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6篇 |
完全免费 | 64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95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9,自引:0,他引:69
通过研究玉米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对玉米秃尖长的影响最大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也很大 ,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 ,对穗长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攀西地区及其类似地区的玉米高产密度不宜超过 876 0 8株 /hm2 ,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 80 0 0 0~ 85 0 0 0株 /hm2 。 相似文献
2.
3.
4.
5.
抽穗期高温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田间条件下,采用远红外增温设施,在水稻抽穗期对6个品种进行高温(40℃)处理,以探讨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极端高温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结果显示:水稻抽穗期高温会显著降低水稻结实率,高温处理下6个水稻品种的结实率平均比常温对照下降25个百分点以上,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高温也显著(P<0.05)降低稻米的整精米率,提高稻米的垩白率和垩白度,但对糙米率影响不显著。尽管各品种对高温的响应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但是高温对所有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均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培育耐热品种是解决热害的技术途径之一,但近期内,关键在于进行种植制度调整与栽培技术创新,以提高植株生态避热和生理抗热能力。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将68个杂交水稻的株高、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共7项性状指标分别作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株高、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之间的相关均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均达极显著水平。提出杂交水稻高产育种应保持高的单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将千粒重控制在合适水平上。 相似文献
7.
8.
施氮量对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以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丰优香占、汕优63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对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施氮量增加到150kg·hm-2时,产量最高,再增加施氮量,产量下降;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达一定值下降;每穗粒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干物质积累量,拔节期、抽穗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随施氮量增加到150kg·hm-2时干物质积累最高,再增施氮肥后下降,移栽至拔节期、拔节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占总干物质重的比重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抽穗至成熟期则随着施氮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有一个适宜值。 相似文献
9.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对辽宁省14个水稻栽培品种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正相关,而穴穗数与产量成负相关。除穴穗数以外,其它任何性状的提高都将不同程度地促进产量增加;4个因素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均为正值。通径分析表明:四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2.2387),其次是穴穗数(1.4853)。但穴穗数通过穗粒数对产量的间接负向效应较大。所以通径分析能够较客观的反映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大小。因此在今后的高产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中,应注重穗粒数的选择,同时保证一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穴穗数可以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