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篇
  国内免费   2篇
  完全免费   222篇
  综合类   82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稻苗期耐冷性QTLs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进行耐冷性数量性状(QTLs)的精细定位,可为水稻耐冷性分子育种提供条件。以籼稻品种二九青和粳稻品种Yukihikari杂交后自交8代得到的79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用89个微卫星标记构建了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用4种低温处理21d的幼苗高度作为耐冷性指标,对RIL群体进行了耐冷性分析。4种温度条件下共定位了10个耐冷性数量性状位点,其中2个QTLs在4种环境条件下都能检测到,1个QTL在三种环境条件下能检测到,6个QTLs在2种环境条件下能检测到,而1个QTLs却只能在1种环境条件下检测到。10个QTLs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从4.85%到22.47%。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RM104和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RM160位点,在4种环境下都能稳定表达,是对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QTLs,可作为苗期耐冷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应用微卫星技术对野鲤和两种鲤选育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用自行设计的16对微卫星引物研究了野鲤、高寒鲤和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的群体内遗传变异及相互间的。微卫星分析结果表明:野鲤、高寒鲤和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平均扩增条带分别为4.91、2.82和2.45,平均杂合度观测值分别为0.64、0.40和0.38。表明野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高寒鲤次之,荷包红鲤抗寒品系最低。说明了人工繁育和养殖实践会造成物种遗传多样性的降低。本试验共发现了1个群体特异性标记209bp  相似文献
3.
SSR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综述了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单重复序列)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植物基因定位和QTLs分析、QLN指纹和品种鉴定、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系谱分析和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水稻芽期耐冷性QTL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籼粳交密阳23号/吉冷1号的F2:3 代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含有97个微卫星 (SSR)标记的分子连锁图谱。在5℃低温条件下,对F3家系进行芽期耐冷性鉴定,并利用SSR标记进行了芽期耐冷性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芽期耐冷性在F3家系群中呈单峰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芽期耐冷性有关的QTL 3个,分别位于第2、4 和7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范围为11.5%~20.5%。其中,位于第4染色体RM273~RM303的qCTBP4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5.
牦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中国部分牦牛品种即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其遗传多样性程度和进行较为合理的类型划分。【方法】用9个微卫星标记对上述牦牛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聚类分析和分类研究。【结果】(1)9个微卫星标记在所检测的牦牛群体中都表现出较丰富的多态性,均为高度多态位点。每个微卫星标记平均检测到6.8个等位基因(5~9);9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534(0.5037~0.7351),各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差异不显著;全部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6625,麦洼牦牛(若尔盖群体)平均杂合度最高,为0.6883,而九龙牦牛杂合度最低,为0.6317;各群体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2680(3.189~3.4478),其中九龙牦牛最少。这显示牦牛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牦牛品种间和品种内在微卫星位点上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通过各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九龙牦牛与其它牦牛品种的差异比较大,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了这一差异。在遗传距离中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红原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为1.506;麦洼牦牛两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1.062。5个牦牛群体被聚为两大类,九龙牦牛单独成一大类,其他牦牛品种聚为一类。麦洼牦牛的两个群体在较近的水平上首先聚在一起,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在稍远的距离处聚在一起。该聚类结果与各牦牛品种的地理分布、所处生态条件、育成史及其分化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也同蔡立等的分类结果相同。【结论】(1)中国牦牛品种间和品种内在微卫星位点上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本研究中的5个牦牛群体聚为两大类,与蔡立等将中国牦牛划分为横断高山型和青藏高原型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中国牦牛分为两个类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运用微卫星技术分析中国地方鸡品种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16  
利用7个微卫星标记对12个地方鸡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基因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以及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鹿苑鸡平均基因杂合度最高,为0.5929,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茶花鸡平均基因杂合度最低,为0.3514。各地方鸡品种模糊聚类结果显示:乌骨鸡与斗鸡先聚在一起,然后依次与狼山鸡、大骨鸡、萧山鸡、油鸡、鹿苑鸡5个兼用型地方鸡品种聚为一类;茶花鸡与藏鸡先聚在一起,然后与仙居鸡、白耳鸡2个蛋用型鸡品种聚为另一类;固始鸡自成一类。  相似文献
7.
水稻空间诱变后代的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299对微卫星引物,对经卫星搭载回收的水稻品种“特籼占13”种子种植后选育出的5个突变株的后代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变异植株与原种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微卫星多态性。在有效扩增的283对引物中,引物多态性频率介于0.35%-2.47%之间,且多态性位点在水稻基因组中是随机分布的。  相似文献
8.
微卫星DNA作为遗传标记的优点及前景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微卫星DNA是一类以1-6bp的核苷酸为基本单位,呈串联重复六散在分布于整个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它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随机扩增多态DNA,小卫星DNA等分子标记相比,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且均匀,多态性丰富,分析快速方便等一系列优点,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以 (K冀 5 4 18A∥ 9112 89/LK783)三交F1分离群体的极端不育株和极端可育株分别建立保持池和恢复池 ,利用 79对SSR引物对两池间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 ,6对SSR引物在两池间扩增出了稳定的多态性差异 ,在分离群体上验证结果表明 ,LK783的育性恢复基因与 4个SSR引物的扩增位点Xgwm11、Xgwm18、Xgwm2 6 4a和Xgwm 2 73有连锁关系 ,该育性恢复基因与Xgwm11、Xgwm18和Xgwm2 73的遗传距离为 6 .5 4± 4 .37cM ,与Xg wm2 6 4a的遗传距离为 5 .71± 4 .10cM ,这 4个引物可应用于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标记辅助选择。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和双端体系进一步将Xgwm11、Xgwm18、Xgwm2 6 4a和Xgwm2 73定位于 1BS ,说明LK783的育性恢复基因位于 1BS ,但它在 1BS上的相对位置与Rfv1有所不同 ,它们的等位性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微卫星DNA标记对5个中外黄牛品种/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利用4种微卫星DNA标记对南阳牛、延边牛、韩牛、西门塔尔牛、皮埃蒙特牛×南阳牛杂种5个品种/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遗传距离等进行了遗传检测,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聚类分析。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中国牛与外国牛、瘤牛与普通牛品种间的遗传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