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4篇 |
免费 | 36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3篇 |
农学 | 74篇 |
基础科学 | 169篇 |
310篇 | |
综合类 | 1315篇 |
农作物 | 18篇 |
水产渔业 | 4篇 |
畜牧兽医 | 75篇 |
园艺 | 37篇 |
植物保护 | 4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99篇 |
2013年 | 146篇 |
2012年 | 183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196篇 |
2009年 | 166篇 |
2008年 | 193篇 |
2007年 | 103篇 |
2006年 | 75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5篇 |
1953年 | 4篇 |
1952年 | 2篇 |
195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元田”是指每667m^2的耕地上年种植产值达1万元以上。总结了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万元田”的6种主要种植模式,以及实现“万元田”价值的营销策略。同时,分析了“万元田”的主要特点及制约因素,提出了建设“万元田”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3.
为了解临夏州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临夏州2002-2015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5年,临夏州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0.2858hm2/人增长至0.4753hm2/人,增长了66.31%。2002-2015年,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从0.2775hm2/人下降至0.2431hm2/人,下降了12.40%,呈下降趋势。临夏州耕地未出现生态盈余,人均耕地生态赤字由0.0083hm2/人增长至0.2322hm2/人,增长了26.98倍,整个研究时间尺度内生态赤字呈较快增长趋势。表明临夏州农业生产超出了耕地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再加之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地关系愈发紧张,引起耕地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在不断加剧,临夏州耕地资源的利用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县级、乡镇级两级空间尺度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方法定量研究广水市耕地质量的空间集聚性规律特征。[方法]基于空间自相关Moran’s I分析方法,以湖北省广水市为研究区,将耕地质量国家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作为空间变量,以耕地图斑作为空间单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县级和乡镇级两级尺度上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差异性特征并进行两级对比分析。[结果]广水市耕地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性规律,"中北部"的耕地质量较高,"西北角"耕地质量相对较低,其他地方耕地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且分布较集中。广水市耕地质量在县级和乡镇级尺度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说明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很强的集聚态势。县、乡镇两级尺度上,耕地质量指数Moran’s I值均呈现出国家经济等指数国家利用等指数国家自然等指数的递减特征,三者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集聚态势。[结论]耕地质量空间差异在不同尺度上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内部差异性特征,耕地质量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可为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摸清新平县烟区土壤的养分状况,指导农户科学施肥.[方法]对烟区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镁、有效硫、有效硼、有效锰、有效锌含量.[结果]60.1%的土壤偏酸,42.55%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38.01%的土壤碱解氮缺乏,36.11%的土壤缺磷,19.06%的土壤缺钾,36.7%的土壤缺硫,6.38%的土壤缺镁,83.51%的土壤缺硼,17.02%的土壤缺锰,60.11%的土壤缺锌.[结论]要重视土壤酸碱度的调节,增施有机肥,施用中微量元素肥. 相似文献
6.
基于3S(RS、GIS、GPS)技术,并结合数理统计和景观格局数量分析方法,运用2000年CBERS、2005年CBERS和2010年TM遥感影像对塔里木河干流10年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景观格局及其生态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在过去10年中,塔河干流耕地面积明显增加.具体地,2000年耕地面积为1.61×105 hm2,所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为3.89%,至2010年增加至3.27×l05 hm2,比例为7.88%,年增长率为1.66×104 hm2 a-1;(2)塔里木河干流耕地空间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A、B、C、D断面耕地分布宽幅分别为2l~23 km、ll~16 km、6~17 km、4~9 km,塔河北岸C、D断面和南岸D、E断面耕地的增速最快;(3)2000-2010年耕地的斑块数不断增加,面积加权形状指数增大,形状趋于不规则.景观聚集度适中,景观内斑块大小分布均匀性降低,景观多样性下降,各个景观类型所占比例趋于不协调. 相似文献
7.
为了全面掌握新民市耕地土壤状况,提高耕地建设管理和科学施肥水平及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对辽宁省新民市1 746个耕地土壤样品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5项指标进行检测与调查,系统分析了从1982年第2次土壤普查到2012年近30年来全市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自1982年至2012年,新民市耕地土壤pH已出现明显的下降,有机质含量总体水平下降,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总体水平显著提高,此结果为提高耕地建设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近20年广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过程与气候波动对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方法】基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的5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近20年广西耕地资源的变化过程;结合1990~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环境因子逐步订正方法估算农田生产潜力。【结果】根据遥感监测结果,近20年广西耕地面积净减少了20843.81ha。在1990~2010年平均气候条件下,广西林地变耕地动态对农田生产潜力总值增加贡献最大,占新开垦耕地农田生产潜力总值的80.73%;耕地变建设用地动态使农田生产潜力总值减少最多,占流失耕地农田生产潜力总值的74.39%。当耕地保持20世纪80年代末状态不变时,气候波动使1990-2010年广西水田生产潜力均值变化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旱地生产潜力均值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建议】广西新开垦耕地的农田生产潜力不及流失耕地的农田生产潜力,优质耕地面积减少。因此要求在强调耕地占补平衡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的平衡,一方面要防止优质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要通过改土改水、节水灌溉等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弥补由优质耕地减少和气候变化给粮食产量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黑龙江)》2013,(5):51-51
“我国每年的粮食损失浪费量大约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比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一年的产量还要多。”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一年损失千亿斤粮食。每年损失千亿斤粮食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摆上餐桌,过程很长,每一环节都存在损失浪费。 相似文献
10.
耕地地力是耕地生产力的综合反映,一切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及其栽培模式都必须建立在安全、肥沃、协调的土壤之上。因此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遏制耕地质量退化、确保地力常新十分必要。本文根据榆树市耕地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耕地地力和土壤改良利用问题从改革现有耕作制度、加大科技推广应用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有效措施,使本地的农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新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