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杂草稻密度对栽培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杂草稻wr04-12和栽培稻辽粳294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草稻密度对栽培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稻密度的逐渐增加,栽培稻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最终导致栽培稻产量显著降低.从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来看,水稻有效穗数受杂草稻密度的影响最大,穗粒数和结实率受到的影响次之,千粒重受到的影响最小.因此,水稻有效穗数减少和十物质生产能力降低是杂草稻竞争造成栽培稻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3.
4.
用近等基因系研究小麦显性矮源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有利于育种的显性矮秆基因,利用5个普通小麦品种与5个不同显性矮源杂交回交6代以上产生的5套近等基因系,研究显性矮源对株高、株粒重、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粒数和穗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之间的株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外,其它性状差异极显著。5个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都显著降低轮回父本(CK)的株高、千粒重、穗重,但具有西农引06、奥尔森和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极显著高于矮苏3和矮变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具有西南02和奥尔森矮源近等基因系的穗重显著高于其它矮源,具有奥尔森和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的千粒重亦高于其它矮源。具有奥尔森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粒重与轮回父本没有显著的差异,其次是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具有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的穗粒数与轮回父本没有显著的差异,其它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轮回父本的穗粒数;具有西农引06、奥尔森、西南02和矮苏3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粒数与轮回父本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有矮变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极显著低于轮回父本。根据欧氏距离的聚类分析,具有奥尔森和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与轮回父本之间的距离最近,这有利于育种应用,矮变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的距离最远,难以直接应用于育种;西农引06矮源和矮苏3矮源最近,西南02矮源和矮变l号矮源最远;用系统聚类,西农引06、矮苏3、奥尔森、西南02矮源为部分显性类,父本和矮变1号矮源各为一类。 相似文献
5.
施氮时期对寒地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时期施氮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试验研究表明,施氮时期对穗数型水稻有效穗数影响显著,有效穗数与产量有很好的相关性(r=0.9770)。千粒重是影响其产量的主导因子,而对结实率影响不大。结实率是影响大穗型水稻产量的主导因子,施氮时期对其结实率影响差异显著,对千粒重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属我省补充检疫对象,群众称“全死病”。该病主要使小麦营养供应渠道被切断,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甚至绝收。小麦全蚀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分布范围广,防治难度大,危害严重的特点。我市自2000年在长葛官亭乡官庄村发现以来,面积逐年扩大,疫情向严重方向发展。为了确保我市小麦优质高产,我们对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原因进行了研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Ⅱ优辐819直播稻不同烤田始期效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Ⅱ优辐819直播稻不同烤田始期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烤田期应掌握在达到有效穗数70%~80%时进行。随着烤田始期的提前,群体结构得到改善,产量也随之相应提高。在构成产量的诸因素中,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增加有效穗也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9.
杂交早稻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杂交早稻的株高、穗长、生育期、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8个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水稻是同江市主栽作物之一,在全市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51万亩,占全市粮豆薯总播种面积的23.2%,但稻谷产量却占全市粮豆总产的50%左右。随着我市临江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全市水稻面积可发展到100多万亩,成为我省重要的水稻生产主产区。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常常盲目地追求密度,导致水稻穗数过多,每穗粒数、结实率、粒重反而下降,造成了减产。在穗数少时,每穗粒数虽多,但因穗数不足,总粒数也相应减少,产量也不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