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完全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97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99篇 |
2010年 | 76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7篇 |
1986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绿豆(Vigna radiata L.)属于医食两用作物,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目前已成为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西部开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物。与大宗作物相比,绿豆的种质资源利用率较低,品种改良方法仍局限于常规育种手段,遗传研究进展缓慢,尤其是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落后,导致绿豆新品种选育进程缓慢,育种效率低下,限制了绿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别从绿豆的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品种选育概况及经典遗传学、现代分子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供中国绿豆科研工作者参考,并期望对提高国内绿豆遗传研究与育种利用水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绿豆主茎节位各功能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特性,探讨绿豆叶片衰老机理,揭示绿豆产量形成的内部生理机制,为绿豆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夏播区高产绿豆品种(系)冀绿2号、安9910和低产品种(系)泰来绿豆、赤峰绿豆为试验材料,测定开花—成熟期各功能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酶促防御系统的保护酶SOD、CAT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积累量等生理指标。【结果】绿豆开花后,随着衰老进程的推移,各功能叶片自下向上依次衰老,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和CAT活性均呈下降趋势,MDA积累量持续上升。不同基因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与低产品种(系)相比,高产品种(系)的叶片衰老缓慢,生育后期仍能维持相对较高的SOD、CAT活性。【结论】绿豆叶片衰老和活性氧代谢存在着基因型差异。SOD、CAT可能参与了绿豆叶片衰老进程的调控,并通过协同作用来保护叶片减轻活性氧伤害,使其功能期延长,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核桃鲜叶挥发油化感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核桃鲜叶挥发油为化感物质,对小麦、绿豆、黄瓜、萝卜4种作物种子进行了化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挥发油抑制小麦、黄瓜种子的萌发,且随挥发油浓度的增大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但对绿豆种子的化感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现随挥发油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增强的趋势。研究还表明,除绿豆幼苗外,挥发油对黄瓜、小麦、萝卜幼苗的生长在总体上均呈现高浓度抑制的趋势。在浓度<0.8%时,挥发油对两种蔬菜作物地下部分的抑制小于地上部分,对两种粮食作物地下部分的抑制大于地上部分。 相似文献
4.
5.
绿豆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相关分析系统分析了与绿豆产量有关的12个农艺性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分枝数, 单株荚数、单株产量、抗倒性和抗病性与产量呈正相关, 其中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抗病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而株高、主茎节数、荚长、荚宽、百粒重和生育期呈负相关, 其中荚长和生育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12个性状对绿豆产量的直接作用依次为单株荚数>抗病性>荚宽>抗倒性>荚长>株高>分枝数>单荚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生育期>主茎节数。在高产绿豆新品种的选育中, 首先应注重对单株荚数、抗性和生育期的选育, 然后再综合考虑其他性状。 相似文献
6.
7.
绿豆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乙醇作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绿豆皮中总黄酮进行了提取,研究粗黄酮含量随着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了绿豆黄酮超声波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8.
绿豆象生物学习性及室内药效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绿豆象室内生活史和习性的观察,发现绿豆象在北京室内1年可发生7代,以幼虫豆粒内越冬。越冬代幼虫于次年4下旬开始羽化,7月下旬到9月下旬是一年中发生的高峰期。室温与每代历期显著负相关(r=-0.988,P<0.01),室温下完成一代需22~44 d。室内药效试验表明啶虫咪质量浓度为0.005 g/L和功夫菊酯质量浓度为0.1 g/L药后7 d成虫校正死亡率无差异(P<0.05),分别在78%和94%以上。好年冬在质量浓度为0.2 g/L和0.1 g/L施药后5 d,成虫校正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分别达64.7%和100%。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加强中国绿豆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和研究,为培育高产、优质绿豆新品种提供理想亲本,对37份绿豆种质根据形态综合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分析性状和种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1个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8.45%,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22;前8个主成分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94.78%,各主成分包含的信息有一定相关性,从中选出了影响力较大的7个性状,综合反映了经济性状和质量性状;37份材料按遗传距离远近划分为五大组群,各组群特征表现各异,说明中国绿豆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该实验结果将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利用形态指标评定绿豆品种及根据分类结果更好的利用这些材料的遗传背景,拓宽育种亲本的选配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