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篇
林业   11篇
农学   5篇
  3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6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蔬菜》2011,(4):16-16
番茄红素属于异戊二烯类化合物,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由于最早从番茄中分离制得,故称番茄红素。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只有那些具备β-紫罗酮环并能转化为维生素A的类胡萝卜素,如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等才与人类的营养和健康有关,而番茄红素  相似文献   
2.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重要的臭氧形成前体物,在对流层大气化学中起重要作用。利用MEGAN估算了东亚地区天然源异戊二烯的排放量,计算出了东亚地区异戊二烯的年排放量达到91.24Tg,结果表明:天然源排放远远超过人为源,具有明显季节特征。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相关异戊二烯化植物蛋白(HIPPs)由于其独特的重金属结合域和异戊二烯序列的结构特点,成为一类重要的金属分子伴侣.为鉴定茶树(Camellia sinensis)黄金芽CsHIPP26.1蛋白的螯合离子,将pET-32a-CsHIPP26.1重组质粒和空载体分别转入大肠杆菌BL21,在分别添加4 mol·L-1的...  相似文献   
5.
葡萄果实降异戊二烯类物质合成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楠  刘斌  潘秋红 《园艺学报》2015,42(9):1673-1679
异戊二烯类物质是构成葡萄果实香气的重要组分,其极低的感官阈值和怡人的花果香味,对葡萄及葡萄酒香气品质具有重要的贡献。综述了葡萄果实中主要降异戊二烯类物质的种类、香气特点、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生物合成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关键酶的调节及相关转录因子、栽培措施的影响等是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葡萄及葡萄酒中的C13-降异戊二烯衍生物由于较低的阈值和独特的花果香气特征备受关注,它们是非芳香型葡萄品种所酿造的葡萄酒中品种香的重要组分.笔者综述了C13-降异戊二烯衍生物的合成和转化以及在葡萄果实发育和葡萄酒发酵与陈酿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方面行使重要功能,异戊二烯转移酶(IPT)是细胞分裂素合成的关键酶。利用生物信息学和RACE、TAIL技术从豆科模式植物百脉根中克隆到一个IPT基因,命名为LjIPT2。该基因全长为1 240 bp,含1 02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42个氨基酸。该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DQ436463。LjIPT2基因的结构与拟南芥大部分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结构类似,其编码的蛋白与已鉴定出的IPT蛋白同源性较高。将LjIPT2插入到含有CaMV35S启动子的载体pCAMBIA1301上,构建了该基因的植物超表达载体35S:LjIPT2。该载体的构建为下一步研究百脉根LjIPT2基因的功能、探讨植物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深入研究LjIPT3的表达调控和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TAIL-PCR技术克隆百脉根IPT基因LjIPT3起始密码子的上游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其序列特征和潜在的调控元件进行分析,并构建启动子表达载体。[结果]利用TAIL-PCR技术成功克隆了LjIPT3基因5′端上游调控序列。将目的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上,获长度为1 910 bp序列,其3′端有部分序列与LjIPT3的5′端相同,证明克隆的片段为LjIPT3起始密码子ATG的上游区域。该序列含有1个TATA-box和3个CAAT-box,还包含光响应元件、MYB结合位点、不同的激素反应元件以及各种胁迫元件,说明该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多种因素的调控。成功构建了驱动报告基因GUS的植物表达载体。[结论]该研究为研究植物细胞分裂素的合成代谢和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多萜醇是一类长链非饱和的类异戊二烯聚合物,广泛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中。通常由15-23个类异戊二烯单元组成。该类聚合物的形成是由顺式异戊烯转移酶催化的。它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内质网膜和过氧化物酶体。前人以酵母为研究对象,发现该类物质具有多种细胞功能,比如作为蛋白糖基化所需糖的脂质转运体,影响蛋白在内质网的运输。但目前尚未直接在多细胞有机体包括植物中得到多萜醇缺陷突变体,其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也尚未知晓。  相似文献   
10.
旨在克隆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生物碱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异戊二烯焦磷酸异构酶(isopentenyl diphosphate isomerase,简称IDI),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和荧光定量方法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为卷叶贝母甾类生物碱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以卷叶贝母再生鳞茎为试验材料,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通过PCR技术克隆川贝母IDI基因(FcIDI)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简称ORF)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FcIDI基因在卷叶贝母根、茎、叶、野生鳞茎、再生鳞茎及愈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FcIDI的ORF片段为885 bp,编码294个氨基酸,与大豆(Glycine max)、杜仲(Eucommia ulmoides)、番薯(Ipomoea)、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等植物IDI蛋白的相似性达85%以上;FcIDI蛋白的二级、三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α-螺旋及不规则卷曲是其整体蛋白质结构中的主要组成结构元件;qRT-PCR试验结果表明,FcIDI在野生鳞茎中的表达量远高于根、茎、叶等其他植物组织,再生鳞茎的IDI表达量高于野生鳞茎,在愈伤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不同植物组织部位及组培诱导物的IDI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FcIDI是1个生物碱合成途径中的关键蛋白质,并受激素组合诱导表达,研究结果为提高卷叶贝母中的生物碱含量及深入研究植物IDI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