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完全免费   13篇
  综合类   6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种泥鳅不同核质关系下EST和MDH同工酶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聚丙烯酰胺胶不连续系统电泳方法分析了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不同组合、不同核质关系下,胚胎改良阶段(0-145h)酯酶(EST)和要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的分化表达谱式。EST同工酶随细胞质、细胞不同及胚胎发育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个体发育谱式。以泥鳅卵子为细胞质环境的Ⅰ、Ⅱ两组,杂交组(Ⅱ)的EST同工酶基因在受精后3min至原肠中期,雄核原因参与表达与调控。以大鳞副泥鳅为细胞质环境的Ⅲ、Ⅳ两组,各酶  相似文献
2.
当泥鳅自交时,其后代染色体数为2n=100;如果泥鳅卵子与大鳞副泥鳅精子授精,其染色体来源于两种泥鳅,染色体数为2n=74,未发现有染色体丢失现象。当泥鳅卵子经紫外线辐射后与大鳞副泥鳅精子授精,如果不进行二倍化处理,86%的胚胎染色体完全来源于父本大鳞副泥鳅,为雄核发育单倍体n=24,经过二倍化处理后所获得的二倍体为大鳞副泥鳅雄核发育纯合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48。  相似文献
3.
大鳞副泥鳅卵子壳膜结构与授精过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学者对鱼类成熟卵子壳膜表面结构及受精形态学的研究表明,鱼类卵子有三大类型:非受精孔型,如软骨鱼类[曲漱惠等1980];单一受精孔型,如大多数硬骨鱼类[王瑞霞等1982,张天荫等1993,沈其璋等1990,Brummett和Dumont1979,Kuchnow和Scott1977,Iwamtsu和Ohta1981];多个受精孔型,如鲟鱼[许雁和熊全沫1988]。然而对硬骨鱼类中某些鱼类卵子的类型持有不同的看法,如鳅类,俄国学者卡藏斯基在泥鳅卵膜上发现有三个受精孔[高洁和王瑞霞1961];另外,近年的文献中[郑文彪等1991]也有鳅类具多个受精孔的论述。而沈其璋等[…  相似文献
4.
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群体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从100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4种引物对自然群体中的泥鳅,大鳞副泥鳅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4种引物(S29,S96,S97,S99)分析得到泥鳅种教员人遗传的纯度分别为0.5449,0.4946,05926,0.6420,大鳞副泥鳅遗传纯度分别为0.449,0.4304,0.5159,0.524;两者间遗传距离依闪为0.5385,0.5714,0.5024,0.5266;泥鳅特征带1.0k  相似文献
5.
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的人工催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催产剂HCG,HCG+DOM,LRH-A+RES分别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进行催产试验。结果表明:HCG+DOM比单用HCG效应时间和产卵持续时间短,催产率和产卵量高,HCG+DOM与LRH-A+RES的催产效果相似。使用上述几组催产剂时,泥鳅比副泥鳅的效应时间均短4 ̄5h。  相似文献
6.
大鳞副泥鳅的食谱及其对蚊幼虫的摄食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鳞副泥鳅48尾按体长分为短,长3个组,每组又分为塘水和污水两个小组,连续喂蚊幼虫6d。结果表明:体长从短到长,在塘水中摄蚊幼虫量依次为54,101,147个/d·尾,3个污水组平均为71个/d·尾,塘水组高于污水组。稻田中大鳞副泥鳅标本15尾,蚊幼虫出现率有66.7%。污水中大鳞副泥鳅标本21尾,蚊幼虫的出现率达85.7%。几乎充满蚊幼虫的达52.4%。随机取标本计数,肠内有蚊幼虫117个,而这  相似文献
7.
大鳞副泥鳅雌雄个体的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大鳞副泥鳅雌雄个体的形态特征。[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与t检验方法,比较了大鳞副泥鳅雌雄个体的10个外部形态特征。[结果]t检验结果表明,10个比值性状中有3个比值性状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1个比值性状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1.151%、18.844%、12.324%和10.169%,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2.487%,雌雄个体在主成分分析图上存在重叠交错态势,差异不显著,与t检验结论相一致。[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判别分析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元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64-564,568
[目的]为科学识别形态特征相似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方法]在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形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经逐步判别分析,筛选颌须/头长、皮褶长/体长、体高/体长3项形态指标建立识别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判别函数。[结果]结果表明:该函数的判别正确率达94%。[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只需测量颌须、皮褶长、体高、体长4项形态指标,利用判别函数就能快速、简便地确定类别的归属;利用形态指标建立鱼体的判别函数实现对鱼类别的科学、快速判别是可行的,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以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4大湖泊大鳞副泥鳅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大鳞副泥鳅种质资源,制定合理的野生资源保护策略,并为大鳞副泥鳅良种选育确定合适的育种基础群体,通过第二代测序技术自主开发并合成微卫星引物400对,经验证后随机采用其中的17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太湖、洪泽湖、洞庭湖和巢湖等4大湖泊的野生大鳞副泥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检测到各基因座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9.5和5.5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665,平均Fst值为0.2194(>0.2),Nm为0.8894(<1),表明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间遗传交流较少,存在着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5.4~6.2(平均5.8),观测杂合度0.2732~0.3864,期望杂合度0.5629~0.5893,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503~0.5754,表明4个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5283~0.9677,洪泽湖和太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5283),而太湖和巢湖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显示4个群体先聚为2个分支,其中太湖和洪泽湖群体聚为一支,洞庭湖和巢湖群体聚为另一支,这与4个大鳞副泥鳅野生群体的地理分布一致。中国4大湖泊大鳞副泥鳅自然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每个群体宜作为独立的保护单元进行保护。4个大鳞副泥鳅群体中太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可作为进一步遗传选育的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10.
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专塘培育大鳞副泥鳅亲鳅,采用人工催情注射、产卵、授精,水泥池网箱孵化、培育等方法,催产大鳞副泥鳅5 200组,人工繁殖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在70%以上,繁育大鳞副泥鳅鳅苗2 600万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