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完全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6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2.
旱地玉米(高粱)整秸秆覆盖免耕试验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干旱农业区实行免耕整秸秆覆盖栽培,可以保持耕层土壤的良好结构,较多地积纳雨水,抑制蒸发,减少地面径流和水土流失,提高作物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试验证明,在玉米(高粱)全生育期0~50cm的土层中,土壤含水量提高15.2%,水分利用率提高0.2kg/mm,产量增加19.0%~32.0%,可使每亩生产费用降低30元左右,且具有显著的培肥土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中国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氮肥施用量偏高。本研究为苹果生产上合理应用秸秆和生物质炭来提高土壤缓冲性能和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以两年生富士/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15N标记示踪技术,研究添加秸秆和生物质炭对土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植株生长及氮素转化(树体吸收、氨挥发、N2O排放和土壤残留)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对照(CK)、单施氮肥(N)、施用氮肥并添加生物质炭(N+B)和施用氮肥并添加秸秆(N+S)。【结果】不同处理的土壤容重在0—5 cm和5—10 cm两个土层中的变化趋势一致。CK与N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N+B和N+S处理;两个添加外源碳的处理间,N+B处理的土壤容重显著低于N+S处理。与N处理相比,N+S和N+B处理的0—5 cm和5—10 cm两个土层的容重分别降低了0.06、0.09 g•cm-3和0.07、0.11 g•cm-3。与CK(18.32 cmol•kg-1)和N(19.61 cmol•kg-1)处理相比,N+S(22.27 cmol•kg-1)和N+B处理(25.35 cmol•kg-1)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并且以N+B处理效果较好。3个施氮处理间植株总干重、15N积累量和15N利用率均以N+B处理最高,N+S处理次之,N处理最低。与CK相比,3个施氮处理(N、N+S和N+B处理)的氨挥发量均显著增加。与N处理相比,添加外源碳的两个处理(N+S和N+B处理)显著减少了氨挥发损失量,以N+B处理减少幅度最大。与CK相比,3个施N处理(N、N+S和N+B处理)的N2O排放量均显著增加,以N+B处理最高,其次为N+S处理,N处理最低,可见添加外源碳的两个处理的N2O排放量均有所增加,但3个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去掉CK本底值后,N、N+S和N+B处理的氮素总气态损失量(氨挥发+N2O排放)占施氮量的比例分别为6.54%、4.33%和3.04%。可见,添加秸秆和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氮素气态损失,以N+B处理效果较好。耕层土壤(0—50 cm)的15N残留量以N+B处理最高,N+S处理次之,N处理最低;而深层土壤(50—100 cm)则以N处理最高,N+S处理次之,N+B处理最低。3个施氮处理间,N回收率(树体吸收+土壤残留)以N+B处理最高,为42.26%,其次为N+S处理(37.22%),N处理最低(31.54%);N损失率以N处理最高,为68.46%。其次为N+S处理(62.78%),N+B处理最低(57.74%)。【结论】添加秸秆和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促进了苹果植株生长和对肥料氮的吸收,增加了土壤对氮的固定,减少了氮肥的气态损失,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其中以添加生物质炭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植株N、P、K吸收和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池栽试验,模拟大田不同土层容重实际存在状况,将池土分为3个层次, 各处理上层(0~20 cm)土壤容重保持一致,播前按照处理要求调整各个处理20~40 cm、40~60 cm两个土层的土壤容重。【结果】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N、P、K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有很大影响,其影响程度大小为K>P>N,这种影响在吐丝期表现尤为明显。N、P、K的积累量均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处理间差异显著。N、P、K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和转移率大小也受下层土壤容重的影响,特别是各个时期N、P、K在玉米生长中心中分配的比例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层次土壤容重对N、P、K的吸收和分配均产生交互影响,且20~40 cm土层容重对N、P、K的吸收和分配的影响远大于40~60 cm土层。【结论】通过调整下层土壤容重,尤其是20~40 cm土层容重,可以促使玉米吸收更多的矿质营养,并使营养元素更多地向生长中心分配,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后期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耕作方式对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及紧实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通过模拟降雨对定西苜蓿-春小麦轮作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和土壤紧实度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苜蓿不翻耕处理(T2)的土壤容重为1.35,显著高于苜蓿-春小麦轮作翻耕处理(T3)的土壤容重1.08;降雨前,各处理间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差异不显著,但以苜蓿不翻耕处理(T2)的最高,为92.6mm/h;降雨后,苜蓿不翻耕处理(T2)的饱和导水率为55.07mm/h,比苜蓿-春小麦轮作翻耕(T3)处理的几乎高2倍;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处理的土壤紧实度逐渐增加,苜蓿地表层土壤的紧实度高于耕地。 相似文献
6.
土壤容重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籽实产量,生物学产量,茎高和根重在一定范围内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和显著的负相关,土壤容重在1.14g/cm^3左右,玉米的籽实产量和经济系数均达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炭基肥料种类对土壤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炭基肥料是利用生物质炭与其他肥料混合制成的长效肥料,具有肥效高、无毒无害、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不污染环境、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等优点。为了筛选适于玉米生产的炭基肥料,以玉米郑单958为试材,以玉米专用肥为对照,在施肥量均为1 08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炭粉和氮磷钾养分配比不同的4种炭基肥料对商丘地区土壤pH值和容重的影响以及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炭基肥料可以调节土壤pH值向中性靠近,提高疏松土壤的容重从而改善其通气透水性能,且这种调节作用均随炭粉施用量的增加而加大,但在较短时间内效果并不显著。不同炭基肥料对玉米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不同,其中,施用YT3炭基肥料的玉米穗长、穗粗、出籽率、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最大,最终产量最高为9 726.90 kg/hm2,较CK增产10.94%,增产极显著;施用YT2炭基肥料的产量(9 339.45 kg/hm2)次之,增产率为6.52%,增产显著。在商丘地区,施用YT3和YT2炭基肥料均可以优化土壤的物理性状,改善玉米的产量性状,最终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效果明显优于施用化学肥料。 相似文献
8.
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典型区域-彭阳中庄示范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然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自然+人工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并且两者都小于对照坡耕地的土壤含水量;0~100 cm土层,自然恢复的土壤容重明显小于人工+自然和坡耕地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也是自然恢复最大,人工+自然恢复的相对较小,坡耕地最小;0~60 cm土层,土壤养分平均含量变化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自然>坡耕地>人工+自然;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坡耕地>自然>人工+自然,全钾和速效钾含量自然>坡耕地>人工+自然,且差异不显著,有机质含量自然>坡耕地>人工+自然,且差异很显著. 相似文献
9.
森林采伐与造林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小兴安岭林区主要森林类型采伐后土壤水分物理性盾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采伐后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小.土壤持水性能降低。其中.皆伐比释伐对土壤的影响太.且集材道土壤的破坏也最大。采伐后选择适当树种及时人工造林.有利于土壤的保护和改善.采伐迹地的撩荒则使土壤破坏加剧. 相似文献
10.
辽西半干旱区秸秆深还田对土壤含水量、容重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不同量玉米秸秆深还田对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含水量、容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秸秆相比,6000,12000,18000,24000kg· hm-2秸秆深还田处理玉米产量分别增产7.60%,9.40%,7.80%和4.51%;秸秆深还田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容重均优于对照,800kg·hm-2处理的土壤墒情优于其他各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秸秆深还田对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及提高玉米产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