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为评价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麦瑞加拉鲮(Cirrhinus mrigala)对鳜(Siniperca chuatsi)的营养价值,分别测定了体质量为(5.27±1.03)g的赤眼鳟、(5.05±1.21)g的麦瑞加拉鲮和(5.19±0.92)g的鳜的化学组成,估算了这3种鱼的能量密度,以探讨赤眼鳟代替麦瑞加拉鲮养殖鳜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赤眼鳟和麦瑞加拉鲮的全鱼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鳜,水分显著低于鳜(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高达92.56%±2.31%和93.17%±0.36%,多数必需氨基酸的化学评分≥0.82。而赤眼鳟的脂肪和能量密度更高,显著高于麦瑞加拉鲮和鳜,灰分显著低于麦瑞加拉鲮(P0.05)。研究表明,这两种鱼对鳜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赤眼鳟的营养价值更高,以赤眼鳟代替麦瑞加拉鲮养殖鳜是可行的,这为转变鳜的养殖方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混养或轮养是我国池塘养殖模式中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方法,极大限度地发挥了池塘水体的生产潜力。而生物拮抗则是通过一种生物的物质或生物活动,抑制、排斥和抗御另一种生物的物质或微生物活动~([1]),虾鱼混养或轮养正是利用生物拮抗作用发展而来一种新型高效模式~([2-5]),通过虾塘中混养鱼类掠食病虾、死虾,阻断病原链式传播,体表分泌的粘液抑制危害对虾的病原生物,防止虾病的蔓延~([1]),这已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有益效果。  相似文献   
3.
麦鲮和赤眼鳟作为鳜鱼养殖配套饵料鱼适宜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生物学的角度比较和评价麦鲮和赤眼鳟作为鳜鱼养殖配套饵料鱼的适宜性,探讨以赤眼鳟代替麦鲮养殖鳜鱼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麦鲮和赤眼鳟食性相近,同属于低龄成熟的多次产卵类型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性强,比鳜鱼具有更强的耐低氧能力;一年能进行三次人工繁殖,繁殖力强,易补充亲鱼,繁殖方式和设施与四大家鱼、鳜鱼相似,人工繁殖的效率极高。采用一次放足、分批捕捞的高密度养殖方式,群体产量高,养殖成本低。因此,两种鱼都具有优秀的饵料鱼属性。但在长江流域,赤眼鳟能弥补麦鲮不能自然越冬的缺陷,繁殖期和生长期更长,养殖产量更高,以赤眼鳟代替麦鲮养殖鳜鱼是可行的。这为鳜鱼的养殖,特别是反季节养殖开辟了新的饵料鱼途径,为改进鳜鱼的养殖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人工授精的稳定性,分别用卵子和精子同步激活法以及预激活精子法,在6个梯度浓度(0%~0.5%)范围的低渗溶液中进行人工授精试验,比较精子活力、受精率和孵化率。结果显示:低渗溶液浓度与精子活力、精子激活率和受精率密切相关,在相同浓度的低渗溶液组中采用预激活精子法的受精率显著高于卵子和精子同步激活法(P<0.05),受精率相对应提高了7.7%~14.5%;低渗溶液的浓度和人工授精方式对孵化率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在浓度0.3%的低渗溶液中采用预激活精子法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利用无虹彩病毒特定病原的翘嘴鳜和斑鳜种群,通过生长快、驯食难、抗病力弱的翘嘴鳜与易驯食、抗病力强的斑鳜之间的种间杂交,借以获得双亲优势,改善抗病力,并提高鳜鱼对食物选择的可塑性,为杂交鳜品种改良和今后驯食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铺垫。一、材料与方法1.亲鱼培育亲鱼来源。翘嘴鳜为洪泽湖野生种群,斑鳜为哈尔滨鱼苗场培育。参照鱼类家系建立方法进  相似文献   
6.
采用氯氰菊酯和伊维菌素两种杀虫药物对发育不同阶段的(5、10和20日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鱼苗,运用静态毒性试验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氯氰菊酯对5、10和20日龄黄颡鱼鱼苗的24 h L C5 0分别为0.017 0、0.053 0、0.133 0 mg/L,48 h LC50分别为0.013 0、0.035 0、0.112 0 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02 3、0.004 6、0.023 8 mg/L。伊维菌素对5、10和20日龄黄颡鱼鱼苗的24 h LC50分别为0.295 0、0.339 0、0.356 0 mg/L,48 h LC50分别为0.263 0、0.300 0、0.323 0 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62 7、0.070 5、0.0798 mg/L。临床应用表明池塘在进苗前2~3 d使用0.1~0.2 mg/L的氯氰菊酯,鱼苗进塘后9~11 d使用0.02~0.03 mg/L的伊维菌素,进塘后18~20 d挂灯驯化前使用0.05~0.07 mg/L的伊维菌素,可使黄颡鱼鱼苗成活率达到40%以上,与常规黄颡鱼鱼苗标苗方法相比成活率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