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7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工程堆积体入渗特征及入渗模型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重庆市城镇建设和交通枢纽工程形成的典型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双环入渗法对工程堆积体入渗特征、影响因素及入渗模型适宜性进行研究,筛选重庆市典型工程堆积体最优入渗模型。结果表明:(1)工程堆积体初始入渗率可达23.20mm/min,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入渗速率逐渐降低,30min瞬时入渗率为2.38~11.32mm/min,稳定入渗率为1.81~9.05mm/min;(2)工程堆积体的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30 min入渗率、60 min入渗率和渗透总量均表现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为36.42%~57.49%;(3)工程堆积体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和渗透总量与容重和含水率均呈负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和渗透总量与60~40,40~20,20~10,10~5mm碎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5~2mm碎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4)不同工程堆积体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存在差异,其决定系数R2依次为Kastiakov模型(0.899)通用经验模型(0.893)Horton模型(0.870)Philip模型(0.867),Kastiakov模型拟合效果优于通用经验模型、Horton模型和Philip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和预测重庆市工程堆积体入渗过程和入渗能力。  相似文献   
2.
紫色丘陵区城镇化不同地貌单元的水文特征及土壤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开挖、堆垫以及路面硬化等建设活动,造成各种扰动地貌单元,其中,弃土弃渣堆积体是城镇主要的绿化用地及城市绿地建设客土来源;扰动地貌与原地貌单元共同组成城镇建设项目区的复杂下垫面。采用野外和室内试验方法,系统地比较了城镇建设中不同地貌单元的物质组成、入渗和持水性能的差异性,并探讨了三种城市土壤重构类型及其减缓城市内涝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1)不同地貌单元土壤容重差异显著(p0.05),施工便道(1.74 g cm~(-3))2年弃渣堆积体(1.58 g cm~(-3))2月弃渣堆积体(1.52 g cm~(-3))荒草地(1.47 g cm~(-3))坡耕地(1.34 g cm~(-3))人工林地(1.32 g cm~(-3)),弃渣堆积体平台处土壤容重均大于边坡处。(2)不同地貌单元土壤稳定入渗率均表现为弃渣堆积体边坡原地貌弃渣堆积体平台;弃渣堆积体平台处稳定入渗率大小主要受平台压实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滞水层影响。(3)不同地貌单元的各种土壤水库特征中库容差异显著(p0.05),扰动地貌单元的总库容(378.7 t hm~(-2))小于原地貌单元(472.6 t hm~(-2));扰动地貌单元总库容表现为2年弃渣堆积体2月弃渣堆积体施工便道,原地貌单元则表现为人工林地坡耕地荒草地。(4)城市绿地土壤重构类型主要有乔木适生型土壤构型、灌木适生型土壤构型和草本适生型土壤构型,土层厚度、容重、2 cm砾石含量和有机质是影响重构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重构土壤类型(草本适生型、乔木适生型、灌木适生型)可保证草本植物在定植后2个月、乔灌木在定植后4~5个月左右充分发挥其调控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的潜在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城镇化建设中绿地建设和城市洪水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对区内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贮水能力与入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型0—40cm土壤容重均值为0.76~1.71g/cm3,非毛管孔隙度均值为8.15%~22.07%,毛管孔隙度均值为27.60%~53.28%,灌木林、岳桦林、杂木林等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孔隙状况要好于落叶松人工林和红松人工林;不同林型0—40cm土壤的蓄水容量为1 429.8~2 834.3t/hm2,有效蓄容为325.9~882.7t/hm2,毛管持水量为1 103.8~2 131.0t/hm2,天然次生林土壤贮水能力相对较强;不同林型0—20cm土壤初渗率介于0.28~21.1mm/min之间,20—40cm土壤初渗率介于0.07~6.7mm/min之间,不同林型0—20cm土层稳渗率介于0.14~8.3mm/min之间,20—40cm土层稳渗率介于0.05~2.0mm/min之间,初渗率和稳渗率均表现为天然次生林高于人工林;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存在良好的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透析技术研究植物汁液成分时,所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其透析液来自质外体还是共质体。以冬季水培的吴屯杨和荷兰杨幼苗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制作微透析探针插入杨树嫩茎后,对嫩茎受损部分横切面组织切片进行显微观察并加以探讨。结果表明,微透析探针的粗度约为杨树细胞直径20倍,探针对周围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探针插入杨树嫩茎后开始一段时间内收集的透析液将受到破损细胞液的污染,随着微透析时间的推移,逐渐地趋近于质外体汁液。对微透析技术可以获得植物质外体汁液从细胞显微结构变化方面予以解释,为微透析技术在植物质外体研究中的应用奠定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及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南是一个畜牧业大省,主要畜禽种类的生产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建设畜牧强省的雄厚产业基础、突出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但是河南省还不是一个畜牧强省,还存在一些制约畜牧强省建设的关键问题,包括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等。