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07篇
  国内免费   187篇
  完全免费   3346篇
  综合类   47740篇
  2022年   583篇
  2021年   434篇
  2020年   617篇
  2019年   657篇
  2018年   504篇
  2017年   1177篇
  2016年   1424篇
  2015年   1793篇
  2014年   3272篇
  2013年   3455篇
  2012年   3616篇
  2011年   3661篇
  2010年   3318篇
  2009年   3081篇
  2008年   2894篇
  2007年   2330篇
  2006年   1833篇
  2005年   1798篇
  2004年   1422篇
  2003年   1183篇
  2002年   1048篇
  2001年   1129篇
  2000年   795篇
  1999年   683篇
  1998年   616篇
  1997年   707篇
  1996年   525篇
  1995年   486篇
  1994年   523篇
  1993年   482篇
  1992年   468篇
  1991年   366篇
  1990年   301篇
  1989年   318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19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9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22篇
  1952年   23篇
  1951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   总被引:211,自引:13,他引:19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78—1987年中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生产和1984—1988年全国大区区域试验的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玉米杂交种生产已完全进入单交种时代,国内系×国外系的杂交种面积增加较多,1987年已达到百万亩以上杂交种总面积的65.68%。玉米杂交种的亲本系利用更趋集中,1987年自330、黄早四和Mo17的面积已分别占百万亩以上杂交种总面积的11.43%、14.61%和28.29%,我国玉米种质基础更趋狭窄。我国玉米新自交系的主要来源是单交组合(42.3%),综合种或群体(13.4%),地方品种(12.6%)和回交(10.6%)。近几年由于育成了一批新系和新杂交种,产量育种水平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SSR标记研究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43,自引:7,他引:1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 SSR标记研究了 2 1个玉米 ( Zea mays L.)自交系的遗传变异 ,初步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从 69对 SSR引物中筛选出 43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43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 1 2 7个等位基因变异 ,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 2~ 7个 ,平均为 2 .95个 ;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 0 .51 1。 2 1个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 0 .480~ 0 .768,平均为0 .62 7。 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供试自交系可分为两个类群。黄早四自成一群 ;其余 2 0个自交系又分为 5个亚群。生产上利用的高产杂交组合的亲本均属于不同的类群 (亚群 ) ,而在类群 (亚群 )内未发现高产组合。研究发现 8对具有较高多态性信息量的引物 ,利用这些引物可以对供试材料进行初步鉴定。研究表明 ,利用 SSR标记可以进行玉米自交系遗传变异分析 ,并用于杂种优势群划分  相似文献
3.
RAPD在玉米类群划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40,自引:13,他引:1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我国目前推广杂交种的15个主要亲本自交系进行了类群划分。从105个引物中筛选出对15个不同基因型的玉米自交系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的引物6个,它们是E-17、G-14、F-14、N-18、N-06、G-04,依据6个引物扩增谱带建立0、1型数据,计算15个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15个自交系共划分为6个类群:Ⅰ类为中黄204、关17、Mo17,属兰卡斯特血缘;Ⅱ类为D黄212、黄早四、汶黄,属塘四平头血缘;Ⅲ类为B37、B73、B84,属瑞德黄马牙血缘;Ⅳ类为旅9、E28、丹340,属旅大红骨系统;Ⅴ类为5003、478;Ⅵ类为自330。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用RAPD标记进行玉米自交系类群划分与系谱法一致,RAPD在玉米自交系类群划分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39,自引:12,他引:1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5个玉米杂种优势群和9个亚群的划分结果,总结探索出我国玉米杂交优势利用的10种主体模式、16种子模式,其中改良Reid群×四平头杂种优势群、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Mo17亚群×四平头群和Mo17亚群×自330亚群4种子模式利用最多,且均有很大潜力;改良Reid群×Suwan亚群,改良Reid群×综合品种选亚群和改良Reid群×自330亚群3种子模式有明显发展趋势。对各子模式组合的主要表现、应用地区及其主要性状的改良进行了评析,并对模式的运用、改良和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分析   总被引:102,自引:12,他引:9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 ,而氮肥的损失率和土壤残留率有升高的趋势。以尿素作氮源将肥料混施入 0~ 10cm土壤或撒施后立即灌水的条件下 ,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氨挥发的累积损失量分别为每公顷 12 .8(N0 )、2 2 .0(N12 0 )、33.0 (N2 4 0 )和 6 4 .5kgN(N36 0 ) ,氨挥发损失率依次为 3.8%、4 .2 %和 7.2 %。用乙炔抑制 土柱培养法测定的冬小麦生育期氮肥的反硝化损失量每公顷小于 1kgN ,氮肥的硝化 反硝化损失率仅为 0 .2 1%~ 0 .2 6 %或痕量。夏玉米季硝化 反硝化总损失量为每公顷 1~ 14kgN ,相当于当季施氮量的 1%~ 5 %。在北京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 ,氮素的气体损失不超过总施氮量的 10 % ,氮肥的主要损失途径是淋洗出 0~ 10 0cm土体 ,在下层土壤中累积。  相似文献
6.
