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19篇
  14篇
综合类   178篇
农作物   5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6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测定不同代谢抑制剂和细胞色素P450s抑制剂对上海青吸收噻虫嗪的影响,探讨噻虫嗪的吸收及代谢机制,为农药施用及提高药效提供理论依据。在10 mg/L噻虫嗪水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不同种类代谢抑制剂和P450s抑制剂,水培上海青1 d后测定植株体内噻虫嗪含量。10、50μmol/L碳酰氰间氯苯腙和2,4-二硝基苯酚均能极显著降低上海青体内噻虫嗪含量,推测上海青吸收噻虫嗪过程中存在须要消耗能量的主动吸收。而含有10 mg/L胡椒基丁醚、1-氨基苯并三唑和马拉硫磷的处理组中噻虫嗪含量极显著升高,推测上海青体内含有能代谢噻虫嗪的P450多功能氧化酶。上海青吸收噻虫嗪过程需要能量的供应,进入体内的噻虫嗪会被细胞色素P450代谢。  相似文献   
2.
不同来源花生品种的ISSR分析及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3对ISSR引物对28个栽培种花生品种进行PCR扩增,研究这些品种的DNA多态性及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有7对引物检测到明显的多态性,从28个花生品种中扩增出9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达到79条,多态性比率为87.8%,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2.86条带,11.29条为多态性条带。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值在0.411~0.800之间,平均为0.620。在UPGMA聚类分析简单匹配系数值为0.57处,可把28个花生品种分成3个品种群。由此表明,这些不同来源的花生品种具有较高的DNA多态性,亲缘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3.
4.
5.
野生稻抗病虫基因的挖掘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简要介绍了野生稻抗病虫基因发掘、定位、克隆及育种应用研究的进展,讨论了野生稻优异抗病虫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主栽品种紫花杧为试材,探讨不同果袋类型的套袋效果.结果表明:套袋可大幅度降低采收果的果面流胶和雨水污染,极显著地降低果面虫伤率.套袋可改变采收时的果面颜色,但不同果袋类型间存在差异.后熟完成时,果面均为品种固有颜色,不因果袋种类而改变.套袋能促进果实后熟转黄和果色均匀,能显著降低炭疽病的病果率,但不同果袋对蒂腐病的防效存在较大差异.套袋能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减轻果实失重.供试品种用外黄内黑复合纸袋套袋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四季蜜杜的显著特点是周年开花结果的性能突出,无须低温诱导和适当干旱,即可分化花芽,但花序抽生零散。在一般栽培条件下,除春季开花较为整齐外其它季节抽生的花序,数量、时期不定,致使栽培措施难以统一,不能形成批量生产,体现不出规模生产的效应。  相似文献   
8.
甘蔗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 disease)是甘蔗叶部病害,被侵染后病毒能分布病蔗全身,该病是一种传播极强的病毒性病害,在世界上主要的甘蔗生产国和地区肆虐,影响甘蔗的正常生长,降低蔗糖的含量及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甘蔗花叶病的病症及危害、甘蔗花叶病病原生物学特征、病毒的寄主与传播、病原的鉴定与检测、对甘蔗花叶病的防控等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喷施外源乙烯利及荔枝丰产素对荔枝花穗疏剪效果,并分析其对果实品质和叶片全N含量的影响,为科学合理运用乙烯利和荔枝丰产素进行荔枝疏花及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桂味荔枝始花期树冠喷洒53mg/L(T1)、106mg/L(T2)和160mg/L(T3)的乙烯利水溶液,以及荔枝...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1株从桉大毛虫上分离得到的虫生真菌的分类地位和生防潜力,为丰富虫生真菌资源及桉树林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自然感染死亡的桉大毛虫上分离病原菌,经致病性鉴定后,通过菌株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DNA-ITS、 EF1-α、 β-tublin基因序列联合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以不同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与产孢量为指标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用病原菌孢子液喷洒供试虫体测定其寄主范围;将病原菌孢子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孢子悬浮液处理东亚飞蝗、红火蚁和马尾松毛虫进行毒力测定;使用病原菌生产的菌粉进行大田防治试验,调查防治效果。【结果】从罹病桉大毛虫上分离到1株虫生真菌菌株DMC01,经致病性鉴定确定其为桉大毛虫致死病原菌;经形态学特性分析和分子鉴定确定菌株DMC01为爪哇棒束孢(Isariajavanica),全光照 (24 L∶0 D)、温度26 ℃、 pH 7、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牛肉膏和酵母浸粉条件下最有利于其菌丝生长和产孢;菌株DMC01寄主范围初步测定其可寄生5目15种害虫,在1×108孢子/mL处理6~10 d后, 4龄东亚飞蝗、红火蚁和4龄马尾松毛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00%。2020年菌株DMC01菌粉对桉树林所有害虫的平均防效为51.9%,2021年平均防效达79.1%。【结论】从自然感染死亡的桉大毛虫上分离获得1株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该菌株对桉树林害虫具有高致病力,具有作为生防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