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3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6篇
农学   119篇
基础科学   8篇
  21篇
综合类   1068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82篇
植物保护   45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用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三氟甲吡醚乳油、20%氟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5.7%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8.3%甲氧虫酰肼悬浮剂、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和10%溴虫腈悬浮剂等7个化学药剂处理进行西兰花小菜蛾防治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7%乙基多杀菌素+28.3%甲氧虫酰肼防效最好,是首选药剂,其次是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10%三氟甲吡醚,此3个药剂处理后1 d的防效在82%以上,药后3 d的防效在92%以上,药后 7 d的防效在 94%以上;此4种药剂出口日本基准较高、安全性好、性价比高,适合出口西兰花的生产要求,建议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控制小菜蛾,达到减药控害和绿色防控的目的,进行了1.1%阿维·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效研究。结果表明,1.1%阿维·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用量为1 875 g/hm~2和1 500 g/hm~2时防治卷心菜小菜蛾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1.1%阿维·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875 g/hm~2药后1、7、14 d的防效分别为57.18%、98.15%、82.01%,1.1%阿维·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药后1、7、14 d的防效分别为48.06%、91.61%、78.12%,极显著高于同药剂1 125 g/hm~2处理的防效;其1 875 g/hm~2处理药后7、14 d防效均高于1.8%阿维菌素乳油750 m L/hm~2和8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 2个处理;1.1%阿维·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在蔬菜绿色防控中值得推广,适宜剂量为1 500~1 875 g/hm~2。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小菜蛾防治效果,采用性诱剂对宝鸡地区陈仓区、凤翔县、太白县3个监测点的春甘蓝小菜蛾幼虫和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因海拔高度不同引起的温度差异导致了小菜蛾幼虫和成虫在3个监测点的始现期、高峰期、最高峰的种群数量、发展趋势均有所不同。其中,陈仓区、凤翔县和太白县小菜蛾幼虫的始现期分别为5月24日、5月24日和5月31日;小菜蛾幼虫在陈仓区的发生量有4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31日、6月14日、7月5日、7月19日,在凤翔县的发生量有3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31日、6月28日、7月19日,在太白县的发生量有3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7日、6月21日、7月12日。陈仓区和凤翔县小菜蛾成虫的始现期为5月31日,太白县小菜蛾成虫的始现期为6月7日;小菜蛾成虫在陈仓区的发生量有3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14日、6月28日、7月19日,在凤翔县的发生量有2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28日、7月19日,在太白县的发生量有2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21日、7月12日。  相似文献   
4.
京郊西兰花小菜蛾的田间防治药剂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苏云金杆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等5种杀虫剂对小菜蛾的田间药效,本文采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对小菜蛾在药后1~7 d的防效较好;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与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分别按50%推荐用量组成的1∶1的混配剂,药后1 d的防效仅在60%左右,速效性较差,但是药后3~7 d的防效较好。其中,混配剂药后3 d的防效高达90.7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在药后1~7 d的防效均较差。因此,在西兰花生产上可使用减量的溴氰虫酰胺与苏云金杆菌混配剂进行小菜蛾的防治,以达到农药减量增效防治小菜蛾的目的;在小菜蛾暴发时,可使用溴氰虫酰胺或乙基多杀菌素,以达到迅速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氟虫腈结构为骨架,寻找具有杀虫活性和对环境友好型的苯基吡唑类化合物。【方法】以不同取代基的苯胺为原料,经2步法合成含有不同取代基的苯基吡唑类化合物1~21;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ESI-MS分析确定;采用浸液法测定目标产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生物活性;测定化合物1、5、12和16对中华蜂Apis cerana的急性经口毒性。【结果】化合物1、5、12和16处理小菜蛾24 h的LC50分别为0.26、0.95、0.33和1.10 mg·L~(-1),其中化合物1和12对小菜蛾的活性优于氟虫腈。化合物5、12和16对中华蜂的急性经口毒性比氟虫腈(0.05mg·L~(-1))低,但仍属于剧毒,LC50分别为0.21、0.22和0.09 mg·L~(-1)。构效关系表明,苯环的取代基对苯基吡唑类化合物的活性影响很大,当苯环邻位存在—Cl或—Br、对位为—Cl、—CF3或—OCF3时,化合物对小菜蛾表现出极好的活性。【结论】氟虫腈苯环取代基的替换可以提高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降低对中华蜂的毒性,研究结果对今后芳基吡唑类杀虫剂开发、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滇西南菜区小菜蛾的发生规律和抗药性现状, 2013-2017年进行了田间系统调查幼虫、性信息素诱集成虫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滇西南菜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每年早春存在种群激增现象, 3-5月份出现春季高峰期, 6月后种群数量保持较低水平。抗性测定表明, 该地区小菜蛾对丁醚脲、Bt、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茚虫威均为低水平抗性, 对氟啶脲和多杀霉素为中等水平抗性; 对阿维菌素为中到高抗,对高效氯氰菊酯为高抗水平。建议该区域1-5月放置性信息素诱杀成虫, 3-4月用丁醚脲、Bt制剂、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茚虫威等进行化学防治, 6-12月小菜蛾的发生虫量在经济阈值下, 可不防治。  相似文献   
7.
