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十碳五烯酸甲酯标准样品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深海鱼油为基础原料,将其皂化水解为游离脂肪酸,经尿素—甲醇包合粗分离后,以硫酸—甲醇甲酯化,再经硝酸银—硅胶柱层析精分离,得到高纯度的二十碳五烯酸甲酯标准物质。经定值检测,确定其化合物纯度≥98%。 相似文献
2.
选择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氟苯尼考-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氟苯尼考-β-环糊精包合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采用差热分析法对氟苯尼考-β-环糊精包合物进行物相鉴定.结果表明,氟苯尼考-β-环糊精包合物中氟苯尼考溶解度和溶出度明显增大,氟苯尼考-β-环糊精包合物能显著提高氟苯尼考的水溶性. 相似文献
3.
4.
为研究籼米淀粉包合芳樟醇、庚内酯的制备及两种风味物质对贮藏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热熔法分别制备籼米淀粉-芳樟醇与籼米淀粉-庚内酯包合物。参数优化实验表明,制备籼米淀粉-芳樟醇包合物的最佳条件为主客比为10:0.2g/μL,包合温度为40℃,包合时间为50min,最大包合率为59.91%;籼米淀粉-庚内酯的最佳条件为主客比为10:0.5g/μL,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70min,最大包合率为50.15%。通过FT-IR、13C-NMR及SEM证明了包合物的形成,利用Avrami方程对两种包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释放进行比较,籼米淀粉-庚内酯包合物比籼米淀粉-芳樟醇包合物稳定。综合结果显示,庚内酯更适合籼米淀粉包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β-环糊精促进黄酮类化合物色谱分离的可能性。[方法]以银杏黄酮中的4种苷元作为研究对象,研究β-环糊精对结构类似物在溶液条件下的包合作用,通过相溶解度法测定β-环糊精与不同黄酮苷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β-环糊精与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超分子包合常数分别为442.42、1 088.17、187.47、278.24 L/mol,说明β-环糊精可以高效选择性地结合一些黄酮,从而提高色谱分离度。[结论]β-环糊精可以尝试作为液相色谱流动相添加剂使用,提高不同黄酮苷元之间的分离度。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甲基化-β-环糊精·三氟氯氰菊酯包合物的制备及田间药效。[方法]用液相法制备甲基化-β-环糊精·三氟氯氰菊酯包舍物,用红外光谱法对该包舍物进行表征,并对其杀虫效果进行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使甲基化.肛环糊精和三氟氯氰菊酯包合成功,2.5%甲基化-β-环糊精·三氟氟氰菊酯包舍物对大白菜无明显药害现象。[结论]甲基化-β
环糊精·三氟氯氰菊酯包舍物极具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与三氟氯氰菊酯的包合作用,进而为更好地利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奠定基础。[方法]用液相法制备羟丙基-β-环糊精·三氟氯氰菊酯包合物,用红外光谱法、显微镜观察法对该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三氟氯氰菊酯的红外光谱图显示:苯环C-H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3 070.08 cm^-1处;酯键C=O和苯环C=C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分别在1 723.95、1 585.80、1 585.80、1 492.84和1 447.38 cm^-1处;取代苯的吸收峰在1 009.24、960.30、813.56、756.84和697.04 cm^-1处。羟丙基-β-环糊精·三氟氯氰菊酯包合物的红外光谱图显示:CD羟基的吸收峰在3 400.06 cm^-1处;三氟氯氰菊酯苯环C-H的吸收峰在2 930.33 cm^-1处;酯键C=O的吸收峰在1 724.18 cm^-1处。显微镜观察发现:包合物溶液的亚甲蓝玻片背景为蓝色,中间分散的均匀细微的透明圆点为包合物的聚集体。[结论]三氟氯氰菊酯与羟丙基-β-环糊精可形成包合物,其包合物可制成以水为基质的农药剂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甲基化-β-环糊精·三氟氯氰菊酯包合物的制备及田间药效。[方法]用液相法制备甲基化-β-环糊精·三氟氯氰菊酯包舍物,用红外光谱法对该包舍物进行表征,并对其杀虫效果进行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使甲基化.肛环糊精和三氟氯氰菊酯包合成功,2.5%甲基化-β-环糊精·三氟氟氰菊酯包舍物对大白菜无明显药害现象。[结论]甲基化-β
环糊精·三氟氯氰菊酯包舍物极具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β-环糊精包合γ-亚麻酸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优选包合的最佳工艺,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及X-射线衍射对包合物进行定性分析。[结果]β-环糊精包合γ-亚麻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β-环糊精与γ-亚麻酸的物质的量比6.47∶1、温度51.15℃、包合时间2.03h,在该条件下包合率达91.51%。定性分析表明γ-亚麻酸与β-环糊精确实形成了包合物,其包合物的结构与简单混合物的结构有明显不同,已构成新的固体相。[结论]该研究可有效地减少工艺操作的盲目性,为进一步的放大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