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79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完全免费 | 193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17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149篇 |
2013年 | 115篇 |
2012年 | 173篇 |
2011年 | 182篇 |
2010年 | 123篇 |
2009年 | 138篇 |
2008年 | 144篇 |
2007年 | 103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74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58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茶树基因组DNA的高效提取方法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为了从富含多酚和多糖等多种次生代谢物质的茶树叶片中分离出高质量的基因组DNA,对4种植物DNA提取方法进行改良后,以茶树春梢为材料,对提取效果进行了比较,并首次采用CTAB区室法提取茶树基因组DNA。结果表明,用该4种方法提取的DNA,其OD260/OD280都在1.8以上,相对分子质量均大于21kb,能完全被EcoRI酶切消化,也能获得清晰的PCR扩增图谱。因此,只要操作合理,4种方法均能提取出高质量的DNA。 相似文献
2.
应用RAPD标记对原产于云南等地的 2 4份野生茶树资源进行分子鉴定研究。结果表明 ,RAPD标记在鉴定茶树种质资源方面非常有效。有 3种独立的方法可以用于茶树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 :特殊的标记 ;特异的谱带类型 ;不同引物提供谱带类型的组合。 16个特异标记的存在和 3个特异标记的缺失可以鉴定 14份资源 ;OPO 13扩增的 13种谱带类型可以鉴定 10份资源。利用最少数量引物获得最大鉴定能力 ,对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尤为重要。OPO 13、OPO 18、OPG 12和OPA 13等 4个引物带型的组合则可以鉴定所有 2 4份资源 ,包括形态和生化成分上几乎没有差异的 2株毗邻野生茶树 相似文献
3.
4.
通过田间调查及盆栽试验 ,研究了铅元素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研究发现铅元素在茶树体内活性较低 ,根部吸收的铅元素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 ,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正常状况下 ,铅元素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为 :吸收根 >茎 (生产枝 ) >老叶 (当年生成熟叶 ) >主根 >新梢 (1芽 2叶 )。当茶树受到铅污染时 ,茶树自下而上各部位对阻止土壤中的铅向茶树新梢中转移发挥了重要的缓冲及屏障作用。土壤中加入 10 0mg·kg-1铅并没有对茶树的生理及品质指标产生显著影响。茶树新梢中的铅元素含量随着新梢成熟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空气沉降物可能也是引起茶树铅含量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茶树新梢全铅含量与土壤全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0 .0 5 ) ,与土壤有效铅含量之间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0 .0 1)。 相似文献
5.
光质对茶树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红、黄、蓝、黑、透明塑料膜覆盖茶树,取芽叶测定花青素,结果表明:花青素的含量是黄色>透明>对照>蓝色>红色>黑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树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按照茶树的原产地(生态区)、树型和品种类型将我国茶树种质资源分为18组,各组通过离差平方和法聚类,采用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并依遗传多样性指数加以调整.从615份茶树种质资源中选取126份种质作为核心样品,经过遗传多样性t测验、农艺性状检验.结果表明,初选出的核心样品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应用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茶树后,对茶树叶片中脂氧合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抑制素活性,以及对茶尺蠖幼虫中肠蛋白酶活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外源茉莉酸甲酯喷雾法或暴露法处理茶树,都能够诱导茶树叶片脂氧合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抑制素活性增加,茶尺蠖幼虫中肠强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受抑制,但弱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未受抑制,从而导致茶尺蠖幼虫中肠内各种蛋白酶间的协调性遭到破坏,生长受阻,这可能是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对茶尺蠖幼虫产生直接抗性作用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防火树种的选择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在大量的野外调查测定和室内分析基础上,应用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模糊聚类、多目标决策等方法,对安徽省15种针阔叶树种的抗火性能进行了排序、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拟选的 15种树种依据其抗火性及经济性状可分为4类,即:Ⅰ类树种(抗火性很强)--木荷,是皖南、大别山南坡及皖东部分地区的首选防火树种;Ⅱ类树种(抗火性强)--油茶和珊瑚树;Ⅲ类树种(抗火性较强)--甜槠、苦槠、石栎、青冈栎、茶树、厚皮香、交让木和女贞;Ⅳ类树种(抗火性弱)--马尾松、湿地松、杉木和香樟,这类树种不宜作防火树种,而是被保护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以舒茶早和乌牛早2个茶树品种为材料,研究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2个茶树品种叶片内SOD活性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而后又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处理到第10天时均超过了原始水平(处理前),说明低温可能诱导新蛋白的产生;可溶性糖含量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一直呈增加趋势,处理到第10天时,舒茶早相对原始水平增加了约12.8倍,乌牛早增加了约2.8倍,说明低温胁迫可以促进糖类的合成。根据上述生理指标的分析,以期了解这种生理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