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985篇 |
国内免费 | 414篇 |
完全免费 | 2824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0122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94篇 |
2020年 | 522篇 |
2019年 | 1035篇 |
2018年 | 737篇 |
2017年 | 1985篇 |
2016年 | 1787篇 |
2015年 | 2968篇 |
2014年 | 7670篇 |
2013年 | 7598篇 |
2012年 | 8957篇 |
2011年 | 9231篇 |
2010年 | 8113篇 |
2009年 | 8283篇 |
2008年 | 7735篇 |
2007年 | 6837篇 |
2006年 | 6584篇 |
2005年 | 5276篇 |
2004年 | 3769篇 |
2003年 | 1654篇 |
2002年 | 1418篇 |
2001年 | 1692篇 |
2000年 | 1309篇 |
1999年 | 760篇 |
1998年 | 617篇 |
1997年 | 699篇 |
1996年 | 562篇 |
1995年 | 572篇 |
1994年 | 531篇 |
1993年 | 541篇 |
1992年 | 322篇 |
1991年 | 281篇 |
1990年 | 181篇 |
1989年 | 281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9篇 |
1975年 | 3篇 |
1973年 | 2篇 |
1965年 | 74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56篇 |
1956年 | 3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53年 | 26篇 |
1952年 | 39篇 |
1951年 | 3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Ⅰ.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 总被引:273,自引:14,他引:259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重要的湖泊和河流水域如五大湖泊、三峡库区、滇池、白洋淀、南四湖、异龙湖等氮、磷富营养化问题急剧恶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水体污染严重的流域,农田、农村畜禽养殖和城乡结合部的生活排污是造成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大大超过来自城市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和工业的点源污染.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各重要流域菜果花(蔬菜、水果、花卉)播种面积增加了4.4倍.菜果花种植为新型产业,农民并未掌握合理的施肥技术.由于种植效益高,菜农为了追求效益,超高量使用氮、磷肥料,单季作物化肥纯养分用量平均为569~2000 kg·ha-1,为普通大田作物的数倍甚至数十倍,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潜在威胁之一.与此同时,农村养殖产业带的发展,使得一些地方畜禽养殖产生的氮、磷数量剧增,最大已达到1721 kgN·ha-1和639 kgP2O5·ha-1,大大超过了农田可承载的安全负荷,成为各大水域的重要污染源.而城乡结合部地带缺少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加上这一地带城区快速扩张,使之成为城区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结果还显示,尽管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已十分严重,然而,各主要驱动因素仍然有增无减,进入21世纪初,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农业和农村发展引起的水污染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132,自引:0,他引:132
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保护性耕作划分为3种类型,并详细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少动土”、“少裸露”保持“适度湿润”和“适度粗糙”等土壤状态,达到保土、培肥、节水、增产、增效。系统地总结了国际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历程,提出了未来国际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我国保护性耕作存在的区域匹配差、规范性差、配套技术落后等问题,提出要正确认识保护性耕作,加强联合攻关等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4.
在全球范围内,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不但逐步成为水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也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20年来,发达国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主要通过源头控制,对农田面源、畜禽场面源进行分类控制。其核心特征为在扎实的试验研究基础上,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替代原有技术,在各主要水域和水源保护区研究和制定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通过技术层面与政策层面的结合,在全流域范围内广泛推行农田最佳养分管理,限制水源保护区农田作物类型、轮作类型、施肥量、施肥时期、肥料品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分析指出,中国各主要流域的面源污染控制仍然有较大误区,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对点源和面源污染进行分类控制。目前即使在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主要原因的流域,仍以河口、河道地带等末端控制工程建设为主。由于没有遵循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整个流域统一布局,充分考虑当地农村经济条件和现有种植结构,最大限度照顾农民利益,在源头上对不同类型的污染实行总量控制,因此许多地区高氮、磷养分用量的菜果花农田面积目前仍在大幅度增长,对今后流域治污造成更大难度。根据中国现状,目 相似文献
6.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8,自引:3,他引:65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分析了循环经济内涵及其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出发,提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我国农业废弃物的特点和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分析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潜力以及在资源化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和技术瓶颈,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提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发展战略思路和发展重点。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和三环循环模式,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入手,发展生物质产业对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公开发表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整理前人研究提供的试验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稳产丰产研究提供支持。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水分利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当地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物产量平均增加12.51%。但有10.92%数据显示减产,表明保护性耕作减产是客观存在的,文章归纳了影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六五”期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对保护性耕作概念的深入理解,中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研究,保护性耕作要充分重视理论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新型研究技术和研究手段,明确保护性耕作影响作物生产的机制,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生物炭以其良好的解剖结构和理化性质,广泛的材料来源和广阔的产业化发展前景,成为当今农业、能源与环境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合分析、评述了生物炭在土壤、作物、农田生态系统等领域应用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其未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从低碳、循环、可持续视角,客观、辩证地探讨了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价值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生物炭在修复土壤障碍,提升耕地生产性能和作物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开发生物炭产业的方向与建议,旨在为中国生物炭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