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6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完全免费 | 112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99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94篇 |
2013年 | 93篇 |
2012年 | 94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69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195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3414”肥料试验模型求解春玉米施肥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现代肥料二次回归"3414"设计,对春玉米施肥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获得的最高产量在各类型函数中最低,投入的肥料价值也最低,获得的产投比较高;通过一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获得的最高产量最高,其中K处理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获得的最高产量和产投比最高。各类型函数所获得的最佳经济产量表现为:一元函数>二元函数>三元函数,但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所获得的产投比远远高于其他函数,可用于推荐施肥。通过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获得的春玉米推荐施肥指标为:N162.8kg/hm2,P2O5112.7kg/hm2,K2O149.7kg/hm2,需要投入的肥料成本为1776元/hm2,可获得最佳经济产量13241kg/hm2,产投比高达7.4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进行掺混施用是行之有效的一次性施肥替代技术。明确控释氮肥与尿素掺混施用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以及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为春玉米氮素养分的科学管理技术提供参考。【方法】2010和2011年在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连续2年设置大田定点试验,施肥处理包括:不施氮(N0)、100%尿素(CRN0%)、15%控释氮肥+85%尿素(CRN15%)、30%控释氮肥+70%尿素(CRN30%)和45%控释氮肥+55%尿素(CRN45%),研究控释氮肥与尿素掺混施用对春玉米连作条件下籽粒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土壤无机氮累积与矿化以及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控释氮肥掺混比例。【结果】与尿素一次性全施相比,控释氮肥与尿素掺混施用显著提高了春玉米地上部干重和产量,不同掺混比例之间差异不显著。两季平均结果显示,玉米产量在CRN30%处理达最高(9.39 t·hm-2),较CRN0%处理增产9.0%(0.77 t·hm-2)。施肥是土壤-作物系统主要的氮素输入方式,占总输入量的63.5%,播前土壤无机氮和氮素矿化分别占19.2%和17.3%。2010和2011年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氮素的表观净矿化量分别为34.4和66.1 kg·hm-2,两季之间越冬期各施肥处理土壤氮素矿化量为15.2—26.4 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系统的氮素输出以植株吸收带走氮素为主要方式,平均占总输出的80.7%(68.1%—99.5%)。随控释氮肥掺混比例的增加,植株氮素吸收量和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分别在CRN30%和CRN45%处理达最高,为234.2和108.1 kg·hm-2,较CRN0%处理分别增加18.0%和45.1%。但是,氮素表观损失随控释比例增加而大幅降低,最终导致氮素表观盈余也呈下降趋势,CRN30%处理降至最低的114.4 kg·hm-2,较CRN0%处理减少38.4%。控释氮肥与尿素掺混处理表层土壤(0—30 cm)的无机氮含量明显高于CRN0%处理,而深层土壤(30—90 cm)则较低,表明其氮素下移趋势较小。两季平均结果表明,氮肥的表观利用率由CRN0%处理的50.1%显著提高至CRN30%处理的69.4%,表观残留率在控释氮肥掺混施用后均显著提高,而表观损失率从CRN0%处理的37.3%显著下降至CRN45%处理的6.0%。【结论】控释氮肥与尿素掺混施用可促进春玉米获得高产,增加植株氮素吸收,而且维持了较高的土壤氮素水平并减少损失,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当前生产条件下,东北春玉米施氮185 kgN·hm-2条件下适宜的控释氮肥掺混比例在30%左右。 相似文献
3.
