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6篇 |
免费 | 117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篇 |
农学 | 21篇 |
基础科学 | 6篇 |
99篇 | |
综合类 | 209篇 |
农作物 | 14篇 |
水产渔业 | 3篇 |
畜牧兽医 | 48篇 |
园艺 | 4篇 |
植物保护 | 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
畜禽生产中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畜禽养殖会产生大量的氨(NH3)气。集约化养殖的动物圈舍常常含有较高浓度的氨,它是动物胃肠道和排泄的粪尿中的尿素在微生物脲酶作用下的水解产物。一定浓度的氨不仅会影响动物健康,进而影响动物的生产成绩,而且这些氨最终会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很早就开始重视氨对环境影响的问题。在欧洲,关于过多NH3沉积的研究早在15 ̄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主要集中在其对土壤酸化(acidification)和超营养作用(eutrophication)的研究上(Battye等,1994;IKC/RIVM,1995)。美国环保署(Environm entalProtection Agen… 相似文献
3.
[目的]兽用抗菌药目前在畜牧业中广泛应用,大部分以其母体化合物形式随畜禽粪便排出体外,对水体和土壤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对脲酶活性的影响与尿素氮利用率有关.本文旨在明确3种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磺胺二甲嘧啶(SMZ)、恩诺沙星(ENR)和四环素(TC)对脲酶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苯酚钠-次氯酸钠比色法,确定一定浓... 相似文献
4.
<正>农作物的需肥特点与施肥过程不同,不可能按照农作物的需要每天都进行施肥,这样就存在一个吸收与储存的问题。土壤储存肥料的能力有限,而普通肥料由于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而易渗入土壤深层,农作物来不及吸收就被雨水淋失。尤其是氮肥,除了淋失的损失外,在土壤脲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成NH4+,而硝化酶又将NH4+进行硝化作用造成损失。虽然可以通过加入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来控制这种作用,但尿素中氮的不同损失途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铵是氨挥发、消化-反消化两种 相似文献
5.
6.
如何有效运筹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研发高效节氮秸秆还田技术,是目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堆腐旋耕还田)与施氮水平(180、210、240 kg N/hm2)运筹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土壤MBC、MBN、MBC/MBN和脲酶活性均显著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无规律性变化。随着生育时期推进,秸秆还田处理土壤MBC和MBN分别呈现单峰和双峰曲线变化,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呈波动式变化,高峰期均出现在春玉米旺盛生长期(拔节期 ~ 灌浆期)。随着施氮水平增加,秸秆还田处理土壤MBC、MBN均增加,MBC/MBN降低,而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行为因秸秆还田方式而异。在保证氮肥总量不变前提下,秸秆粉碎翻压还田配以15%氮肥后移能够增加土壤MBC和MBN,降低MBC/MBN。综上,在东北农业产区,秸秆粉碎翻压还田 + 210 kg N/hm2 + 15%氮肥后移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具有优化氮素管理、提高土壤肥力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8.
采用盆栽试验,以耐旱性不同的2个红小豆品种JN-2(耐旱品种)和B-876-16(旱敏感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水、氮配合对不同生育期红小豆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水分条件下,2种供试红小豆在苗期和开花结荚期均表现为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施氮量为0.1 g/kg时,根际土壤酶活性最高,抗旱品种的变化幅度更大;相同施氮量下,2种红小豆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随着灌水量的减少呈增加趋势,同样表现出抗旱品种增幅较大的现象。适当的干旱胁迫并少量施用氮肥(N用量0.1 g/kg),更有利于红小豆根际土壤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掺混型、吸附型和反应型3种新型生物炭基硝酸铵氮肥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氮素累积及冬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状况和相关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CK(不施氮肥,不施生物炭)、硝酸铵氮肥、生物炭、掺混型生物炭基氮肥、吸附型及反应型生物炭基氮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制备的生物炭基氮肥对土壤铵态氮的累积具有显著影响,吸附型和反应型处理在冬小麦生长季铵态氮平均值大于对照(CK),对于总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不显著。除了生物炭单施处理外,其他处理均比CK显著提高冬小麦地上部的总氮累积量,但对冬小麦的氮素利用状况无显著影响,且三种炭基氮肥处理问无显著差异;施用不同类型生物炭基氮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具有提高作用,而对微生物量碳含量、亚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