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单位点杀菌剂是植物病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单位点杀菌剂的大量、广泛使用,抗性问题也随之产生。目前为止,有植物病原菌对各大类单位点杀菌剂均具抗性的报道。本文作者主要阐述了生产中常用的5类单位点杀菌剂,包括苯并咪唑类杀菌剂(MBCs)、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DCFs)、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DMIs)、QoIs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的作用机理及抗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论述了抗药性产生的机理及抗性治理原则。MBCs作用于β-微管蛋白,抗性主要与靶标蛋白基因的点突变有关,突变造成的氨基酸变化多集中于第50、167、198、200和240等5个位置,主要突变位点为第198位,同一菌株通常只发生一个氨基酸变异,不同位点的点突变甚至同一位点的不同氨基酸替代均会引起抗性水平的差异;DCFs的作用靶标尚不清楚,病原真菌对其抗性可能与双元组氨酸激酶OS基因的点突变有关;DMIs通过抑制14α-脱甲基酶最终影响麦角甾醇的合成,抗性主要与Cyp51的点突变或过量表达或运输体的过量表达相关,Cyp51点突变是抗DMI的主要机制,同一突变对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敏感性表现不尽相同,不同位置的点突变在同一病原菌中对不同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影响也不同。点突变数量在不同的真菌中表现不同,有单个发生,也有多个同时发生,且对抗药性具有积累效应;QoIs作用于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III,抗性主要与Cytb的点突变有关,与抗性相关的点突变主要发生在Cytb的120—155和255—280两个编码区,其中G143A和F129L为最主要的点突变;SDHIs作用于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II,抗性主要与SdhB、SdhC或SdhD的点突变有关,大部分病原真菌对SDHIs的抗性与SdhB点突变有关,SdhB点突变发生位置比较单一,在多种病原菌中突变均发生在相同的组氨酸上即H272, 而SdhC和SdhD突变位点比较多。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诱导细胞抗病毒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干扰素(IFN)在主艉地细胞的抗病毒和抗生长反应及调节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尤其是抗病毒反应是干扰素的基本功能,其分子机制正逐步被揭示。IFN诱导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号传递和级联放大的过程。其主信号途径通过位于细胞膜上的酪氨酸激酶使酪氨酸磷酸化,激活信号传导物和转录激活因子。然后信号传导物和转录激活因子转移到细胞核内。它们导致了许多基因产物的表达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遗传基础角度讨论了植物抗病分子机制以及植物抗病毒、真菌、细菌和线虫病基因工程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有关进展作了简单评析。 相似文献
4.
植物的抗病性及其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植物的抗病反应、已被克隆的植物R基因的结构和功能、R基因信号传导途径以及植物抗病反应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6.
基因表达谱差异显示技术及其在植物对害虫取食诱导反应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表达谱差异显示技术是最近兴起的研究同种细胞在不同状态下基因表达差异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植物对害虫取食诱导防御的分子机制和发掘植物内源抗虫基因的研究领域,并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本文仅就植物被害虫取食前后基因表达谱差异研究中所涉及的技术、原理、问题和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植物逆境应答的分子机制及转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植物逆境应答的分子机制,概述了不同应答机制下的植物转基因研究进展,提出了采用基因聚合技术实现不同类抗逆基因的聚合以提高转基因植株的抗性范围和抗逆程度。 相似文献
8.
9.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False Smut Disease in Ri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