菌EpGS021001株对斜带石斑鱼的LD50为2.0×10~5CFU/g体重,敏感程度最高;而哈维氏弧菌SpGY020601株对卵形鲳鲳参的LD50为1.4×10~6CFU/g体重,敏感程度最低。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注射免疫和浸泡免疫均有一定保护作用,疫苗浓度在相当于1.5×10~9CFU/mL以上时,注射免疫相对免疫保护率(RPS)均可在80%以上;同样浓度浸泡免疫时,RPS在55%以上。可见病原对鱼类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选择疫苗产品要针对不同品种、不同模式和不同接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紫泥围垦区海水中弧菌类群组成,为相关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采用TCBS(Thiosulfate Citrate Bile Salts Sucrose)培养基从紫泥围垦区海水中分离得到48株细菌,应用16S rRNA基因-RFLP(限制性酶切图谱多样性分析)、16S rRNA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方法对48个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紫泥围垦区海水弧菌包括4个类群,分别为group 1-Vibrio crassostreae,占14.6%;group 2-V.atlanticus,占58.3%;group 3-V.splendidus,占12.5%;group 4-V.lentus,占14.6%。4类弧菌皆属于V.splendidus进化分支,能引起虾类、贝类动物的疾病。[结论]该研究明确了特定时间段内紫泥围垦区弧菌为V.splendidus相关的类群,对于针对性地防控这些弧菌引起的养殖动物疾病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2003年以来, 海参产业发展速度和拓展规模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国内形成了继海带、对虾、扇贝、海水鱼类养殖之后"第五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伴随着养殖规模和密度的扩大, 病害问题也日益凸显, 已逐渐成为海参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威胁巨大, 其中以腐皮综合征最具代表性.本文梳理分析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腐皮综合征的主要病原, 系统阐述了刺参应对病原感染的免疫调节机制和代表性病原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结了刺参病害的生态防治方法, 并在实现刺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病原致病机制及环境调控疾病发生研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 以期为构建绿色健康的刺参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人工繁育的中间轴孔珊瑚(Acropora intermedia)出现白化病症状,且白化范围呈蔓延趋势,严重的甚至出现死亡。为探明此次养殖中间轴孔珊瑚白化病的病因,对患病珊瑚进行了病原学研究。从患病珊瑚基部病灶部位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株JU-V039,该菌株经Biolog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RNA基因发育进化树分析,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再经人工回接感染,证实溶藻弧菌是引起此次珊瑚白化病的致病原。药物敏感实验显示,该菌株对13种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5.4%,其中对利福平、复方新诺明、链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卡那霉素、四环素、萘啶酸和氯霉素10种实验药物表现敏感(S);对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表现耐药(R);对多粘菌素B则表现中介(I)。溶藻弧菌与此次养殖中间轴孔珊瑚白化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珊瑚白化病的致病机理,并给出科学有效的疾病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利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了中国热带(新村、黎安、潭门)典型海草床水体潜在致病菌的群落结构,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析可培养弧菌和肠球菌的丰度,进一步利用定量PCR分析弧菌(Vibrio)和肠球菌(Enterococcus)典型毒力基因含量。结果发现,新村、黎安海草床水体潜在致病菌与潭门有显著差异;可培养弧菌和肠球菌及其典型毒力基因vhh、toxR、aspA、esp和gelE均呈现新村黎安潭门的趋势,而弧菌典型毒力基因ctxA、tlh、trh和vvp呈现黎安新村潭门的趋势。新村和黎安较高的人类活动强度如营养负荷,可能是导致其海草床致病菌和毒力基因丰度较高的重要原因,而新村和黎安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