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57篇
  免费   725篇
  国内免费   434篇
林业   1655篇
农学   1170篇
基础科学   680篇
  982篇
综合类   8639篇
农作物   904篇
水产渔业   435篇
畜牧兽医   2471篇
园艺   1117篇
植物保护   86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0篇
  2022年   331篇
  2021年   340篇
  2020年   444篇
  2019年   349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417篇
  2016年   508篇
  2015年   560篇
  2014年   972篇
  2013年   880篇
  2012年   1018篇
  2011年   1060篇
  2010年   986篇
  2009年   1057篇
  2008年   964篇
  2007年   954篇
  2006年   842篇
  2005年   876篇
  2004年   732篇
  2003年   800篇
  2002年   584篇
  2001年   598篇
  2000年   475篇
  1999年   339篇
  1998年   286篇
  1997年   279篇
  1996年   253篇
  1995年   213篇
  1994年   204篇
  1993年   165篇
  1992年   188篇
  1991年   199篇
  1990年   166篇
  1989年   164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6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柳州市动物养殖的健康发展,比较精准的掌握动物疫病防控情况,较好的制订动物防控实施方案,每年我市都会按照上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要求,由市动物疫控中心实验室对全市县(区)乡覆盖的主要家畜家禽养殖场(企业)和一些农村散养户监测几种主要动物疫病的免疫抗体情况。  相似文献   
2.
草莓营养价值高、口感酸甜、颜色鲜艳,因此广受消费者的喜爱.由于其含水量高,容易受到机械损伤和微生物侵染而腐败变质,因此合适的采后保鲜方式对提升草莓经济价值有重要作用.从采后生理学变化、物理保鲜、化学保鲜、生物保鲜角度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草莓采后保鲜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草莓采后生理变化、采后不同的保鲜技术对草莓品质的影响,展望了未来草莓保鲜方式和研究方向,旨在延长草莓贮藏期,提高其经济价值,为草莓加工及保鲜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开发新型、高效、安全的棉花化学打顶剂,筛选适于棉花的化学打顶剂配方,选择杀菌剂戊唑醇、除草剂二甲戊灵和抑芽剂氟节胺3种药剂,于2020年在河南安阳进行棉花化学打顶试验,研究其化学打顶效果。结果表明: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SC)258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330 g·L-1二甲戊灵乳油(EC)990 g·hm-2+25%(质量分数,下同)氟节胺SC 300 g·hm-2混配处理抑制棉花株高和增产效果最佳,可以达到人工打顶的效果;其次为430 g·L-1戊唑醇SC 516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处理;而330 g·L-1二甲戊灵EC 1 485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处理和25%氟节胺SC 500 g·hm-2单剂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产量,但对棉花的打顶效果远不及人工打顶,仍须优化配方和确定合适剂量。因此,在本研究区宜用430 g·L-1戊唑醇SC 258 g·hm-2+330 g·L-1二甲戊灵EC 990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或430 g·L-1戊唑醇SC 516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进行棉花化学打顶来代替传统人工打顶。  相似文献   
4.
以鲎血为主要原料制备鲎试剂是我国鲎资源开发的关键产业链。我国鲎种群数量逐年下降,为实现鲎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开展对中国鲎造血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刻不容缓。本研究向中国鲎体内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灭活鳗弧菌(V),比较注射后0, 6, 12, 24, 48小时(h)中国鲎的血淋巴细胞总数、活性氧含量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注射NAC后血淋巴细胞总数(THC)、活性氧(ROS)、丙二醛(MDA)活性均有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酶(T-AOC)、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有升高趋势。NAC与不同浓度V共同刺激下,THC、ROS、MDA含量相对仅注射NAC的下降有所减缓,其它酶活性有所升高。而血蓝蛋白(HC)在整个实验中无明显变化。6-48h,NAC组的THC、ROS与V组、NAC和V共刺激组相比呈降低趋势,共同刺激下SOD活性显著高于其它组。48h,NAC、V及共刺激下CAT、T-AOC组间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对照组。NAC+106V的MDA含量在48h最低,AKP活性在12-48h呈升高趋势,而NAC组的LZM活性在48h最高。