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完全免费   87篇
  综合类   28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疫增强剂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用3种不同免疫增强剂多糖(laminarin)、灭活细菌苗、壳聚多糖(chitosan)注射(分别为A、B、C组,对照为D组)和添加饵料饲喂中华绒螯蟹(多糖为E组,灭活细菌苗为F组,壳聚多糖为G组,对照为H组),在不同时间取样测定中华绒螯蟹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及中华绒螯蟹的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注射后48 h, A、B、C组中华绒螯蟹血清中溶菌酶活力分别为0.185,0.234,0.233,对照组为0.094,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分别为283.2,263.5,289.8,对照组为120.15,经t检验,A、B组血清中SOD活力差异极显著,C组差异显著.口服免疫增强剂后第9天,血清中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各组血清中溶菌酶活力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SOD的活力与对照相比,E组差异极显著,F、G组差异显著.注射免疫增强剂组蟹的免疫保护率达75%,而口服免疫增强剂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蟹的免疫保护率没有明显的差异.壳聚糖经生产性试用,能较好地预防病害的发生,中华绒螯蟹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10%以上.  相似文献
2.
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一种球状病毒粒子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辽宁省盖市一养蟹场送检的中华螯蟹幼蟹体内组织,分离提取后,在电镜下观察到一种小球状病毒粒子,直径约30nm左右,数量较多,此病毒有可能是造成幼蟹大量死亡的病原。本文报道了电镜对此病毒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人工复制试验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用在江苏采集的发生“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组织匀浆,经除菌处理,人工接种健康绒螯蟹,约10d发病,发现典型症状,继而死亡。将人工复制发病的绒螯蟹(BY1)除菌后,接种健康绒螯蟹,同样使其发病并死亡(BY2)。电镜观察BYO,BYI,BY2的超薄切片,其神经组织和肝胰脏等的细胞质中发现圆形病毒颗粒,大小约55 ̄65nm,具有外膜样结构,因此,可以在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病原为病毒。  相似文献
4.
有益微生物在中华绒螯蟹养殖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以及WTO的加入,必需实施健康养殖,使养殖的水产品成为绿色食品。利用有益生物改善养殖的生态环境,消除有害病菌的滋生场所,降低养殖品种病害的发生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此,将噬菌蛭弧菌和光合细菌应用于水产养殖,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光合细菌(photosynthesisbacteria)广泛分布在水和土壤的厌气层上部,对水域环境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在水产养殖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1,2]。噬菌蛭弧菌(Bdellovbriobacteriovorus)是Stolp和Petzlod于1962年从土壤中分离噬菌体时首次发现的。它寄生和裂解细菌的生物特性…  相似文献
5.
长江,瓯江,辽河中华绒螯蟹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俗名河蟹,是一种珍贵的水产品,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由于对河蟹的酷捕滥放,河蟹产量逐年下降,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为了增殖这种珍贵的水产资源,从七十年代起对河蟹进行人工放流,除从长江口捞取蟹苗外,着手开发辽河和瓯江的蟹苗资源,但后两水系河蟹个体较小,放流效益较差[徐兴川,1991]。关于中华绒螫蟹消化生理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陈立侨等[1993]研究了河蟹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能力,但未涉及其与消化酶的关系。徐生俊等[1993]研究了河蟹肝脏、胃、肠蛋白酶活性及其最适pH值,而对淀粉酶…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杭州转塘惠"抖抖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和鉴定,从病蟹体内分离到两株病原茵,均属革兰氏阴性杆茵,单极生鞭毛,运动,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七叶苷、过氧化氢酶阳性,能还原硝酸盐等,其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反应与豚鼠气单胞菌基本相同,故鉴定为豚鼠气单胞菌.人工注射感染健康蟹后,均在3 d内死亡,死亡率为100%,证实豚鼠气单胞茵为中华绒螯蟹的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病原茵对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氯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氟嗪酸、壮观霉素、复达欣、头孢呋肟、茵必治、萘啶酸、呋喃妥因等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中华绒螯蟹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组织内的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含量。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四种组织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0.5%±12.61%,70.25%±14.73%;日内精密度分别为3.27%±0.84%,2.14%±0.68%;日间精密度分别为5.38%±2.46%,3.48%±1.16%。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2μg/g和0.004μg/g。以10 mg/kg蟹体重剂量单次肌肉注射给药后,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内的Tmax,Cmax分别为:1 h,4.323±0.56μg/g;1 h,6.042±0.72μg/g;3 h,2.381±0.43μg/g;3 h,2.101±0.29μg/g,各组织的药物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45.186 h,73.93 h,45.577 h,38.081 h。各组织中均能检测到环丙沙星,但含量均处较低水平,且代谢和消除起伏波动较大。本方法快速、灵敏、准确,适合于中华绒螯蟹组织中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含量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酚氧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成蟹血淋巴中均检测出酚氧化酶的活性,为1.608±1.410个活力单位,而在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组织匀浆上清液中亦检测到酚氧化酶的活性,为1.625±0.057个活力单位。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土池人工生态育苗水质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pH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溞状幼体Ⅱ期(Z2)变态的影响,即pH为5 5~9 6时Z2期幼体可变态,最适pH为7 0~9 1。监测了施用漂白粉后池水中有效氯的衰减及pH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8mg/L的有效氯29h基本衰减完毕;施用漂白粉后,池水pH先升高,最高达9 20,5d后接近原海水的pH值。室外土池泼洒1 0mg/L的敌百虫,失效时间为3d。在温度(16±2)℃、盐度28的条件下,对利氏才女虫Polydoraligni进行了pH适应性试验和不同pH下总氨氮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利氏才女虫在pH为10 0时,24h内虽可存活,但已产生不良影响;在pH为8 5、9 0、9 5、10 0时,总氨氮对多毛类的24LC50分别为31 77、11 26、3 18、0 32mg/L。并根据试验结果,总结出一套适合于河蟹生态育苗池和轮虫培养池生态调控水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笼养中华绒螯蟹的蜕壳与生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华绒螫蟹养殖业近几年得到很大的发展,很多地区已经把中华绒螫蟹养殖作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可是与之相配的中华绒螫蟹基础生物学研究,特别是生长特性的研究报导很少。中华绒螫蟹的生长与鱼类相比具有跳越式的特点「赵乃刚等1988]。每次蜕壳,中华绒螫蟹的壳宽、体重发生突跃式的增长。汪留全和周婉华「1989」曾对幼蟹的群体平均生长曲线进行过拟合,但未反映中华绒螫蟹个体生长不连续的实际情况。本文旨在通过笼养的方式,研究中华绒整蟹蜕壳与生长的关系、初始规格与蜕壳次数对中华绒螫蟹养成规格的影响等,找出中华绒螫蟹生长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