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4篇
  免费   1179篇
林业   287篇
农学   49篇
基础科学   123篇
  1130篇
综合类   751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00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基于GIS的近30年来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遥感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运用GIS、RS手段,以航天遥感MSS、TM、ETM为主要信息源,对松辽平原进行多时相、大面积沙质荒漠化遥感动态监测,从中探索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动态变化的规律,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面积变化呈现快速增加和缓慢减少两个阶段,即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总面积呈快速增加趋势,动态度为-3.91%;而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则呈缓慢减少趋势,动态度为0.82%。松辽平原沙质荒漠化的重心随之呈有规律的移动,沙质荒漠化面积增加时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速率为3.08km/年。沙质荒漠化面积减少时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速率为1.64km/年。  相似文献   
2.
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2000,2003和2007年三时相的昌平区土地利用信息,以高程150 m为界限划分为山地生态涵养区和平原经济发展区。分析表明,平原经济发展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向城矿居用地转化,而山地生态涵养区各组分变化并不明显。应用空间洛伦茨曲线和空间基尼系数分析揭示三时相不同土地用途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水域和城矿居用地的空间分布在三时相最不均匀,集中于平原经济发展区,耕地和林地比较均匀,未利用地分布变化较大。7年之间耕地、林地和水域在向均匀方向发展,城矿居用地先趋于不均匀后转向均匀发展,未利用地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3.
NOAA/AVHRR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OAA/AVHRR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的数据资料,作者使用阈值法和亮温归一化植被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近年发生在我国境内一些重特大森林火灾进行了尝试性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总结了该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ANN模型的森林景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模拟了天鹅山林场景观格局与森林景观类型所占面积百分比的关系,并对各景观类型面积所占百分比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进行了预测,为景观优化对策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非常适于研究森林景观格局驱动因素和森林景观格局的非线性对应关系,模型体现了较高的可靠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知识发现技术研究了北京房山地区林木可燃性.通过将历史林火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分类处理,建立房山林火数据库;用知识发现算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林木的可燃性,并用传统方法获取了林分生物量.实验表明,林分的生物量与林木可燃性并无必然的联系,林分的燃烧是一种复杂现象,受到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该结论对林火研究及林火应用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MODIS数据估算草地生物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新一代EOS/MODIS卫星遥感数据,针对MODIS的应用特点,借鉴国内外基于遥感手段监测植被的方法以及植被指数的研究进展.以天山北坡乌鲁木齐南郊的草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地采样得到与MODIS影像资料时相一致的草地地上生物量数据.并利用ENVI软件,提取典型区各样点的植被指数,分析遥感植被指数与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从而建立植被指数在不同季节草甸和草原的生物量估测模型.  相似文献   
7.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了1954-2005年海拔高度和坡度因素对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近50a,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其中耕地增加了2.25倍。与耕地面积急剧增加相对应的是湿地、林地和草地的大幅度减少。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地表区域有不同的表现,其中耕地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海拔200m以下的地貌部位,尤其是海拔100m以下的地貌部位;湿地面积的减少也主要发生在海拔200m以下的地貌部位,其中大部分发生在海拔100m以下的地表单元。林地与草地在各个海拔高度区间的变化趋势呈波动状态。城乡工矿用地在各个海拔高度区间都有一定的变化,其中海拔200m以下变化尤为明显。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在各个坡度级别上均呈增长趋势,在坡度小于1°的地貌部位增加最多。坡度大于10°时,耕地面积的增长比例非常小。林地、草地和湿地的变化均主要发生在坡度小于1°的地貌部位。水域、城乡工矿用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坡度较小的地貌部位。  相似文献   
8.
基于FHSI影像融合技术的绿洲干旱区农田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是我国耕地资源的重要储备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划定的重点土地开发整理区域。以新疆于田绿洲为例,探讨了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改进的HSI融合(FFT-HSI,简称FHSI)的农田信息提取方法,针对融合效果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与传统的HSI融合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农田信息的提取试验,结果表明,同传统的HSI融合方法相比,FHSI融合的信息量、纹理特征都明显增强,分类精度明显改善,特别是水田信息的提取效果非常显著,是监测干旱区耕地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基于MODIS数据的河南省冬小麦长势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MODIS卫星数据提供的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分辨率为250 m)计算冬小麦的NDVI,建立NDVI值和麦苗长势的对应关系。利用河南省冬小麦面积分布图层数据,去除非小麦信息。将全省划分为5个遥感监测生态区,利用历史数据做出每个生态区的多年平均NDVI值随日期变化曲线,将需要分类的NDVI合成图和变化曲线进行比较进而对冬小麦进行分类。叠合行政区划图层,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统计输出,监测河南省冬小麦长势。  相似文献   
10.
以2000年和2010年E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ERDAS软件平台对子长县退耕还林以来的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植被覆盖度由劣等和差等向中等和良等转变,其中良等盖度面积比例由2010年的2.30%增加到51.30%;主要植被类型中林地面积增长幅度最大,增长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3.73%;退耕还林十年间子长县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上升0.052 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