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5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林业   102篇
农学   198篇
基础科学   20篇
  47篇
综合类   1298篇
农作物   112篇
水产渔业   74篇
畜牧兽医   966篇
园艺   95篇
植物保护   3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伊犁马对补喂不同水平α-酮异己酸的吸收及其某些相关代谢,采取单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方法,选取20匹年龄为1岁,体重(295.25±25.15)kg的伊犁马,分成4组,每组5匹。试验Ⅰ、Ⅱ、Ⅲ组分别补喂6、12、18 gα-酮异己酸,进行为期25 d的试验。在试验第25天采集血液样品。结果表明:(1)随着α-酮异己酸补喂水平的增加,血浆中α-酮异己酸浓度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补喂α-酮异己酸1 h后各试验组血浆α-酮异己酸浓度分别提高了11.2%、7.86%和21.51%,且均达到了峰值(P>0.05);(2)随着α-酮异己酸补喂水平的增加,血浆中β-羟基-β-甲基丁酸浓度的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补喂前0 h血浆β-羟基-β-甲基丁酸浓度呈下降趋势,补喂后1、2、4 h血浆β-羟基-β-甲基丁酸浓度均有所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浆α-酮异己酸和β-羟基-β-甲基丁酸浓度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血浆亮氨酸浓度分别提高了22.40%和22.24%(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血浆异亮氨酸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血浆缬氨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Ⅲ组血浆赖氨酸、甲硫氨酸、精氨酸和谷氨酰胺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血浆5-羟色胺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Ⅲ组血浆三甲基组氨酸浓度降低了18.74%(P>0.05)。补喂α-酮异己酸提高了伊犁马血浆α-酮异己酸浓度,且各试验组均在补喂后1 h达到峰值;提高了血浆β-羟基-β-甲基丁酸和亮氨酸的浓度。通过补喂不同水平的α-酮异己酸,改变了伊犁马对某些氨基酸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2.
鉴于水直播稻田杂草种类多、发生量大、防治技术要求高的现状,为探索适宜铜陵市普济圩农场水直播稻田杂草防除的有效药剂,开展了38%噁草酮悬浮剂与30%丙草胺乳油对水直播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以及安全性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施用38%噁草酮悬浮剂0.9L/hm2封闭除草,杂草防效优于常规药剂30%丙草胺乳油1.5L/hm2,总草株防效及鲜重防效均在92%以上,且对水稻安全,适于在水直播稻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与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发育相关的聚酮合成酶基因VdPKS的功能,在前期获得VdPKS被单拷贝T-DNA插入的微菌核发育异常突变体2H3的基础上,通过基因敲除和回补技术,经分子鉴定和表型验证,获得了2株VdPKS基因敲除突变体和3株回补突变体。研究发现野生型菌株孢子在接种到PDA培养基上培养的第6 d开始积累黑色素,而此时VdPKS基因的表达量也最高。敲除突变体虽然没有形成黑色素,却也观察到微菌核的初始结构,表明VdPKS基因不是微菌核形成的必须基因,仅参与微菌核发育后期黑色素的形成。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VdPKS基因与菌株的致病力无关。杀菌剂嘧菌酯和咯菌腈对敲除突变体菌丝生长的抑制率相对于野生型菌株和回补突变体有显著提高,表明VdPKS基因与大丽轮枝菌的抗逆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防治火龙果介壳虫的安全用药技术,比较噻虫嗪、噻嗪酮的田间防效和作物残留.结果表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G)在41.7~62.5 mg/kg,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WP)在125~250 mg/kg剂量,药后10 d对介壳虫的防治效果在80%左右,25%噻虫嗪WG对火龙果介壳虫防效较优,25%噻嗪酮WP在火龙果叶片的半衰期为1.7 d,噻虫嗪在火龙果叶片中消解速度较快.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噻虫嗪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2431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4.8%,噻嗪酮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3795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6.9%,对一般人群的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获得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binding protein,PEBP)的c DNA序列,分析Ha PEBP在棉铃虫体内的表达规律,检测2-十三烷酮处理条件下棉铃虫体内Ha PEBP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明确棉铃虫PEBP的功能和选择该基因作为调控棉铃虫种群数量的分子靶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RACE技术从棉铃虫6龄幼虫的中肠组织中扩增得到Ha PEBP的c DNA序列,并对其氨基酸序列和蛋白结构进行分析。