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全面了解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简称HLB)在福建省的危害分布及其流行情况,有效指导HLB的防控。【方法】对全省48个县(市、区)及245个柑橘主产乡镇HLB虫媒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分布及HLB的危害进行调查,以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对采集的斑驳黄化柑橘叶片、红鼻果进行确证性检测,分析HLB的危害流行规律,并应用滑动相关分析筛选影响HLB流行的气象要素。【结果】全省各县及柑橘主产乡镇均可查到柑橘木虱和HLB病株(最北N28°07′、海拔最高880 m),HLB危害程度为平均发病率16.59%,主栽品种间感病性差异显著,排序为宽皮桔>甜橙类>柚类;HLB发病率与果园纬度、海拔、坡度呈显著负相关;在南亚热带气候区的长泰县(N24°07′),HLB田间发病率仅与临近2年春季气候有关,推测HLB潜伏期为6~18个月,同时春梢期日照、幼果期湿度与HLB发病率呈极显著正、负相关,“春旱”为HLB流行性气候;柑橘红鼻果、斑驳黄化叶片的HLB病原Nested-PCR检出率分别为93.8%、73.1%,前者可靠性优于后者,二类症状均可视为HLB的典型症状。【结论】福建境内的柑橘产区均有HLB病原与柑橘木虱的分布。若春季遇严重干旱HLB就有局部爆发的可能。柑橘红鼻果可作HLB田间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柑橘黄龙病发生危害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2-2006年柑橘黄龙病发生危害与防治指标研究,阐述柑橘园柑橘黄龙病发生危害动态及其运动轨迹模型,分析了柑橘木虱"株虫量"与虫株率的关系:m=0.0302MP-0.1145(n=9,r=0.9771··),柑橘木虱虫株率与柑橘黄龙病病株率的关系:P=0.8960MP-4.5754(n=36,r=0.9479··),柑橘木虱带毒率与柑橘黄龙病发病率关系D=0.5085P+3.5167(n=7,r=0.7507··);测定了柑橘黄龙病病株率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Y=3.1469P-0.5354(n=6,r=0.9979··).在拟定经济允许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出柑橘黄龙病策略性防治指标为株发病率1.0%,预警指标为柑橘木虱带菌率4%;提出了柑橘树新梢(春梢、夏梢、秋梢)抽发初期为柑橘木虱防治适期,其防治指标为带菌柑橘木虱"株虫量"(东西南北中5梢合计的有效虫量)0.1头.经应用验证,与实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
4.
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在北美、南美、西亚、东亚和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时有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世界柑橘产业。柑橘黄龙病的传统检测方法有病害田间诊断、指示作物鉴定、病原显微镜观察、血清学、DNA-DNA杂交和PCR检测等方法。近年来,美国一些科学家把高光谱图像技术应用在柑橘黄龙病检测领域,提高了检测速度,降低了检测成本。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柑橘黄龙病检测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该领域传统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以及高光谱图像检测技术的主要特点,着重介绍了高光谱图像技术在黄龙病检测方面的最新应用技术、设备和实例。提出了柑橘黄龙病诊断领域,在实现无损检测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检测实时性和诊断速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甜橙(Citrus sinensis)在柑橘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侵染下不同时期糖代谢的变化,以探讨其与柑橘叶片中淀粉积累间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柑橘黄龙病的发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甜橙为供试材料,采用腹接接种病原的方法,试验组植株用感染黄龙病菌的芽条进行嫁接,对照组植株用健康芽条进行接种,每个植株均嫁接3个芽条。在检测到感病的植株中选取生长状况良好且接近的3株作为后续试验材料,每月采集1次成熟叶片,至10月份结束。采集的叶片立即抽提DNA和RNA,并进行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的测定,其余叶片用液氮速冻后保存于-80℃用于测定糖代谢过程中关键酶活性的变化,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二者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随着病原菌胁迫时间的延长,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均在6月达到峰值,分别为对照的1.59和3.73倍,在感病后期开始有所下降;通过对二者的比值分析发现,感病植株的比值随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在黄龙病菌侵染的不同阶段,各种酶的作用程度有所不同。感病植株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在感病初期迅速上升至顶峰,高达58.44 μg·g-1·min-1,至后期已略微低于对照;酸性转化酶(AI)总体显示出较高活性,各个时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病中期活性最高为对照的2.91倍;中性转化酶(NI)活性在感病和对照中均维持较低水平,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与束缚性淀粉合成酶(GBSS)协调作用,共同参与淀粉合成的调控;淀粉酶活性在感病不同时期均有所下降,在感病中期低至0.38 U·g-1。定量PCR分析表明,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SPS1表达量显著升高,与其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蔗糖分解相关基因中,蔗糖合成酶基因SuSy在感病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不大,变化幅度小;细胞壁酸性转化酶基因CSCWI在不同时期均上调表达,最高上调约7.4倍,且表达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与CSCWI相比,液泡酸性转化酶基因CUAI1的表达水平较低。淀粉合成相关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最高上调3倍左右;淀粉分解相关基因BAM3、MEX1和DPE2在不同时期有所下调,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结论】柑橘黄龙病感染甜橙后,对植株叶片中光合产物的形成与运转产生影响,扰乱宿主糖代谢平衡,与宿主淀粉积累及后期症状的产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日本柑橘黄龙病病原体电镜观察及PCR检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日本柑橘黄龙病病原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发现柑橘黄龙病病菌日本株系绝大多数是球形和短椭圆形,极少观察到棒状形态,直径为100~500nm,外被一层胶状物质包围,厚约10~50nm,这与其他地区发现的柑橘黄龙病病原体形态不同.PCR检测表明,以硅藻土法提取的DNA为模板,利用Ready-To-Go^TM PCR bead法可以得到理想结果。 相似文献
7.
8.
柑橘黄龙病疫情运动规律与预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柑橘黄龙病整体疫情入侵、扩散、流行等运动规律,对柑橘木虱种群的数量消长情况进行多年多点的系统监测,同时在柑橘黄龙病果实显症期采用全境式普查方法开展疫情调查。2002—2010年连续8年的监测和普查结果表明,柑橘黄龙病疫情入侵分布呈南重北轻、东高西低的特征,其扩散趋势为自南而北逐年推进,并呈螺旋式上升。疫情长期运动一般需经历入侵上升、高位运行、受控回落周期性变化,其运动周期为10年左右,并建立时序运动模型:P=-0.0044N2+0.056N-0.0698(n=9,r=0.9552**,r0.01=0.7977)。应用上述模型进行逐年修补,若预测下年度果园加权发病率在1%以上,则可发布预警。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柑橘黄龙病在不同管理方式下疫情运行轨迹,2002—2012年选取不同管理类型的柑橘生产区,以株发病率研究比较不同类型疫情流行规律和不同管理方式控制效果,将11年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对疫情演变和控制效果进行量化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柑橘黄龙病年序疫情扩散流行总体呈线性上升态势,在不防控的失管橘园年均病株率11.11%,疫情扩散流行模型为y1=12.24x-1.3828(n=9,r=0.9769″);在一般防控条件下橘园年均病株率4.69%,其疫情扩散模型为:y2=5.4498x-1.6035(n=11,r=0.9749″),防控效果43.93%(22.93%~55.04%);在综合防控条件下橘园年均病株率0.31%,其疫情扩散模型为y3=0.3663x-0.3422(n=11,r=0.9898″),防控效果达96.15%(94.95%~97.40%)。因此,切实抓好综合防控工作,柑橘黄龙病是可防可控的。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