利用SSR标记划分70份我国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   总被引:99,自引:4,他引:9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 70份我国主要玉米 (ZeamaysL .)自交系的遗传变异。用 6 4对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 ,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 2 4 8个等位基因变异 ,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 2~ 9个 ,平均 3.88个 ,平均多态性信息量0 .5 2 3。用UPGMA方法将 70份自交系划分为四平头、旅大红骨、PA、PB、BSSS、Lancaster等 6个类群 ,划群结果与其系谱分析和育种家经验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7.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利 用相关分析和模 糊数学原理,选用浙 江省低丘 红壤的 7 项肥力指 标进行红壤 肥力的综 合评价,根据作物效应曲线建立肥力指标的隶属度函数,并计算出隶属度值⒚根据各指标 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大小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进一步求得土壤肥力综合指 标( I F I),并用 38 个 玉米田间试验的 产量检验评价结果的可行性⒚统计结果表明 I F I与玉米产量之间达到 显著相关水平,说明综合评价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⒚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与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肥效应及氮素平衡研究   总被引:84,自引:8,他引:7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华北平原北部研究了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水氮管理措施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氮量为 0、12 0、2 4 0和 36 0kg·ha-1的条件下 ,12 0kg·ha-1的施氮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产量。不施氮肥在第 2季即显著减产 ,但再增加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大。通过土壤测试进行分期优化施氮 ,夏玉米 冬小麦 夏玉米 3季作物累计施入氮肥 2 2 5kg·ha-1,比常规施氮 (90 0kg·ha-1)少施 6 75kg·ha-1,但作物产量并没有降低。年际供水变化是作物产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施氮量、播前Nmin和生育期内的氮素矿化量在氮素输入项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总输入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氮素输出项中 ,作物携出量并不随输入量的增加有显著的变化 ,从而导致施氮量很高时氮素盈余量也很高。在高量施氮条件下 (≥ 2 4 0kg·ha-1) ,氮盈余主要以残留Nmin积累在土壤剖面中 ,氮素表观损失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氮肥用量对春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77,自引:9,他引: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田间试验、植株分析及电镜检测方法研究了氮肥用量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氮肥用量不足或过量均加速了生长后期叶面积系数及穗叶叶绿素含量的下降进程,使叶片提早衰老,但二者作用机制不同。氮肥用量不足导致穗叶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性差,维管束鞘细胞碳水化合物累积减少,营养体氮素再分配率大而引起叶片早衰;而过量供氮则导致生长后期硝酸还原酶活性过高,氮素代谢过旺,消耗了大量碳水化合物,以致下位叶不能得到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供应而提早脱落,同时叶肉细胞叶绿体片层结构膨胀,呈“肉汁化”特征,维管束鞘细胞淀粉粒大量消耗,无核淀粉粒出现,从而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能力降低而出现早衰。  相似文献
10.
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通过研究玉米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对玉米秃尖长的影响最大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也很大 ,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 ,对穗长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攀西地区及其类似地区的玉米高产密度不宜超过 876 0 8株 /hm2 ,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 80 0 0 0~ 85 0 0 0株 /hm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