将Ha PEBP的ORF序列连接至p ET32a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后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形式,并通过镍柱的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棉铃虫幼虫不同时期和6龄幼虫不同组织中Ha PEBP的表达规律,以及2-十三烷酮处理棉铃虫6龄幼虫后中肠内Ha PEBP的变化规律。【结果】获得的Ha PEBP c DNA序列长760 bp,其中ORF为588 bp,编码195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1.76 k D和5.93。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Ha PEBP无信号肽、跨膜结构域和二硫键,是一个由4个α螺旋和9个β折叠片组成的胞质单体蛋白。将BL21(DE3)-p ET32a-Ha PEBP重组菌用1 mmol·L-1的IPTG在37℃条件下诱导4 h,约40 k D的融合蛋白His-Ha PEBP能以可溶的形式存在于重组菌中。按照同样的方法诱导1 L的重组菌,将超声处理后的上清液与Ni-NTA柱结合,进行咪唑缓冲液梯度洗涤,200 mmol·L-1的咪唑洗涤两次后得到约40 k D的单一蛋白,与融合蛋白的大小一致。将此流出液超滤浓缩,获得183.3 ng·μL-1的融合蛋白,能被抗His-Tag的单克隆抗体识别发生免疫反应。Ha PEBP在棉铃虫幼虫的1—6龄期和预蛹期均表达,且6龄幼虫的表达量最高。该基因在6龄幼虫的脂肪体、中肠、头部和体壁中也均有表达,且脂肪体内的表达量最高。不同浓度的2-十三烷酮处理后,棉铃虫6龄幼虫中肠内Ha PEBP的表达量均有所降低;低浓度(2.5和5 mg·g-1)在6 h就能降低Ha PEBP的表达量,其m RNA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而高浓度(10和15 mg·g-1)在12 h才会降低Ha PEBP的表达量,其m RNA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上升。【结论】克隆分析了Ha PEBP,利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出可溶的融合蛋白His-Ha PEBP,并通过镍柱-咪唑纯化法得到了高纯度的融合蛋白,时空表达分析显示Ha PEBP在棉铃虫6龄幼虫和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2-十三烷酮处理6龄幼虫后中肠内Ha PEBP的表达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不同吡蚜酮复配制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延缓稻飞虱对吡蚜酮单剂的抗药性,开展3种吡蚜酮复配制剂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2017年稻飞虱发生不严重的情况下,施60%吡蚜酮·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10 g/hm~2、30%吡蚜·噻虫胺悬浮剂375 m L/hm~2、80%吡蚜·烯啶水分散粒剂150 g/hm~2,施药后6、16、30 d对稻飞虱的校正防效均在95.3%~99.0%之间,3种吡蚜酮复配制剂均表现出杀虫效果好、控制时间长的优点,速效性和持效性兼具,适于作为治理稻飞虱抗药性的主推药剂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验证除草剂38%噁草酮悬浮剂对机插水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38%噁草酮悬浮剂1 200 m L/hm~2机插前2 d甩喷对稗草、水苋菜、鸭舌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最高,药后30 d株防效分别为88.26%、85.56%、84.51%,药后30 d鲜重防效分别为93.51%、91.12%、90.71%;38%噁草酮悬浮剂1 200 m L/hm~2在水稻插秧5 d后拌细土150 kg/hm~2撒施,对千金子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最高,药后30 d分别达92.58%、91.21%;30%噁草酮悬浮剂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8.
针对HPPD除草剂呋喃磺草酮原药生产中产生的3个质量分数均大于0.1%的主要杂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对3个杂质的结构进行了结构鉴定,发现其中2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结合生产工艺对杂质产生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成功进行了合成。该研究对呋喃草酮原药质量控制和安全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ABA调控下冬小麦在蛋白质水平上的抗寒分子机制,以强抗寒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为材料,在外源ABA及氟啶酮处理后,于大田自然降温至4 ℃和-25 ℃时取分蘖节进行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对各处理组的双向电泳结果进行软件分析可知,4 ℃下得到可匹配的蛋白点587个,-25 ℃下得到可匹配蛋白点394个。筛选后选择差异显著的24个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 经鉴定这些蛋白包括逆境蛋白(WCI16、LTR-Rbps、CORs)、代谢相关蛋白(PGAM、PGK、26sRP、ATPase-β、GST1、GST、GSTF5)、转录翻译相关蛋白(BTFs、 eIF4A、eIF5A)和未知蛋白。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防治褐飞虱的有效药剂,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提供参考,笔者开展了褐飞虱防治药剂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80%烯啶·吡蚜酮WG、25%呋虫胺OD、25%吡蚜酮SC对褐飞虱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药效期较长。建议防治褐飞虱在卵孵至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防治药剂选择80%烯啶·吡蚜酮WG150g/hm~2、25%呋虫胺OD480mL/hm~2、25%吡蚜酮SC450mL/hm~2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