分别在春玉米抽雄前 10d(A)、灌浆期 (B)和抽雄前 10d +灌浆期 (C)喷施新型FA抗蒸腾剂 ,研究其对春玉米的生理调节作用 ,喷施浓度为 0 .5、1.0、1.5和 2 .0ml·L-1。结果表明 ,喷施新型FA抗蒸腾剂可以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 ,有利于减轻干旱胁迫。新型FA抗蒸腾剂可以提高光合速率、降低蒸腾强度 ,起到促进玉米生长和减少水分散失的作用。除硝酸还原酶活性外 ,其它各指标在喷 2次后有累加作用。春玉米施用新型FA抗蒸腾剂后的增产幅度为 5 .37%~ 2 9.5 8% ,施用的适宜浓度为 1.5ml·L-1,适宜喷施期为抽雄前 10d +灌浆期 (C)。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索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其与不同施肥处理组合的增产增收效应。【方法】在2007—2009年通过大田试验,测定冬闲期和玉米生育期秸秆还田免耕、深松和翻耕处理土壤湿度,分析各耕作处理在平衡施肥、无肥和常规施肥处理下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收益。【结果】2年冬闲期免耕和深松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处理高33.4和31.1 mm,2年玉米生育期免耕和深松处理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处理高36.3和37.3 mm;平衡施肥深松处理组合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10 341.0 kg?hm-2和24.89 kg?hm-2?mm-1,平衡施肥免耕次之,平衡施肥翻耕处理位居第三位。【结论】无论在何种施肥处理下,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增产增收效应均为深松>免耕>传统翻耕处理。平衡施肥深松处理组合效益最好,为渭北旱塬较适宜的春玉米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高产春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和功能特性,揭示超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为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于2009年和2010年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测定超高产春玉米冠层结构及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与普通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大,在生育期上表现为吐丝之后更为明显,在叶位上表现为棒三叶最为突出;不同叶位的叶倾角超高产栽培均小于普通高产栽培,而叶向值均大于普通高产栽培,在棒三叶表现最为明显;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超高产栽培与普通高产栽培光合势的差幅增大;吐丝期和乳熟期,两种栽培模式间净光合速率的差异不显著,但冠层光合能力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吐丝后40 d内,超高产春玉米叶片SOD和POD酶活性总体上高于普通高产栽培,而MDA含量低于普通高产栽培。【结论】超高产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高,群体光合势大;叶倾角小、叶向值大,冠层结构合理;叶片SOD 和POD活性强,MDA含量低,衰老缓慢,净光合速率相对较高,冠层光合能力强。在合理的栽培技术调控下,超高产春玉米群体结构与个体功能实现了协同增益。 相似文献
7.
过量施用氮肥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氮肥合理使用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索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为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在北京市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50、100、200和300kg·hm~(-2))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氮平衡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春玉米在施氮量为200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为9 006.4 kg·hm~(-2),不同氮肥水平的氮肥利用率在19.7%~25.8%之间,在100 kg·hm~(-2)时的利用效率最高,达到25.8%.(2)作物吸氮量随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盈余主要以土壤残留为主,表观损失在氮盈余中的比例虽小,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更加明显.(3)硝态氮在180cm土层中的累积量随氮素输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300 kg·hm‘2时达到最高值,为195 kg·hm~(-2),在施氮水平为100 kg·hm~(-2)时作物生长的需要就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而在高施氮水平下(200和300 kg·hm~(-2))时土壤中的硝态氮出现富集现象,对环境形成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东北地区玉米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辽宁省昌图县设置土壤耕作试验,以旋耕(R)和深松耕(S)为对照,对比研究深旋松30 cm(DRS30)、深旋松30 cm+地膜覆盖(DRS30P)、深旋松50 cm(DRS50)、深旋松50 cm+地膜覆盖(DRS50P)对土壤某些物理性状、玉米根系、植株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等的影响。【结果】(1)深旋松可有效打破犁底层,显著改善土壤某些物理性状。四组深旋松处理的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DRS50P最低,R最高。DRS50P和DRS30P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处理;DRS50和DRS30苗期含水量低于其它处理,其它时期高于对照。DRS50P与DRS30P、DRS50与DRS30土壤某些物理性状差异显著。(2)深旋松促进了玉米根系生长。拔节期和灌浆期,DRS50P和DRS30P的根数、根长、根体积及根冠比显著高于DRS50 和DRS30,DRS50 和DRS30高于对照,R最低;成熟期DRS50P和DRS30P的根长和根数最大,根体积和根冠比略低于其它处理。DRS50P与DRS30P、DRS50与DRS30植株性状差异较小。(3)深旋松促进了玉米地上部生长发育,增加了籽粒产量。DRS50P和DRS30P显著增加了玉米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DRS50P获得最高产量,DRS30P次之,分别为12 137.4 kg•hm-2、11 929.2 kg•hm-2。两者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DRS50P和DRS30P分别比R增产23.0%和20.8%,分别比S增产14.1%和12.1%。【结论】综合作业成本和动力消耗等因素,DRS30P更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四单19为材料,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及产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硝酸还原酶活性随氮素用量不同而发生变化。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单峰曲线变化。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灌浆进程的推进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从蛋白质含量、蛋白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公顷施纯氮200kg最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