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完全免费 | 83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05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116篇 |
2012年 | 133篇 |
2011年 | 85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72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目的】揭示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肥力评价和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收集和实测北京南郊-大兴区198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资料,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共进行分析。【结果】3个时期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64、12.76和12.89 g·kg-1,它们的空间相关距离分别为80.5、59.2和49.0 km,呈递减趋势。大兴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之势。从1980年到2000年,有机质含量表现为由低向高逐级累积的规律,具体变化为有机质含量一级和二级的土地面积从无增加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0%和14.3%,含量三级的土地面积从23.0%增加到37.1%,四级土地面积减少很少,约为2.19%,五级土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为50.4%。【结论】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是有机质含量普遍上升的原因,随着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部分地区的有机质入不敷出,呈下降的趋势,应注意土壤的培肥管理。 相似文献
2.
:以 2 1年长期定位试验土样为材料 ,对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氧化稳定性 ,胡敏酸的能态、结构及级分组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与试验前土壤有机质相比 ,长期不施肥土壤有机质下降 1 .0 4 g/kg;秸秆加休闲处理 ,有机质含量减少 0 .48g/kg;长期单施化肥基本可以维持土壤有机质水平 ;长期施用有机肥 ,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 ,比试验前土壤增加1 .1 7~ 2 .85g/kg。与无肥处理相比 ,施用有机肥使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降低 ,而化肥、休闲处理则使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升高。胡敏酸能态高低顺序是厩肥 >秸秆 >无肥 >化肥 >休闲。与定位 1 0年时相比 ,各处理土壤胡敏酸能态有所降低。长期施用有机肥土壤胡敏酸分子趋于简单 ,活化度提高 ,胡敏酸中结构相对简单的级分增多 ,而长期单施化肥则呈现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化肥、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以及化肥氮磷钾、有机肥氮磷钾提高土壤养分的异同。【方法】依托祁阳站有机无机、肥水稻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历史样品及数据。【结果】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高产稳定有显著作用;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有机质都有显著作用,但施用化肥只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至28.1 g?kg-1,与试验开始时相比只提高了42%。凡施用牛粪能使土壤有机质平均最高增加到41.6 g?kg-1,比试验开始时提高了91%;有机肥氮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的效果优于化肥氮,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比化肥处理提高了30%和16%。而施入的有机肥磷在土壤中累积较少,土壤全磷、速效磷提高较少, 施入的化肥磷在土壤中累积较多, 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提高幅度较大。与有机肥相比,化肥提高土壤全磷30%,提高速效磷115%。【结论】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高产稳产和提升土壤肥力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得出,本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多在2-5%,各种还田有机物的腐殖化系数约为0.2-0.4。连续4年测定,玉米秸还田形成的新腐殖质的分解速率(r)为0.2458,减半期为2.8年。采用腐殖化系数0.3及新形成腐殖质的分解速率0.2458作为代表值,计算了每年定量加入超过维持原有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所需要的有机质情况下的腐殖质积累速度。据此估测出,本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0.7-0.9%左右的低产田,适当增施化肥使粮食年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每年以其秸秆产量的一半(约350公斤)以上还田,5-6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便可增长到1%以上,从而可以基本满足作物稳产高产对土壤有机质状况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红壤丘陵区土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中亚热带南、北两端地区土地(红壤坡地和红壤性水稻土)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中亚热带南缘地区由红壤林地开垦为农用地的土壤有机质数量4年间平均下降了2.1g·kg-1·a-1,以旱作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损失最为严重,平均下降4.6g·kg-1·a-1;中亚热带北缘地区由红壤荒坡地开垦为农用地的土壤有机质数量9年间平均增加了0.4g·kg-1·a-1;长期耕种的红壤性水稻土的有机质数量在不断提高(0.3g·kg-1·a-1),且芳构化程度也在增加,活性有机质所占的比例加大。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的变化--以湘阴县为例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氮、磷和钾等)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质基础.本文以地处洞庭湖腹地的湘阴县稻田为例,探讨了23年来典型湖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的9个代表性稻田土壤,与1980年比较,2003年的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2.6%和24.2%,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分别增加8.8%和5.6%,但差异不显著.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67.2%和23.2%,差异达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保持基本稳定.研究的稻田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558 8*,n=18),而土壤有效氮与全氮含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842 6**,n=18).该区稻田氮和钾投入量基本适宜,但磷素投入量可适当减少. 相似文献
7.
杉木连栽林地土壤酚类物质降解受阻的内外因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杉木林地土壤酚类物质的逐代积累达一定浓度,可以使林木生长受抑制直至死亡。土壤酚类物质分解消除主要依赖土壤中异养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生长,故土壤有机质的激发效应和氮,磷的养分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土壤微生物(细菌)将由初生代谢转向次生代谢,并积累次生代谢产物,致使土壤微生物无力分解土壤酚类物质。杉木林凋落的激发作用小是不能促进土壤酚类物质消除的关键,必须有其他来源的有机质的协同作用以补充有效能源。 相似文献
8.
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土壤水溶性氟与土壤基本性质的相关分析及室内氟污染的模拟试验,对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氟与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合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水溶性氟与土壤中<0.01mm土粒合量呈显著负相关。水溶性氟与全氟无一定的相关性。不同土壤间水溶性氟的含量为:石灰土明显高于黄壤、紫色土和红壤,后三者间差异不大。供试的3种土壤经室内模拟培养后,水溶性氟在各处理间呈相同的变化趋势,硅钙肥、风化煤和石灰、粉煤灰均有使土壤水溶性氟增加的作用。但施用风化煤和粉煤灰相对较安全。 相似文献
9.
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有机肥与化肥长期(7~9年)配合施用,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肥力较低的红棕紫泥上,有机质增加10.7%~11.9%,全氮提高18.3%~20.2%;在肥力较高的灰棕紫泥上,有机质也略有增加,为1.7%~4.4%。在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中,有机氮与化肥氮桉1:1配施,效果最好,且细绿萍优于猪粪和胡豆青.故在申低产紫色水稻土上,稻田养萍,是培肥地力和节月巴高产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铃薯在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冬种试验表明,免耕稻草覆盖10cm比常耕栽培亩增产马铃薯50.13%,免耕稻草覆盖8cm增产34.44%,免耕稻草覆盖6cm增产24.93%,增产达极显著值。该方法免除了栽培翻耕和中耕除草环节,亩减少授工8工天,省工省时。该方法能使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具有前缓中快后稳健的特点,出苗整齐,成薯率高,现蕾开花期植株生长速度快,分枝多,叶面积大,块茎形成早数量多,块茎膨大速度快,每株块茎数量是常耕栽培的1.6~2.2倍,单株块茎增重32.8~125.6克。能有效达到稻草还田和增加薯苗还田的效果,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生态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