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64篇
农学   67篇
基础科学   4篇
  169篇
综合类   372篇
农作物   8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索紫云英替代化肥的可行性和适宜翻压量,利用连续11 a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CK(不施紫云英和化肥)、GM_(22.5)(单施紫云英22.5 t/hm~2)、100%CF(常规施肥)及60%化肥施用量条件下将紫云英翻压量设15.0(GM_(15.0)),22.5(GM_(22.5)),30.0(GM_(30.0)),37.5(GM_(37.5)) t/hm~2 4个水平,研究化肥减施下不同紫云英翻压量对双季稻产量、氮磷钾积累量、氮磷钾利用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肥处理均能显著增加早晚稻及全年两季籽粒产量(P0.05),增幅分别为79.1%~91.1%,44.8%~50.7%,56.8%~64.7%。单施紫云英可显著增加水稻产量(P0.05),与CK相比,早晚稻及全年两季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23.9%,12.4%,16.4%。60%化肥与不同量紫云英配施处理早晚稻及全年两季籽粒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差异不显著,紫云英翻压量为15.0~30.0 t/hm~2时,早晚稻及全年两季籽粒产量均随紫云英翻压量的增多而提高,当紫云英翻压量多于30.0 t/hm~2时,则呈下降趋势。在所有的化肥配施紫云英处理中,早晚稻籽粒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均以翻压紫云英30.0 t/hm~2时最高。与常规化肥相比,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可提高氮、钾肥回收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紫云英翻压量为22.5~30.0 t/hm~2时,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化肥处理(P0.05)。因此,在本试验施用60%化肥条件下长期翻压紫云英有利于促进水稻增产及水稻氮、磷、钾素的吸收,提高双季稻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索不同缓/控释肥组配模式对超级稻晚稻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超级稻5优103为供试品种,研究劲久(27-11-12)、劲久(24-14-16)、永笑(22-8-15)、MEISTER 7、MEISTERS 15等在不同组配模式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与“复合肥(25-10-16)+尿素”(常规施肥模式)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缓/控释肥配施模式下“永笑(22-8-15)+ MEISTER 7”处理的肥料利用效率最高,其水稻根长、分蘖期叶片SPAD值、抽穗期叶片SPAD值、破口期抽穗的整齐度和倒三叶叶面积较常规施肥提高13.9%、4.0%、8.4%、15.2%和19.2%,差异显著;其水稻产量、株高和有效分蘖数较常规释肥提高-1.7%、2.3%、和2.0%,差异不显著。劲久、永笑系列缓/控释肥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氮、磷和钾素利用效率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3.0%~19.9%、2.1%~8.9%和3.2%~13.7%。[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综合稻谷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水稻群体结构等因素,“永笑(22-8-15)+ MEISTER 7”处理的施肥模式最佳,“永笑(22-8-15)+尿素”处理次之。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喷施中量元素水溶肥对甘蓝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移栽后的15、25、35 d,用60 g/667m~2中量元素水溶肥对清水60 kg/667m~2喷施整个植株,相比"常规施肥+清水"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使甘蓝产量提高6.2%和7.3%,增加收入296.5和320.4元/667m~2;同时,喷施中量元素水溶肥显著提高了甘蓝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VC含量,显著降低了其硝态氮含量。该施肥措施简单实用,增产提质增效明显,建议在甘蓝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晚稻机收留高茬紫云英迟播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双季稻田晚稻机械收获留高茬后紫云英迟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紫云英播种技术相比,晚稻机械收获留高茬紫云英迟播显著缩短了紫云英的生育期,但其盛花期能保持与传统播种技术一致,对下茬早稻作物的种植没有影响;两种播种方法对盛花期鲜草产量、植株养分含量和养分积累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说明迟播播种能达到与传统播种一样的肥田目的;迟播对紫云英的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没有明显影响,与传统播种技术相比可节约劳动力成本约45元/hm2,且可避免传统播种方法对晚稻植株的伤害。在现代双季稻种植条件下,晚稻机械收获留高茬紫云英迟播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辣椒连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辣椒是一种重要蔬菜作物,由于连年耕种辣椒存在连作障碍问题;国内外学者对辣椒连作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针对国内外辣椒连作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土壤微生物环境、连作土壤的微生态条件、辣椒自毒分析和化感作用、辣椒免疫系统及自身抗性作用机理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正(续第7期第14页)4.稻田开沟技术传统紫云英开沟是晚稻收获后择晴天,采用人工或牲畜开沟。根据晚稻收获-紫云英稻田开沟一体化新理念,研制出与水稻联合收割机配套的大型稻田绿肥开沟装置,可调节入土角度的开沟犁,效率高,每天可开沟10公顷左右,且对田间水分含量没有要求。5.紫云英种子机械化收获通过改装现有水稻联合收割机,研发出收获紫云英种子的机械,实现了稻田绿肥作物种子收获过程轻简。在大田紫云英有75%~90%的荚角变黑时,田间清沟排水使得田间含水量少于40%。选择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并且将全喂入水稻联合  相似文献   
8.
长沙市苗木基地土壤肥力的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长沙市苗木基地土壤肥力进行调查,选取了长沙市7个代表性苗木基地,研究和分析了各基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并采用Fuzzy综合评价对各基地的土壤肥力综合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沙市苗木基地土壤pH值偏低,容重较大,土壤质地粘重,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中等偏低,土壤磷素和钾素的含量则较丰富;除林业基地外,其他基地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相似文献   
9.
前茬冬季覆盖作物对稻田土壤的生物特征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我国南方稻区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前茬对稻田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和主要土壤化学性状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季紫云英和黑麦草覆盖在翌年水稻田翻耕前土壤好气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比冬闲田高,其中好气性细菌数量差异最显著,分别是冬闲田的94.29%和25.71%;在水稻整个生长过程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均呈现移栽后前期迅速增加,然后随着水稻的生长发育逐渐下降,到早稻成熟期有渐渐回升,晚稻收获时又迅速下降的趋势,并且不同时期微生物数量冬季紫云英和黑麦草区均比冬闲田要高。土壤微生物活度在水稻生长过程呈增加的趋势,前茬冬季覆盖作物区明显高于冬闲田。另外土壤微生物活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2=0.887,P〈0.05)。冬季种植覆盖作物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有很强的改善作用,促进了土壤养分利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区和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控释氮肥对杂交水稻生育后期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及对根系衰老过程中膜脂过氧化产物和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施用控释氮肥,明显地增加杂交水稻生育后期的根干重、根长和根长密度,而根半径减小;提高根系活力和吸收面积,使杂交水稻生育后期根系中MDA含量降低和SOD、POD和CAT的活性提高。控释氮肥中,氮的逐渐释放,可减少具有强烈伤害的活性氧产物速率及其累积数量,提高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杂交水稻生育后期根系的衰老和吸氮能力的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