建议增加投入特别是科技的投入,切实改善基础设施,大力提倡畜禽粪便循环利用及生态养殖技术,真正把畜牧业发展成为河南省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尽快实现由畜牧业大省向强省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人为扰动下垫面类型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引起的各种人为扰动地貌单元的水源涵养功能较原地貌明显降低是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降雨和排水管网设计能力一定条件下,也是加剧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该文采用野外调查、室内物理分析及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系统地分析了各种人为地貌单元的物质组成和持水性能变化并综合评价了其对原地貌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各种扰动地貌单元2 mm土体颗粒质量分数在45%以上,原地貌2 mm土壤颗粒质量分数在92%以上;扰动地貌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分别在11.05~41.30和0.32~3.15之间变化,其中不均匀系数较原地貌减小了4.51%~80.27%;各种扰动地貌单元土壤容重为施工便道(1.74 g/cm3)边坡绿化带(1.54 g/cm3)1 a弃渣堆积体(1.48 g/cm3)2 a弃渣堆积体(1.34 g/cm3)3 a弃渣堆积体(1.31 g/cm3),比坡耕地依次增加33.85%、18.46%、13.85%、3.08%和0.77%;扰动地貌的土壤总孔隙度、土壤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则表现出相反趋势。2)人为扰动地貌单元土壤入渗性能总体小于原地貌单元,而原地貌土壤稳定入渗率则在2.83~6.22 mm/min之间变化;当项目区林地转化为新弃渣堆积体时对降雨和城市洪水动态调节功能影响最大,转化为施工便道时影响最小;人为扰动地貌单元土壤水库总库容、兴利库容和滞洪库容总体低于原地貌,当项目区草地转化为施工便道时对土壤持水能力及调蓄地表径流能力危害最大。3)各种扰动地貌单元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小于原地貌单元,以施工便道(0.421)最差,林地最好(0.651);在城镇化过程中应重视城镇水面、林草地的空间分布及占地面积,对短期松散堆积体也最好进行临时绿化措施。4)加强对扰动地貌物质组成、大孔隙结构和降雨-径流-入渗连续性定位研究,同时关注各扰动地貌在不同压实条件下土壤水库蓄水性能对项目区雨洪过程线和排水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恢复、城市绿化带建设和洪水内涝缓解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低温胁迫对辽西地区3个大扁杏品种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扁杏品种丰仁、果仁、超仁的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冷冻处理,对3个大扁杏品种的抗寒性生理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下降,3个大扁杏品种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大致呈现"升-降-升-降"的趋势,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呈"S"形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温度降低而减少.综合指标分析表明,超仁的抗寒性最强,其次是果仁,这与相同低温处理条件下3个品种枝条表现出的外部受伤情况相吻合,说明这些指标可以作为大扁杏抗寒性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紫色土入渗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三峡库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紫色土入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林混作型耕地与传统农耕地相比,砂粒含量增加21.37%,粉粒含量和粘粒含量分别减少11.63%和4.14%,其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是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最高的,分别为45.80%和8.96%;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速率随时间变化呈幂函数关系,土壤稳定入渗率差异明显,表现为竹林地(55.89 mm/h)>农林混作型耕地(5.91 mm/h)>园地(2.71 mm/h)>传统农耕地(1.87 mm/h);农林混作型耕地达到稳渗时间比传统农耕地长70 min,稳定入渗率是传统农耕地的3.16倍,能够延缓地表径流产生,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可以在三峡库区范围内推广;紫色土入渗能力与砂粒含量、总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粘粒含量、容重、初始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辽西半干旱区森林土壤大孔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水分穿透曲线和Poiseulle方程,研究了辽西半干旱区8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大孔隙的半径范围、个数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土壤大孔隙半径分布在0.5~2.3mm,加权平均半径在0.61~1.85mm,均值为0.95mm,均值为粗通气孔隙标准的近2倍,>1.4mm的特大孔隙仅为大孔隙总数的2.73%,0.5~1.4mm的孔隙占97.27%,表现出大半径孔隙少而小半径孔隙多的特点。不同植被下土壤大孔隙度在0.95%~5.24%,仅占土壤体积很小的一部分,但大孔隙平均半径与稳定出流速率和饱和导水率之间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决定了稳定出流速率71%的变异和饱和导水率50%的变异。  相似文献   
10.
降雨强度对紫色土工程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通报》2017,(6):1475-1480
以重庆市紫色土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室内土壤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和Geo-Studio 2012软件计算不同降雨事件下工程堆积体的最危险滑动面和边坡安全系数,定量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对工程堆积体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不同降雨条件下各个坡位土壤容重均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小雨、中雨、大雨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分别为17.05%、18.80%和21.92%,即土壤含水率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坡位的土壤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有所不同,土壤粘聚力大小依次为坡上坡中坡下,而内摩擦角无明显变化规律。不同降雨事件的最危险滑动面和边坡安全系数明显不同,小雨、中雨、大雨条件下边坡安全系数为1.806、1.355、1.243;挡墙和削坡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堆积体的稳定性,边坡安全系数分别提高8.42%和6.59%。研究结果为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