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篇
  国内免费   8篇
  完全免费   176篇
  综合类   74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及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一种简便易行的单粒稻米冷碱糊化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法,即米粒不经磨粉、煮沸,只通过冷碱液直接糊化来测定直链淀粉含量。用此方法测得的直链淀粉含量与常规方法及小样米粉(20mg)冷碱糊化法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用单粒稻米冷碱糊化法分析了7个组合后代的直链淀粉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高直链淀粉含量籼稻与高、低直链淀粉含量籼稻或糯稻的杂交组合中,高直链淀粉含量对低直链淀粉含量或糯性表现为完全显性,受单一显性基因控制,可能还受一些微效基因影响,并存在基因剂量效应;在低直链淀粉含量籼稻与糯稻的杂交组合中,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可能受不同的Wx等位基因控制,也可能属数量遗传。  相似文献
2.
水稻直立穗性状的遗传与其它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7,他引:34  
直立穗型辽粳5号与弯曲穗型丰锦和沈农129号杂交,F1表现直立穗型,F2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表现3:1分离,正反交F1表现和F2分离均无显著差异;直立穗型穗和上部节间较短,因此株高明显低于弯曲穗型;直立穗型1,2次枝梗和1,2次枝梗籽粒的比例和分布都与弯曲穗型相似,但2次枝梗籽粒尤其是下部2次枝梗籽粒空秕率高,粒重亦明显低于1次枝梗籽粒;选育1次枝梗籽粒比率高,2次枝梗籽粒主要分布于穗轴上部的直立穗型品种,将有助于改善结实性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麦硬度分布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36,自引:9,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 10 0份冬麦和 4 1份春麦调查了小麦品种的硬度分布及其与籽粒性状的相关性 ,用荔垦 2号 /豫麦 2号、85中 33/温麦 6号和 85中 33/ 95中 4 5 9,共 3个组合的P1、P2 、F1、F2 和F3 研究了硬度的遗传规律。用单粒谷物特性测定仪 (SKCS)和近红外仪 (NIR)测定的硬度值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r =0 .85~ 0 .94 ;硬度与角质率r =0 .73~ 0 .79,在同一环境条件下 ,可用角质率来初步判断硬度。我国小麦硬度变化范围大 ,表现为硬质麦、软质麦和混合类型小麦共存 ,总体上 ,北部冬麦区品种硬度较高 ,南方冬麦区小麦硬度较低 ,春麦品种以硬质类型为主。硬度与大多数籽粒性状相关不显著 ,与面粉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出粉率和面粉灰分间的相关系数因冬春麦类型而不同。硬度受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为辅的 1对主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控制 ,软质对硬质为显性 ,遗传力较高 ,为 0 .78,对硬度进行早代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4.
水稻杂种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在单粒测定直链淀粉含量的条件下,对水稻杂种F_1,F_2、F_3种子进行直链淀粉含量遗传模式的探讨。结果表明:基因剂量效应仅存在部分组合。在高、中直链淀粉含量籼稻/低直链淀粉含量籼稻正反交组合中,高、中直链淀粉含量对低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完全显性,F_2为3:1分离,受一对基因控制。部分超亲分离表明可能还受修饰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小麦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选用5个小麦品种,按Griffing Ⅱ进行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株粒重、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株高等5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性,按朱军提出的杂种优势新的分析方法,估算F2代基因型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株粒重、千粒重和株高的F1,F2代基因型有显著的群体平均优势,株有效穗数群体平均优势不显著,穗粒数表现为负优势,所有性状群体超亲优势不显著,千粒重和株高的加性效应方差显著,株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显性效应方差显著,株粒重和穗粒数主要受显性效应的影响,株高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千粒重则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影响,株有效穗数则受显性效应和环境的影响。F1,F2代株高的群体超亲优势与显性效应相关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达显著相关,F1代各性状与F2代各性状的群体超亲优势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表明小麦的杂种优势可以利用F2代。  相似文献
6.
