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精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系统全面地收集和整理了有关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的文献资料,对黄精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以期对黄精的开发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3.
卷叶黄精根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对秦岭卷叶黄精(P loygonatum cirrh ifolium)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和根提取物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①其根、茎、叶中均含有三萜皂苷、甾体皂苷、黄酮类、蒽醌及其苷、香豆素类、糖、有机酸、挥发油、油脂、高级脂肪酸和粘液质化合物。此外,根中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多元酚类,茎和叶中含有内酯类化合物。②其根各溶剂萃取物中,正丁醇萃取物的抗菌活性最强,乙酸乙酯萃取物次之,其它萃取物则无明显的抗菌活性。③在所选18种菌种中,萃取物对病原菌真菌和细菌生长的抑制程度远大于霉菌。 相似文献
4.
药用作物黄精栽培研究进展及栽培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精(Polygonatum sibirisum Red.)始载于《名医别录》。黄精作为一种传统名贵中药,具有宽中益气、益肾填精、滋阴润肺、生津补脾之功效.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结核病、慢性肝炎、糖尿病以及在抗菌、解毒、抗疲劳、抗衰老等方面均有较好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人工栽培量较小,黄精药材来源主要以野生采集为主,黄精的栽培技术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随着市场对药材黄精需求量的增加和野生资源的急剧减少.采集野生黄精不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更破坏了生态环境和黄精野生资源。 相似文献
5.
6.
大别山5种黄精属植物叶表皮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光镜初步比较研究了大别山区八居群5种黄精属(Polygonatum)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结果显示,表皮细胞形状、气孔器类型与分布等特征,在黄精属的各种植物之间、同种植物的不同种群、同一种群的不同生境以及同一株植物的不同着生部位的叶上,具有较高一致性.表皮细胞大小和垂周壁的式样、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等特征在各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作为本属种间分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安徽皇甫山五种黄精属植物叶表皮气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如松 《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5(2):31-32
本文报道了安徽省皇甫山黄精属(Polugonatu Mill)五种植物在LM下表皮气孔的五项指标:气孔类型,气孔分布特征及气孔指数,在为进一步探讨百分科植物属种间关系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
卷叶黄精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及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分布于秦岭的卷叶黄精(P loygonatum cirrh ifolium)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及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黄精总皂苷含量测定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比色法,在波长545 nm有最大吸收峰,在1.25~7.5μg.m-L 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卷叶黄精总皂苷测定重现性较好,变异系数(RSD)为4.05%,平均回收率为96.40%,但测定工作要在30 m in内完成。②各因素对卷叶黄精总皂苷的提取率影响不同,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其次是料液比和时间。最佳提取工艺为,在温度60℃下,用80%乙醇提取2次,每次提取时间为1.5 h,料液比为1∶15。 相似文献
9.
卷叶黄精多糖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秦岭卷叶黄精(P loygonatum cirrh ifolium)多糖的水提取工艺和醇沉分离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因素对卷叶黄精多糖的提取率影响是不均等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最佳提取工艺为:在温度80℃下,水提取2次,每次2 h,料液比为1∶25。(2)各因素对醇沉分离效果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乙醇浓度>提取液浓缩程度>pH值。醇沉分离工艺为:醇沉时乙醇体积分数为80%,药液浓缩至1 mL.-g 1,pH为6。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