注射NAC可降低THC、ROS,共刺激可缓和下降,V组THC、ROS升高,但其余血淋巴参数均提高,由此推测NAC和V均能刺激中国鲎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机能;机体内的ROS含量对中国鲎血淋巴细胞增殖及再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谷子从早期品系到育成品种过程中顶三叶和其他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41份育种品种和30份早期品系,在6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分析育成品种和早期品系顶三叶性状的差异,以及与其他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 表明,育成品种顶三叶长度、宽度和面积总体上高于早期品系,而变异幅度低于早期品系;育成品种项三叶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早期品系,而顶三叶与穗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低于早期品系;育成品种产量与顶三叶大小显著负相关,这种负相关关系主要存在于叶片较大的品种中,而在叶片较小的品种中并不存在.本研究结果为谷子品种选育中对顶三叶性状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化学打顶是指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打破作物顶端优势,进而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生产。本文为探究化学打顶对作物的影响,利用摇钱素和棉花打顶剂处理新陆中70和新陆中82不同品种,同时测定不同化学打顶剂处理条件下,棉花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及棉花冠层叶面积指数指标。研究发现:不同化学打顶处理条件下,与人工打顶相比化学打顶的棉花的五种指标变化均不明显,但新陆中70和新陆中82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平均值与对照相比分别高出3 μmol/(m2.s)和2 μmol/(m2.s),且冠层叶面积指数值比人工打顶的略高。试验结果表明化学打顶处理后没有造成棉花疯长,提高了光能利用率,进而增加作物群体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践行绿色植保理念,推动胡杨河市农药减量控害,研究棉铃虫在新型种植模式(稀-早-优)下的诱控技术.以性诱、灯诱、食诱为主体,以化学防治技术为辅助,开展棉铃虫的理化诱控集成技术研究.结果显示,理化防控区棉田落卵量较对照区降低,新增蕾铃被害率降低,防治成本较常规化学防治区降低909元/hm2.然而,理化诱控技术单一使用较为容易,如何与化学防治集成需进一步探索.因此,在新型种植模式下,理化诱控集成技术可以更好地防治棉铃虫,保护天敌,调控生态平衡,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控制秋季豇豆生产中的徒长问题,本试验以安豇长青及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5%调环酸钙泡腾粒剂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不同剂量的应用对比试验,设置5个不同剂量(270.0、377.5、405.0、472.5、540.0 g/hm2)和1个清水对照组处理,在幼苗期喷施,观察分析其对于秋季豇豆的控旺效果、产量、商品性等影响。结果表明,在幼苗期使用适量的5%调环酸钙泡腾粒剂,不会对豇豆的物候期及商品性造成影响,并且具有明显的控旺效果及增产效果。综合来看,在405.0 g/hm2的使用剂量下,对于秋季豇豆生产的控旺效果与增产效果表现最佳,对于始花高度的抑制率可达到55%,增产效果可达到28.96%。  相似文献   
9.
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简称HS-GC)测定梨中硫酰氟残留量的分析方法.采用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HP-PLOT-Q毛细管气相色谱柱(30 m×0.53 mm,40μm),进样口温度为200℃,分流比为20:1,柱温为70℃,检测器为ECD,温度为250℃,载气为N2,恒流为4.5 mL/min,进样量为1 mL,优化顶空平衡温度、时间等,以顶空进样器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检测,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硫酰氟在0.001~1.0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方法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简称LOD,S/N=3)为0.001 mg/kg,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简称LOQ)为0.01 mg/kg.在0.01、0.50、1.00 mg/kg添加水平下,硫酰氟在梨中的回收率为85.5%~103.3%,相对标准偏差为2.17%~6.01%.说明该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梨中硫酰氟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间伐强度(23%、32%、不间伐),研究间伐后不同密度样地内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叶和枝的C、N、P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均以下降-上升的波动下降;凋落物分解1 a后,3种处理叶和枝的N、P含量以D2(弱度间伐)处理最低,叶C含量D2处理最低,枝C含量D1(强度间伐)处理最低,且D1和D2处理的叶C和叶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CK(P<0.05),D1处理的枝C含量显著低于D2和CK处理(P<0.05),3种处理的枝N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2)凋落物分解1 a后,2种间伐密度处理的叶和枝C︰N与对照处理CK有显著差异(P<0.05),3种处理之间叶和枝的C︰P、N︰P无显著差异(P>0.05);(3)叶C与叶N、叶C︰N,叶N与叶P均呈显著正相关,叶C与叶P呈极显著正相关;叶C︰N与叶N︰P呈显著负相关;枝C与枝P,枝N与枝N︰P呈显著正相关;枝C︰N与枝N︰P呈显著负相关;枝N与枝C︰N,枝P与枝C︰P呈极显著负相关。弱度间伐在分解240 d显著增加了枝C︰N和枝C︰P,在分解360 d时显著降低了叶C︰N,增加了枝C︰N;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弱度间伐处理对N︰P无显著影响。强度间伐在凋落物分解60 d显著降低了枝C︰N、枝C︰P和枝N︰P,在分解300 d显著降低了叶C︰P,在360 d显著降低了枝C︰N;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强度间伐对叶N︰P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