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利用黄土高原南部地区TM和ETM+遥感影像,在获取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数据的基础上,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区域内农业用地的动态演化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并运用ArcGIS软件进行不同类型农业用地变化模拟与输出。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南部地区耕地的分布主要受距县城中心的距离、高程、坡度、坡向、人口密度、地均GDP的影响,其中受坡度影响最大,发生比expβ是0.83130204,高于其他因子;其次是高程和人口密度,发生比expβ分别为0.99932988和1.00011472。2)林地的分布主要受坡度和坡向的影响,坡度影响最大,坡向次之,发生比expβ分别为1.09136459和0.99209087。3)草地的分布受坡度和人口密度的影响较大,发生比expβ分别为1.02784089和0.99843133。影响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相对集中,主要包括坡地形度和人口密度,这说明该区域农业土地利用的人为干扰较强烈,人类活动是研究区农业土地资源和土地生态系统变化速率不断加快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和GIS的平原和山区贫困县农村耕地利用演变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厘清耕地在不同地形环境下的利用情况与变化规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管理与脱贫攻坚的前提。结合遥感和GIS技术,该文对比了平原区贫困县(科尔沁左翼后旗)和山区贫困县(酉阳县)农村耕地数量、质量、分布与种植结构的演变差异。结果表明:1)平原县人均耕地数量远高于山区县,山区县耕地减少,但平原县耕地不降反增。2)平原县耕地质量较低,劣质耕地数量变化剧烈,山区县耕地质量略高,减少的耕地以中低质量为主。3)空间分布上耕地均呈集聚式发展,平原县耕作半径大于山区县,且向外扩张,山区县则向内收缩;平原县耕地斑块数和最大斑块指数持续增大,而山区县斑块数骤减且最大斑块略有增加;平原县平均斑块面积远大于山区县,研究期内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平原县耕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提高,山区县则降低;平原县耕地优势分布在低地形位区,且变化不显著,山区县则优势分布在中低梯度区,且优势度增加。4)平原县普遍种植粮食作物,山区县以粮食作物为主,但经济作物占比较大且逐年增加。研究认为,地形与耕地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不同,进而耕地利用与农业生产模式不同,在社会经济和政策制度的驱使下,两县耕地利用朝着不同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保护区的景观格局演变对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影响显著。基于对秦岭山区商洛市1990年、2000年、2009年3时段TM影像的解译结果对研究区1990年-2009年景观指数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其景观格局演变规律。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计算出景观格局演变导致的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量。结果表明:商洛市19年间景观分离度逐渐降低,聚集度逐渐升高,林地景观范围逐步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快速提高,其价值量也不断升高,但其与全局价值估算结果差异较大;不同估算模型不影响价值量的时空分布研究。研究说明自然景观被干扰并不意味着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生态价值估算应从整体向局部细化。同时,政策导向是研究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两期人口普查数据,运用ESDA方法,分析陕西省2000年至2010年人口分布变化空间格局与自然、经济、社会驱动力。将驱动力进行多元回归并进行空间栅格拟合,得出不同尺度的人口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口变化北部快南部慢,全局集聚程度提高,人口变化率局部集聚中部高北部低,人口重心北移,在人口变化趋势与植被变化的关系上多数地区人口对植被有正向影响但南部少数区县为负向;建立多元回归方程能近似的模拟人口变化规律,人口的增长多在河谷地带与高速公路沿线,地势平坦的区域经济中心与交通便利区域。趋势拟合显示,自然因素本身并不在短时间内决定人口迁移,但受到经济拉力作用时,自然条件较差地区往往人口减少会较快。根据不同驱动因子的作用,将其按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进行分类,为后续的因子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风电场通常位于高海拔山地区,水土流失风险高、危害大,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建设十分重要。以江西省吉安市华润峡江玉峡风电场工程为例,从扰动面积、水土流失、挖填方量等方面分析山地风电场水土流失动态特征,探讨山地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建设和防治重点。结果显示:风电场风电机组区和道路工程区是新增扰动面积和水土流失量的主要区域,也是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应在施工期第1年布设完毕,这样才能起到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单台风机挖填方量、造成的水土流失均小于同地区其他风电项目,表明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挡土埂和挂网喷播植草是两种有效的边坡防护措施,可为同地区其他风电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