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2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完全免费 | 112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938篇 |
出版年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121篇 |
2013年 | 140篇 |
2012年 | 204篇 |
2011年 | 211篇 |
2010年 | 184篇 |
2009年 | 186篇 |
2008年 | 200篇 |
2007年 | 148篇 |
2006年 | 111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2003—2005年自我国6省1市分离鉴定出133株猪源和455株禽源大肠杆菌临床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无论猪源还是禽源大肠杆菌对12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非常高(耐药率范围34.96%~96.71%),对8种非喹诺酮类药物(除阿米卡星呈较低的耐药率外)也呈较高的耐药率(22.42%~94.07%);多重耐药现象十分严重,3耐及3耐以上菌株占总菌株94%以上;不同地区来源菌株的耐药模式总体一致,但存在耐药水平高低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4.
河南省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质粒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河南省32个县市的93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质粒的分析,并对其中12株100%耐庆大霉素(GM)的菌株进行耐药质粒的转化试验,成功获取了2个转化子。质粒检测结果表明:93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以分为49种质粒图谱类型,质粒电泳条带最多6条,最少1条,其中质粒图谱为1条条带的菌株占测试菌株的45.16%;同一地区、同一鸡场菌株的质粒图谱相同或相似,不同地区菌株的质粒图谱不同,但它们之间会有相同或相近的少量流行质粒存在。质粒转化结果表明:同一质粒可编码1个至数个抗药性基因,不同质粒可以携带相同或不同的抗性基因,证明了质粒可以传递多种耐药性,细菌的抗药性与抗药性质粒的转移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芽孢乳杆菌S1对断奶前后仔猪肠道乳酸菌、大肠杆菌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6窝仔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处理组,研究外源乳酸菌芽孢乳杆菌S1对仔猪空肠和结肠食糜中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及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仔猪断奶前,空肠和结肠食糜中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较稳定;断奶后,仔猪空肠和结肠食糜中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均明显下降,乳酸菌的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相比,芽孢乳杆菌S1能提高断奶后仔猪空肠和结肠食糜中乳酸菌与大肠杆菌的数量比值.断奶后,仔猪结肠VFA含量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结肠VFA含量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6.
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药敏试验及灭活疫苗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鸡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灭活疫苗的研制。结果表明,病原为高致病性大肠杆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新霉素、氟苯尼考极敏感,对链霉素、痢特灵、呋喃妥因高度敏感,对土霉素、强力霉素、盐酸四环素、甲砜霉素中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头孢噻呋耐药,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沙拉沙星、青霉素、红霉素不敏感。对分离菌经纯化增菌后制备的灭活苗经安全检验、效力检验后表明,该疫苗对鸡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部分地区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吉林省部分地区临床分离的43株鸡源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的药敏试验方法,对其耐药性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吉林省部分地区鸡源大肠杆菌普遍耐药,耐药菌株大多数为多重联合耐药。本研究所采用的15种抗生素中,抑菌作用最强的是兽医临床上尚未使用的头孢唑啉和丁胺卡那霉素,其次为头孢哌酮和卡那霉素;大肠杆菌对四环素、氨苄青霉素、青霉素等药物表现出100%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9.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蛋雏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自拟复方中草药对山东省临沂市不同地方的8起蛋雏鸡大肠杆菌病进行了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在用药后停止死亡时间上中西医结合组比西药组早2.37d,在鸡群恢复正常时间上早3.18d,在死亡率上低3.6%,在有效率上高3.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