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28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完全免费 | 211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3542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114篇 |
2014年 | 226篇 |
2013年 | 337篇 |
2012年 | 407篇 |
2011年 | 370篇 |
2010年 | 290篇 |
2009年 | 315篇 |
2008年 | 273篇 |
2007年 | 272篇 |
2006年 | 208篇 |
2005年 | 196篇 |
2004年 | 101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我国农户信息需求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农户信息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户信息搜寻成本过高、农业信息市场不完善、农户自身素质偏低是现阶段农户信息需求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农户的组织化水平,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经纪人制度,开发针对基层农户的农业信息市场模式,加强对农户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措施以提高农户的信息需求水平。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户的居住生活变化及其生计转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户生计问题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对新农村建设热点区域邛崃市的典型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①农村居民点是一个与农户生计息息相关的多功能复合单元.②新居建设改善了农户的居住区位和生活条件,但功能趋于单一化;按照城市的居住生活习惯设计新居的功能结构,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大幅减少.③土地整理新增耕地和因迁建而得的新居房产,是农户新获取的重要物质资产;利用掌握的社会资产寻找非农就业机会、拓展就业渠道对农户改善生计至关重要.由于普遍缺乏高质量的人力资产,农户实现生计多样化仍要克服许多困难;随着庭院经济的没落,农户生活资料的市场依赖性日趋增大,传统的家庭农具面临贬值、淘汰;在物质资产减少、家庭负担加重、收入缺少增长的处境下,政府的金融性资产支持难以促进农户金融资产的增长.④居住生活方式和生计资产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农户生计转型,呈现"正面的非农化"和"负面的非农化"两种趋向.⑤新农村建设照搬城市的居住生活方式对农户缺乏现实意义,可能背离了此项决策的初衷.建议地方政府依据农户的家庭状况和发展需求,分类指导,设计不同的政策细节,为农户创造适宜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中国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农户采用情况,并揭示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方法】在典型生态类型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西北绿洲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通过农户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获取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影响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子。【结果】研究发现,华北平原和成都平原农户保护性耕作采用率较高,东北平原和西北绿洲区相对较低;不同区域均有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其中东北平原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及破茬合垄耕作模式、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和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成都平原稻草覆盖地免耕种植小麦或油菜或马铃薯等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数据分析表明,作物产量增加、政府示范与宣传引导、邻里效应等是吸引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原因,而机具不配套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结论】由于不同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产条件的差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因地制宜,针对主要限制因子,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采用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浙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与思路 总被引:7,自引:7,他引:6
结合浙江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对高效生态农业的科学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提出高效生态农业必须具备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一致性等五个方面的特征。研究了“创新强农”这一浙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新战略的具体思路,即按照强农户、强龙头、强品牌、强科技、强服务的要求,推进农业理念创新、结构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6.
城乡统筹试验区农地流转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农村农户调研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新农村建设地区为例,通过对5个镇100余户农户的随机抽样调研,分析了影响农户农地流转的因素,以期为加快农地流转和农地市场发育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适合农户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我国小规模分散农户经济的特征,根据农户科技需求的特点,构建了适合农户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包括以农户需求为主体的供求机制、政府宏观推动的主导机制、财政激励机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辐射机制、明确分工与充分竞争的协作机制、公平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竞争机制等,激发了农户科技投入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和普及。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分析认为,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是导致我国扶贫投资效率下降,减贫速度趋缓的重要原因,并从自然、市场、技术、经营方面,分析了贫困农户使用技术、发展高效农业面临的风险。从提高扶贫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筹建产业化风险基金、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提出了增强贫困农户的内生动力,建立产业化扶贫风险防范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农户收入的农村土地流转绩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物理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从农村土地流转的几个利益攸关方角度分析土地流转的驱动力。根据当前农村的生产实际和土地流转的特点,把农户分为两种类型,运用成本——收益法对两类农户在土地流转前后的收益进行探讨,并建立模型。结合实地调查资料,运用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讨论。得出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户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