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4篇
  国内免费   6篇
  完全免费   438篇
  综合类   175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油松边材液流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55,自引:7,他引:48  
2000~2001年,利用热扩散式边材液流探针及微型自动气象站对北京林业大学西山实习林场低山阴坡45年生人工油松林单木边材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观测.持续的春季干旱导致油松边材液流速率时空变化特征发生很大变化.油松边材液流速率日变化呈现"早晨启动并迅速上升-中午前后出现峰值-峰值后缓慢下降-夜间进入低谷"典型的液流波形特征.树干上位液流波峰值明显大于下位,且峰值和低谷出现时间较早,但二者周期相同.随着时间推移和春季干旱胁迫的加剧,边材液流启动和峰值出现时间提前至17:50和6:00, 峰值进一步减小.灌水后树干液流启动时间和峰值出现时间明显提前,树干边材液流速率显著提高,连续两日树干上位液流峰平均值较灌水前提高40.1%,树干下位液流速率提高95.1%.油松边材液流速率与林内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风速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北京郊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8,自引:12,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揭示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肥力评价和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收集和实测北京南郊-大兴区198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资料,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共进行分析。【结果】3个时期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64、12.76和12.89 g·kg-1,它们的空间相关距离分别为80.5、59.2和49.0 km,呈递减趋势。大兴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之势。从1980年到2000年,有机质含量表现为由低向高逐级累积的规律,具体变化为有机质含量一级和二级的土地面积从无增加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0%和14.3%,含量三级的土地面积从23.0%增加到37.1%,四级土地面积减少很少,约为2.19%,五级土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为50.4%。【结论】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是有机质含量普遍上升的原因,随着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部分地区的有机质入不敷出,呈下降的趋势,应注意土壤的培肥管理。  相似文献
3.
旱作水稻根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时空变异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根际培养箱 (三室法 )研究半腐解秸秆覆盖后 ,旱作水稻在不同尿素态氮肥用量 0mg/kg(N0 )、6 7mg/kg(N10 )、93mg/kg(N14 )、12 0mg/kg(N18)施用下 ,根际土壤中NH+ 4 -N和NO-3 -N的动态变化、根际土壤硝化活性、土壤 pH以及水稻生长后期根部和叶部NO-3 -N和硝酸还原酶 (NR)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在水稻移栽前 2 0d内 ,根际NH+ 4 -N和NO-3 -N含量基本接近 ,以NH+ 4 -N为主 ;其后在水稻全生育期内 ,各施氮处理土体中NH+ 4 -N都低于 5mg/kg ,而NO-3 -N均在 15mg/kg以上。土壤的硝化活性随据根区的距离增加而降低 ,水稻植株根部NO-3 -N含量大于叶部而NR的活性却相反。  相似文献
4.
东北三省畜禽养殖时空分布特征及粪便养分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工业基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同时畜禽粪便的产生量也将快速增加。畜禽粪便作为农田肥料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如果超过耕地的承载量将会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影响和压力。本文主要通过对东北三省畜禽养殖数量、养殖结构及空间布局的时空分析,采用养分平衡法研究和评价该地区畜禽粪便中氮、磷养分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风险。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吉林中部一直延伸到辽宁东南部地区畜禽养殖密集,耕地养分的大量盈余可能对环境构成污染威胁。黑龙江省畜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小,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华北典型农区棉田土壤中地膜残留特点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华北典型农区一河北省邯郸市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覆膜年限棉田地膜残留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力求揭示棉田土壤中残膜数量、形态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显示,邯郸地区棉田地膜平均残留量在59.1~103.4kg·hm-2之间.土壤中残膜含量与覆膜年限有关,覆膜年限越久,残留量越高.连续覆膜2 a、5 a和10a的棉田中地膜残留量分别为59.1、75.3和103.4kg·hm-2,且土壤中的残膜数量分别为393万片·hm-2、544万片·hm-2和965万片·hm-2.残留地膜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3个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中的残膜数量依次约占总量的75%、20%和5%.研究结果还显示覆膜时间越长.深层土壤残膜量越高.