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自南美洲的红火蚁在国际上被列为最具侵略性和破坏性的有害生物之一。广东地区是红火蚁在中国大陆入侵的首发区,同时也是红火蚁入侵历史较长、分布区域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广东地区红火蚁入侵的历史可分为入侵初期与局部发生时期,蔓延与危害显现时期,危害扩大与综合防控时期等3个阶段。红火蚁的危害主要为攻击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危害农业生产以及破坏公共设施。目前红火蚁的防控手段以化学防治为主,生物防治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福寿螺是广东的主要外来入侵生物之一,对本土生物数量种类及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广东省福寿螺入侵可分为3个历史阶段:引进养殖与逸生建群时期、大规模暴发与危害时期、防治与利用共存时期。福寿螺在广东快速扩散蔓延的主因为盲目扩大养殖,强大的繁殖能力则是其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通过水体转移、爬越围墙铁丝网则是其快速入侵其他地区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大树移植是现代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建设中常见的栽培措施.对不同移植年龄的非洲桃花心木大树移植后的生长情况、受寒害程度以及寒害后的恢复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洲桃花心木的生长在不同移植年龄有显著差异;不同移植年龄的1~2年生平均粗度在14.5~19.5 mm的枝条均受到寒害而枯,受伤枝条平均长度范围为0.79~0.88 m;寒害后,不同株间的萌芽数差异较大,但各个方向的枝条生长无显著差异,不同季节间的枝条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春夏的粗度、长度极显著大于秋冬的粗度、长度.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生"技术由中国"稻田养鸭"的传统技术发展而来。"稻鸭共生"技术被称为"亚洲的农业技术"。但各国各具特色:日本注重其理论研究,不断追求高程度技术标准化;韩国将此项技术与生态农业推广紧密结合,提倡全民环保意识;越南利用此项技术提高稻米品质,促进出口事业蓬勃发展;菲律宾则致力寻求生产、经济、生态的最佳平衡状态。中国的"稻鸭共生"技术则利用稻和鸭间共生共长的关系构建起一种立体种养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华南农业大学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为全校非农专业学生开设了农事技能通识训练课。笔者主要从课程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基地、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事技能通识训练课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福建林业科技》2015,(3):184-189
椰心叶甲是广泛分布于华南沿海地区的一种入侵有害生物,主要为害棕榈科植物,已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及生态造成巨大危害。椰心叶甲入侵华南沿海地区的历史可分为入侵与种群建立期,蔓延生长与灾害显现期,大规模爆发与防控期3个阶段。回顾3个历史阶段的防控措施,人工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是其主要防治手段。使用化学药剂是控制椰心叶甲的主要措施,而生物防治是阻止其蔓延扩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是"稻田养鸭"传统技术阶段向现代技术阶段的过渡转型时期。民国时期,一套简单可行的"稻田养鸭"技术体系基本完成。后因工业化农业的兴起,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品进入农田,"稻田养鸭"技术因不能满足人们高产高效的生产要求而倍受冷落,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在现代农业自我审视和观念转换的浪潮中,传统农业中的"稻田养鸭"技术重新获得人们关注。"稻田养鸭"技术从传统阶段进入现代阶段;"稻田养鸭"从简单的"稻田放鸭"转化成为系统的"稻鸭共生";"稻鸭共生"技术使传统的"稻田养鸭"技术在现代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福寿螺于1981年引入广东并在1984年开始推广养殖,后因过度养殖、管理不善及食味不佳等原因被弃养;由于缺乏天敌,且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福寿螺在我国南方地区暴增,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近年来,福寿螺在广东地区泛滥成灾,已对水稻等水生作物造成严重危害,成为主要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运用环境社会学的受害结构论,对广东福寿螺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就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治与管理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引起社会对外来生物入侵防治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安徽农业科学》2019,(24):275-277
华南农业大学开创性地针对非农专业本科生开设农事训练课程,经过几年的办学经验,效果逐渐显现。林木组织培养技术是其中一门课程,其中的理论基础讲授和实际操作训练,对非农专业的学生拓宽视野、了解农业知识起着重要作用,该课程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稻田养鸭"就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运用到稻田管理上,以防治蟛蜞、蝗虫等稼害。特别是珠三角沙田地区多蟛蜞,蝗虫一类的稻田虫害,"稻田养鸭"很早就成为当地较为普遍的种养结合模式。明万历年间,陈经纶首次尝试用鸭子灭蝗虫大获成功。随后,其五世孙陈九振依先法将养鸭治蝗运用到稻田管理上。"稻田养鸭"在南方水田地区十分适用并逐渐流行,人们将水稻种植与鸭子养殖结合起来,形成"鸭埠之制"。"稻田养鸭"开始大规模、有组织地在广东沙田地区发展起来,对当时养殖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明清时期是"稻田养鸭"的传统技术阶段,以稻田放鸭为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充当补充鸭粮与生物防治的角色,在广东广袤的沙田地区普遍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