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834篇 |
国内免费 | 154篇 |
完全免费 | 2465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4445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02篇 |
2020年 | 456篇 |
2019年 | 855篇 |
2018年 | 730篇 |
2017年 | 1370篇 |
2016年 | 1234篇 |
2015年 | 1404篇 |
2014年 | 2810篇 |
2013年 | 2899篇 |
2012年 | 3570篇 |
2011年 | 3159篇 |
2010年 | 2898篇 |
2009年 | 2897篇 |
2008年 | 2772篇 |
2007年 | 2352篇 |
2006年 | 2231篇 |
2005年 | 2324篇 |
2004年 | 2343篇 |
2003年 | 888篇 |
2002年 | 567篇 |
2001年 | 808篇 |
2000年 | 613篇 |
1999年 | 292篇 |
1998年 | 261篇 |
1997年 | 633篇 |
1996年 | 477篇 |
1995年 | 549篇 |
1994年 | 535篇 |
1993年 | 545篇 |
1992年 | 372篇 |
1991年 | 339篇 |
1990年 | 243篇 |
1989年 | 342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5年 | 59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107篇 |
1956年 | 5篇 |
1953年 | 8篇 |
1952年 | 13篇 |
1951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以水稻高产优质为目标,以斯坦福方程为理论基础,配合现有阶段性的、单项的定量测试方法,对水稻精确定量施氮技术理论的3个参数进行测定及验证,初步找到了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按产量等级测定需氮量的新方法,形成把秸秆还田归为土壤氮素供应量的研究新思路,并发现氮素化肥前后分配比例对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有巨大影响。研究解决了施氮总量及施氮量分配两个方面的精确定量技术问题,使精确定量施氮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同时为"3S"技术的应用提供知识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大田不同施氮条件下,研究了3个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素的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提高穗肥比率,氮素积累量及其回收效率和运转效率增加,而氮素生产效率下降。不同施氮条件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变化对产量和品质性状产生重要影响,稻米蛋白质含量随氮素积累量增加而显著增加,随氮素生产效率提高而极显著下降;垩白米率及面积随氮素收获指数增加而显著提高。穗数随氮素积累量增加而显著增加,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生产效率增加而显著下降;结 相似文献
3.
在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关中红油土上, 研究了垄上覆膜集雨保墒和沟内种植栽培方法对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 )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时各处理100~200 cm深土层的水分与播前相比无变化。0~100 cm土层覆膜较未覆膜多保蓄水6.5 mm,有一定集水保水作用。收获时各土层的水分都明显减少。在低氮(75 kg·ha-1)、低密(230万株·ha-1)和高氮(225 kg·ha-1)、高密(280万株·ha-1)2种条件下,覆膜较未覆膜处理平均多耗水34.8 mm,表明小麦明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湖南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稻田上进行连续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氮肥(PK)、施用等量氮磷钾养分的有机肥(猪粪,M)、化肥(NPK,氮肥为尿素)及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NPKM,化肥有机肥氮各占一半)水稻地上部养分吸收量、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结果】化肥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水稻稳产高产,产量(12.2 t8226;ha-18226;a-1)最高,比不施氮肥对照的产量(7.3 t8226;ha-18226;a-1)增加68%;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水稻中后期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提高单位面积总穗数和穗粒数。化肥有机肥配施的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6.3%,土壤有机质含量5年提高了18.5%,均显著高于化肥处理。【结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土壤,是南方水稻田简单易行的环境保护性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旱区农业节水新途径,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下游荒漠绿洲区采用常规滴灌和分根区交替滴灌方式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大田棉花生长发育、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滴灌处理棉花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减少了奢侈的蒸腾损失,灌溉定额较小时根系分区交替滴灌对棉花的株高抑制作用较明显,灌水定额较大时限制作用不显著。根系分区交替滴灌技术在大田条件下可使籽棉产量比常规滴灌处理提高21.1%,总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7.9%和20.9%。同等产量水平下与常规滴灌相比,交替滴灌可节省30.8%的灌水量。本研究表明根系分区交替滴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节水灌溉技术,可在干旱缺水的棉花生产地区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灌水和氮、磷、钾肥料的不同处理对优质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组分和加工品质的调控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氮合理配合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不同蛋白质组分对水肥的反应有一定差异,清蛋白对灌水处理反应敏感,对肥料处理反应迟钝;球蛋白对灌水和氮、磷处理反应敏感,对钾处理反应迟钝;醇溶蛋白对水和氮处理反应敏感;谷蛋白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增施氮肥可提高吸水率,减少灌水次数可显著提高沉降值,增施氮肥使湿面筋含量显著提高,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随灌水次数减少而增加。试验中以全生育期灌2次水,配合高氮、磷、钾处理的产量和品质均表 相似文献
7.
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探讨了秸秆覆盖对川中丘陵区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CK1相比,秸秆覆盖可使土壤总孔隙度增加2.88%~5.76%,土壤容重降低1.86%~3.73%,并且各生育期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均比对照高,并且秸秆覆盖还田对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具有较大作用,改善了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性;同时秸秆覆盖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得到明显提高,从而培肥地力。试验表明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作物增产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设施黄瓜连作和轮作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对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RAPD技术研究了设施黄瓜连作和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连作黄瓜2年和7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及其均匀度指数均随着黄瓜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黄瓜产量显著下降。而对于15、18和21年3种轮作种植的土壤,尽管其种植年限较长,但其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及均匀度均高于7年黄瓜连作的土壤,而且黄瓜VC含量均高于连作土壤。【结论】设施栽培条件下,轮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黄瓜产量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以太湖流域的一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依托新建的生活垃圾收集系统的运行和对村民的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分析了该村的生活垃圾产生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农村生活垃圾的人均产生量已达周边城市的1/3左右,生活垃圾的组成以食品废物和包装物残余为主,区域性的家庭手工业亦对其组成有一定的影响。村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实际务农劳动力的减少、家庭养殖的萎缩、燃料的气体化和水冲卫厕的普及与垃圾量增长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生活垃圾的组成和性质使其较适合在废品回收利用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处理后还田方式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施钾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不同种植制度下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方法】在华北平原的河北潮土和山西褐土上进行连续13年的施钾和秸秆还田试验。【结果】施钾和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和玉米产量,处理之间表现为:NPK+St>NPK>NP+St>NP,施钾处理的作物产量与NP处理的产量差异显著,轮作制度下玉米的施钾效应高于小麦。与山西单作制度相比,河北轮作制度下的土壤钾素损耗严重,除NPK+St处理外土壤钾素均表现亏缺。秸秆还田和施用钾肥较NP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河北潮土和山西褐土耕层土的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及全钾含量,且降低矿物钾比例的同时提高其余几种形态钾的比例。与定位开始相比,两种类型土壤各形态钾含量和比例随时间变异特点不同,两定位点土壤矿物钾和全钾含量均表现下降。【结论】整体看直接施用化肥钾的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但从提高作物产量和缓解土壤钾素下降来看,小麦秸秆还田是一个有效的补钾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