小块膜明显多于大块膜,3种不同面积大小(<4 cm2、4~25 cm2、25 cm2)的残膜片数分别约占总量的65%、30%和5%.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中移”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西北—西南—东北”的轨迹共移动了17.3 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东北—西南—东北”的轨迹移动了223.3 km,两个重心之间的距离和粮食产量大致呈反向变化。当两者距离拉近时,粮食产量减少,当两者距离增大时,粮食产量增长。【结论】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粮食产量变化对耕地变化的敏感性呈增强趋势。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的报酬递减趋势日益明显,粮食增产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亟需创新机制和政策。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十分严重,主要污染物为SO2,TSP,NOx和降尘。2000年通过对北门、新华南路、市监测站和铁路局4个监测点的监测和数据分析知,4个监测点全年SO2,TSP,NOx平均浓度均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全市SO2年平均浓度为0.136mg·m-3,TSP为0.499mg·m-3,NOx为0.079mg·m-3,SO2浓度按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北门>新华南路>市监测站>铁路局;TSP,NOx空间分布具有相似特点,按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新华南路>北门>铁路局>市监测站。采暖期SO2,TSP,NOx的浓度分别为0.300,0.532,0.105mg·m-3,明显高于非采暖期,SO2全年最大值出现在1月,TSP出现在5月,NOx在非采暖期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降尘量全市平均为896mg·m-2d-1,4个监测点按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新华南路>北门>市监测站>铁路局,且均高于乌鲁木齐市降尘标准,降尘最大值出现在5月,非采暖期降尘量明显高于采暖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林地资源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该文在 3S技术支持下 ,利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 1985、1995和 2 0 0 0年 3期全国林地空间分布数据 ,通过建立林地资源时空演变模型 ,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上探讨了 1985— 2 0 0 0年中国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的时空过程和内在动因 .结果表明 :1985— 2 0 0 0年全国林地面积总量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其中 2 0世纪 90年代前期林地净增加2 2 2 63万hm2 ,主要是由于灌木林和疏林地的增加所导致 ;90年代后期林地总量呈减少的趋势 ,但有林地却净增加84 56万hm2 .全国林地资源的动态变化空间分异明显 ,其中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西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以林、草、耕地相互转换为主 ;四川盆地和东南丘陵以林地、耕地相互转换为主 ;华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以林地、草地相互转换为主 .从全国来看 ,90年代林地面积呈现总量减少的趋势 ,减少的林地集中分布于传统林区 ,其中东北地区林地面积净减少最多 ,其次为西南地区 .而在造林区林地面积净增加最多的为东南地区 ,以福建、江西等省份最突出  相似文献
9.
滇池沉积物总磷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应用GPS定位技术,对滇池海埂、斗南、罗家村、新街、昆阳等5个代表性样点不同层次沉积物总磷进行了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时期滇池沉积物总磷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季节沉积物总磷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滇池沉积物(0—20cm)总磷(P)平均含量为2.16g·kg^-1,全湖全年在0.984.74g·kg^-1间变化,总体趋势是夏季高于冬季。沉积物总磷含量总体趋势的垂直分布为表层(0~5cm)〉中层(5~10cm)〉底层(10~20cm),除昆阳位点外,各层次呈显著性差异。5位点1年内表层、中层和底层沉积物总磷(P)含量的平均变化范围分别为:1.52-4.74g·kg^-1、1.26-3.96g·kg^-1和0.98-3.99g·kg^-1,各区域以昆阳沉积物总磷平均含量最高,斗南和新街沉积物总磷的含量最低。滇池不同区域沉积物(0-20cm)总磷(P)的含量分布依次为昆阳(3.59g·kg^-1)〉罗家村(1.97g·kg^-1)和海埂(1.96g·kg^-1)〉斗南(1.65g·kg^-1)和新街(1.64g·kg^-1)。不同区域表层沉积物-水体中磷的动态变化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0.
棉株不同座果点纤维品质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为了明确棉株不同座果点棉花纤维品质的差异及对品质贡献率的大小,于2000至2001年研究了不同座果点对品质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第二座果点棉铃对纤维品质的贡献率最大,达到38.31%,其次是第一座果点(31.81%),再次是第三座果点(29.88%)。确定了棉株65个座果点的品质特点,并以综合指标为尺度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这些座果点分成差异明显的6大类,其中Ⅱ-Ⅴ类为优质类,Ⅰ类、Ⅵ类为较差类;就时间分布而言,7月20日以前(伏前桃)的纤维品质最差,贡献率仅16.38%,7月20日至8月20日(伏桃)的纤维品质最好,贡献率达35.36%,8月21日至9月10日(早秋桃)的品质贡献率为28.54%,而9月10日以后(晚秋桃)品质贡献率减少为19.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