为扩充鳞翅目害虫杀虫基因资源,本研究从苏云金芽胞杆菌BN23-5中克隆得到一个新的cry基因,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分析。该基因为一个完整的cry1D基因,全长3501 bp,编码1166个氨基酸残基。该氨基酸序列是一个新的Cry氨基酸序列,与Cry1Db1的同源性最高,为86%,命名为Cry1Dd1(登录号为KJ728844)。将该基因插入穿梭表达载体pSTK中,转入BT无晶体突变株HD73-中进行表达。结果表明,cry1Dd1基因能在BT无晶体突变株中表达,并形成菱形伴孢晶体。SDS-PAGE验证其分子量为132.2 kD,与预测的大小相符。生物活性测定表明,Cry1Dd1晶体蛋白对小菜蛾的幼虫具有杀虫活性,LC50为13.1 μg/mL;能明显抑制甜菜夜蛾幼虫的生长;但对棉铃虫幼虫没有杀虫活性。对cry1Dd1基因序列进行分析,cry1Dd1包含8个block保守区域,这和目前其他的cry基因相似;Cry1Dd1蛋白的活性区域为N端的37~593位氨基酸残基。  相似文献   
8.
9.
【目的】RNA甲基化是基因转录后水平表观修饰的主要形式,参与了众多重要的细胞学过程。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寡食性害虫,与RNA甲基化相关基因的功能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克隆小菜蛾的RNA甲基化蛋白同源基因fl(2)d,鉴定其表达模式,并敲除该基因以探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小菜蛾基因组网站查找fl(2)d基因序列,PCR扩增其蛋白质编码序列(CD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个体以及成虫生殖腺中fl(2)d的相对表达量;运用CRISPR/Cas9结合卵的显微注射技术,对小菜蛾fl(2)d进行编辑;将fl(2)d被编辑过的成虫与野生型成虫杂交,并对其产生的后代进行近交,筛选fl(2)d突变品系;观测并比较突变体与野生型个体遗传特性、生物学参数和表型的差异,明确fl(2)d的功能。【结果】克隆得到长度为912 bp的fl(2)d CDS,fl(2)d在雌蛹、雌成虫和卵中的表达量较高,雄成虫和雄蛹的表达量较低,幼虫期的表达量最低,成虫卵巢中表达量显著高于精巢。通过向小菜蛾的卵注射靶向fl(2)d的向导RNA(sgRNA)和Cas9蛋白的混合物,对所产生的阳性后代进行10代的单对近交筛选,获得3种杂合的移码突变品系,分别缺失了4个(Δfl(2)d213-4)、5个(Δfl(2)d213-5)和7个(Δfl(2)d214-7)碱基。在上述品系的筛选过程中,发现了6只缺失4个碱基的纯合突变个体,2只缺失5个碱基的纯合突变个体;缺失4个碱基的纯合个体成功配成了两对,近交未产卵;剩余的2只缺失4个碱基的雄性纯合个体和2只缺失5个碱基的雄性纯合个体分别与同世代的雌性杂合突变个体近交后仍未产卵。说明fl(2)d纯合突变的个体存活率极低,且可能无法产生后代。通过分析后代基因型的分离比,发现杂合突变个体近交以及杂合突变个体与野生型个体杂交产生的后代中,杂合突变个体与野生型个体的比例分别略小于2和1,说明fl(2)d杂合突变会影响小菜蛾正常的生长发育,并导致部分个体死亡。杂合突变体后代中含有突变的雌雄个体比例接近1﹕1(P<0.05),推测小菜蛾fl(2)d可能与性别决定无关。只要是有突变品系小菜蛾所参与的交配,雌成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均显著低于野生型(P<0.01),所产的卵多数发育异常,表现为失水皱缩、不能正常孵化。通过对成虫的生殖腺进行解剖,发现在野生型雌成虫与突变体雄成虫交配后,卵巢内卵的附着量较未交配的个体明显减少;未交配的突变体雌成虫卵巢内卵的附着量亦少于野生型,而突变体雄成虫的精巢未见明显异常。部分能够孵化的杂合突变个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变,导致不能正常完成整个世代;另外一些杂合突变个体未见异常,可以将突变类型遗传给后代。根据上述发现,提出了基于fl(2)d小菜蛾遗传防控模型。【结论】fl(2)d参与小菜蛾的生殖过程和胚胎发育,突变后显著影响后代种群数量,是开展小菜蛾遗传控制的理想靶标。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采,菜田病虫危害越来越严重,应用单一的化学防治不仅防效差,而且污染环境,也影响人们的食用安全。因此,为提高蔬菜产品质量,提出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即以提高蔬菜单株素质和抗病虫能力为基础,优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和生态防治技术,尽最大可能控制病虫害发生,以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同步提高。一、农业防治技术1.种子处理选择优质、丰产、抗病虫性强、耐贮运、适合本地栽种的品种。种子经过晒、选、消毒、药剂拌种包衣等技术处理。"晒"即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