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6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完全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86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57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66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7篇 |
1965年 | 3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9篇 |
1956年 | 12篇 |
1955年 | 1篇 |
1953年 | 3篇 |
195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北京和福州两个地理种群滞育诱导、低温存活、过冷却点和滞育幼虫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北京种群在22℃、25℃和28℃下滞育诱导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 h 55 min、13 h 44 min和13 h 6 min,显著长于福州种群的12 h 35 min、12 h 30 min和12 h 25 min。采自于北京的田间种群滞育幼虫过冷却点达-15.13℃,显著低于北京实验种群(-8.28℃)和福州实验种群(-7.60℃),表明自然环境的调节与诱导作用和滞育幼虫的抗寒性高度相关。在-25℃~-10℃测试范围内,随着温度下降,二化螟滞育幼虫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但不同种群的死亡率有明显差异。在相同低温下北京实验种群的半致死时间(LT50)长于福州种群,表明随着地理纬度的上升,二化螟种群的耐寒性增强。二化螟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的体重差异显著,滞育幼虫体内含水量低于非滞育幼虫,但蛋白质及糖的含量均高于非滞育幼虫,表明幼虫体内蛋白质、糖和水含量与抗寒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氟虫腈对二化螟抗、感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氟虫腈亚致死剂量分别处理浙江苍南县抗性二化螟和安徽太湖县敏感性二化螟。结果表明,处理后两种群的存活率、产卵量、孵化率都明显降低,幼虫期延长;氟虫腈对抗性种群存活率的持续影响作用大于对敏感种群的。此外,亚致死剂量处理后,敏感种群的酯酶(CarE)活性比对照明显升高,敏感、抗性种群的Km值均增大,表明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3.
4.
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了螟蛉绒茧蜂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幼虫及虫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健康水稻苗、两种害虫的幼虫及虫粪的挥发物对螟蛉绒茧蜂雌成蜂都有显著引诱作用.在两种害虫为害水稻苗与健康水稻苗之间,螟蛉绒茧蜂雌成蜂显著地选择虫害苗,但当去除虫害苗中的幼虫和虫粪后,寄生蜂对二者的选择无显著差异.水稻苗以两种害虫唾液处理或机械损伤处理后,其挥发物对螟蛉绒茧蜂的吸引作用无显著改变.在两种害虫幼虫、虫粪及其为害苗的挥发物之间,螟蛉绒茧蜂显著地趋向稻纵卷叶螟幼虫、虫粪及其为害苗.结果表明,螟蛉绒茧蜂栖境定位和寄主选择过程中所利用的挥发物主要来自寄主植物、寄主幼虫和虫粪.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对三唑磷的抗性发生动态与风险评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浙江省苍南县稻田第一代二化螟的抗药性进行了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二化螟对三唑磷、灭多威和阿维菌素的抗药性上升迅速,尤其是对三唑磷的抗性达到极高抗水平(2367.3);对水胺硫磷与甲胺磷抗性变化不大;而对氟虫腈的抗性则有所下降。在室内用三唑磷对采自浙江省苍南县的二化螟进行连续14代筛选,结果抗性由203.3倍上升到3272.6倍,室内三唑磷筛选抗性的现实遗传力(h^2)为0.3105,表现出较大的抗性风险。生物适合度的实验表明,抗性品系、田间抗性种群的生物适合度均低于敏感品系。在抗性筛选过程中,当抗性达到1523.7倍(第9代)时,停止筛选,5代后抗性水平下降到327.1倍并保持相对稳定;恢复筛选后,抗性水平又上升。表明二化螟对三唑磷的抗性应采取早期治理。 相似文献
6.
7.
性诱剂诱杀二化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雄蛾进行诱捕试验,结果表明:诱捕区、常规施药防治区、不施农药对照区的水稻株害率分别为6.4%、3.1%和17.2%。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效与环境友好的目的;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水稻二化螟性诱蛾量与测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3年在吉林省柳河县,采用水盆诱捕器,对越冬代水稻二化螟的累计诱蛾量与水稻受害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月5日至7月1日每块稻田二化螟累计诱蛾量与相应稻田田间卵块密度、稻株受害率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二化螟卵块密度y1与诱捕器累计诱蛾量z的回归方程为y1=0.0022x-0.1877;水稻枯鞘株率y2和枯鞘穴率y3与诱捕器累计诱蛾量x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0.0023x-0.2907,Y,=0.0114z-1.0918;水稻白穗株率y1与诱捕器累计诱蛾量x的回归方程为y1=0.0015x-0.2718。由二化螟发蛾高峰日前的性诱捕器累计诱蛾量,可以准确预测田间二化螟的卵块密度和水稻受害水平。提前1~2周指导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种群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明二化螟种群分面格局的空间相关性并进而为抽样估计提供依据,从一个原始样本出发,另构建了了一个顺序样本和一个随机样本,采用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对述3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克服了经典格局分析的局限性,能有效刻划二化螟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并表征其聚集强度;二化螟原始样本属聚集分布,在行方向和列方向的聚集强度均较弱,但存在几何异向性,行方向的空间连续性(0.2716)明显高于列方向(0.0867);原始样本行方向和列方向的空间依赖范围分别范围分别为1.15m和2.64m。 相似文献
10.
水稻二化螟持续大发生危害加重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自推广杂交水稻以来,水稻二化螟为害加剧,发生代次多,发育进度不整齐,世代重叠,损失逐年加重。为此,探讨了二化螟的发生危害规律和大发生的原因,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选用对口化学农药防治为重点,以及生物、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