陆地棉愈伤诱导及胚胎发生能力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对62个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进行了离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没有明显影响,但对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影响很大。仅27.4%的品种有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其中胚胎发生能力较强的品种占11.3%,多数品种(72.6%)在本试验中未观察到胚状体形成。在含有IAA及KT的培养条件下,基因型对愈伤组织的生长速度有明显影响。双列杂交结果表明,基因型间愈伤组织生长速度和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愈伤组织生长速度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无胚胎发生能力的品种与有胚胎发生能力的品种杂交所得20个组合都不能形成胚状体,且F#-2代呈3:1的分离比例,表明体细胞胚胎发生受一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在有胚胎发生能力的基因型中,胚胎发生能力还存在量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受一些修饰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水稻叶绿素b减少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相关特性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水稻镇恢249叶绿素b减少突变体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 与镇恢249相比,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速率低,但其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和饱和光强高,光合速率高 值持续期与叶片寿命的比值大。突变体虽然生长量和单穗重较低,但分蘖力增强,成穗率增高,熟期适中,因而仍然具 有每公顷6750kg的较高产量。以上特性决定了该突变体在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环境下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表明 :三套遗传控制体系对各品质性状具有不同的遗传效应。胚乳核基因主要以加性方式作用于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粒长 ,以显性方式作用于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 ,粒重的直接加性效应和直接显性效应几乎同等重要 ;而母体植株核基因主要以显性方式作用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粒长、粒宽和粒重 ,长宽比的母体加性效应与母体显性效应差异不大。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一般为母体效应×环境互作和细胞质×环境互作 ,但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粒重三性状还存在直接加性×环境的互作。不同品质性状的遗传率大小、来源均有一定差异 ,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粒重以直接遗传率为主 ,而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长宽比以及粒重的互作遗传率主要表现为母体互作遗传率 ,胶稠度主要表现为直接互作遗传率。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包括胚乳直接杂种优势 (简称胚乳杂种优势 )和母体杂种优势。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粒重既具有胚乳杂种优势 ,又具有母体杂种优势 ;蛋白质含量仅存在胚乳杂种优势 ,而粒长、粒重和长宽比只有母体杂种优势。此外 ,环境对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长宽比的杂种优势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等位关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双列杂交研究了8个广亲和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研究表明:品种Calotoc、Cpslo-17、Ketan Nangka、02428和轮回422之间相互杂交F#-1代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达到正常育性水平。F#-2代分离不明显,推测这些品种间广亲和基因相互等位,品种02428轮回422的广亲和性受S#-5位点的广亲和基因S#+n#-5控制。 广亲和品种Ketan Nangka与Aus373或Dular杂交,F#-1花粉均出现部分不育现象。轮回422与Aus373杂交,F#-1花粉和小穗育性均显著低于正常水平;与Dular杂交的F#-1花粉育性接近正常水平,但小穗育性显著偏低。以上组合F#-2代群体均出现明显的育性分离,可育株与部分不育株的分离符合7∶2的分离比,说明品种Aus373和Dular的广亲和性在遗传上受与S#-5位点不等位基因的控制,表现配子体不育的遗传特点。在品种Aus373和Dular分别与Calotoc、Cpslo-17、02428之间的杂种F#-1育性正常,F#-2代有少数半不育株出现。推测在这些组合中,杂种育性的表达除了受主基因控制以外,还有微效基因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杂交稻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6个杂交稻组合的稻米品质进行杂种优势和超新优势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杂交稻育种中,要获得粒形(长宽比)、垩白度、胶稠度都理想的组合,必须双亲都有较理想的粒形、较小的垩白粒率、较小的垩白面积和较软的胶稠度;要获得理想有直链淀粉含量的组合,则需要一方新本低直链淀粉含量或双亲都有理想偏低的直链淀粉含量;要获得理想糊化温度的组合,则双亲或单亲的碱消值要高;杂交稻透明度种优势和超亲优势是普遍的,只要一方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