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报道了口服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试验中共设6个组,在各组饵料中免疫多糖的添加量依次为每千克鳖重0 mg(对照组)5、00.0 mg(试验I组)、1 000.0 mg(试验Ⅱ组)、1 500.0 mg(试验Ⅲ组)2、000.0 mg(试验Ⅳ组)和2 500.0 mg(试验Ⅴ组)。投喂28 d后,取其血液,测定了中华鳖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溶菌活力和补体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试验I~Ⅲ组中华鳖白细胞吞噬活性和溶菌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测验,P<0.05),而试验Ⅳ组和Ⅴ组与对照组中华鳖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和溶菌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t测验,P>0.05),补体C3和C4活性最高的是投喂量为每千克鳖重1 000.0 mg和1 500.0 mg的第Ⅱ组与第Ⅲ组,2个组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t测验,P<0.05),而第Ⅰ组、第Ⅳ组和第Ⅴ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测验,P>0.05)。研究结果证明在中华鳖饵料中添加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的量以每千克鳖重1 000.0 mg左右为宜,超过1 500.0 mg对中华鳖的免疫刺激作用会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中华鳖对嗜水气单胞菌粗脂多糖(LPS)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将采用温酚法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和叉尾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中提取的粗脂多糖(crude lipopolysaccharide,LPS)作为免疫原,注射接种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后,通过测定受免鳖的交叉凝集抗体效价、肾脏和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对A.hydrophila活菌细胞内杀菌活性,比较了3种致病菌的粗LPS对中华鳖的免疫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3种致病菌中提取的粗LPS对中华鳖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受免鳖的血清中存在对3种致病菌的交叉凝集抗体,与对照鳖相比,肾脏和血液中吞噬细胞对吞噬原的吞噬活性和对A.hydrophila活菌杀菌活性明显上升。说明在3种供试菌的粗LPS上不同程度地存在3种致病菌的共同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3.
几种免疫增强剂对中华鳖红细胞数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0μg/g亚硒酸钠、0.5μg/g硒酵母、0.3%β-葡聚糖和0.25%果糖,投喂100 d后,测定中华鳖红细胞数量和四个免疫指标的变化。主要结果为:(1)在红细胞数量方面,亚硒酸钠组、果糖组、硒酵母组显著高于β-葡聚糖组及对照组(P<0.05);(2)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T淋巴细胞活性E花环率方面,四个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在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花环率上,仅亚硒酸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在白细胞吞噬活性上,亚硒酸钠组显著高于β-葡聚糖及对照组(P<0.05),硒酵母组、果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β-葡聚糖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5)红细胞C3b花环率与T淋巴细胞活性E花环率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P<0.01),表明中华鳖红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不同的免疫增强剂,能提高中华鳖血液中红细胞含量,增进免疫功能,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4.
以中华鳖黄河群体的选育基础群体(F0)和太湖群体为对照群体,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黄河群体的选育世代F1、F2及F3的遗传变异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从所筛选的10个微卫星位点中,5个测试群体共检测出24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a) 为4.60~5.3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24~3.59,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483 3~0.530 0,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94 9~0.645 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CPI)为0.534 0~0.568 4,这些遗传参数表明中华鳖存在丰富的可供选育用的遗传多样性基础。(2)F1、F2及F3选育世代的遗传多样性参数Ho、He及CPI一致地显示出随着选育代数的增加而降低的明显趋势,证明以生长、体色、体型等表型指标为直观选育指标的群体选育,对遗传型指标产生了可检测到的影响。(3)黄河群体的选育基础群体和3个选育世代在聚类分析中聚为一支,而太湖群体单独为一支,显示中华鳖的黄河、太湖两大地理群体间存在较大遗传分化,3代选育并未改变这一历史性格局。 相似文献
5.
张海琪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9):035-042
建立了中华鳖日本品系组织中氟甲喹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研究了氟甲喹药饵多次给药后在
中华鳖日本品系体内的残留代谢规律.在(25.0±1.5)℃下,采用纯度不小于98%的氟甲喹和规格为(250±50)g
的中华鳖日本品系180尾,混饲投喂12mg/kg体重药饵,给药7d.在停药后的第1,2,4,8,16,28,48,72,96,120,
144,168,240,360h分别取其血液、肌肉、肝脏和肾脏样品进行残留代谢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氟甲喹在中华鳖日
本品系的血液、肝脏、肌肉和肾脏组织中均有残留,最高峰值均出现在停药后2h,质量分数分别为2715.0,
2000.0,1095.3,281.0μg/kg;其t1/2α 分别为1.015,0.629,0.719h,0.212h,t1/2β 分别为49.636,52.234,
42.817,46.657h,动力学方程分别为:C血液=2674.136×e-0.683t 1410.516×e-0.0140t,C肝胰腺=2429.647×
e-1.103t 1280.742×e-0.0133t,C肌肉=946.592×e-0.964t 770.039×e-0.0162t,C肾脏=0.487×e-3.275t 224.740×
e-0.0149t.说明氟甲喹在中华鳖日本品系体内吸收迅速,在各组织中残留量及消除速度差别较大,建议休药期为
10d以上. 相似文献
6.
嗜水气单胞菌BA-ELISA的建立及其在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华鳖中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株T0608经福尔马林灭活后,注射免疫新西兰兔,制备了高价免疫血清,血清的菌体凝集效价可达1/1 280;G蛋白亲和层析纯化兔IgG,将IgG用生物素标记,建立了生物素-亲和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BA-ELISA);其最低检出限为2.5×103cfu,相当于0.5 ng菌体蛋白,其检测灵敏度为ABC-ELISA(4.0×104cfu)和间接ELISA(4.0×104cfu)的16倍;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本法与鱼类气单胞菌、拟态弧菌、海豚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无交叉反应.BA-ELISA可不经细菌培养直接检测人工感染48 h中华鳖的肝、肠道组织中的嗜水气单胞菌.用该方法对湖州市龟鳖养殖场的水样、中华鳖和巴西龟肝、肠道内容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较好地应用于发病中华鳖的病原早期诊断及养殖中华鳖的病原检测. 相似文献
7.
藤县外荡网箱养殖中华鳖的优势及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述了藤县外荡网箱养殖中华鳖的优势,并介绍了其养殖技术,包括了水域选择、放养前准备、鳖种放养、饲料投喂、病害防治、及时起捕等内容,以期为采用外荡网箱养殖中华鳖的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雌雄配比对中华鳖人工繁殖受精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人工繁殖不同雌雄配比的受精率差异,结果显示:在放养密度3750~4500 kg/hm2,亲鳖规格♀1.5 kg/只、♂2.0 kg/只条件下,雌雄配比可达8∶1。在不增加水体面积和投资情况下,雌雄比8∶1与5∶1相比多产受精卵13500~18000枚/hm2,可增加纯利润27000~30000元/hm2。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脾脏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0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中华鳖脾脏的显微结构、某些组织化学特性和亚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脾脏被膜较薄,小梁少而细,实质由白髓和红髓相间排列组成,前者包括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和动脉罱淋巴鞘(PALS),未见淋巴小结。 相似文献
10.
中华鳖暴发性传染病研究:II.气单胞菌的致病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3年以来,从福建省莆田、福清及福州郊区甲鱼场发病中华鳖中分离、纯化和鉴定了54株气单孢菌。回归试验证实了该菌确为导致中华鳖病害的病原菌。对这些菌株的溶血素、内毒素和细胞毒素等致病因子进行了检测、比较和分析,显示该菌有溶血活力、内毒素和细胞毒素,但它们的毒素强弱与气单胞菌本身对小鼠的致死效应并不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