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0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39篇
水产渔业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湖北、江苏团头鲂源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与药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湖北、江苏两省的8个团头鲂主养区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和药敏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地区嗜水气单胞菌在致病力和耐药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气溶素基因(aer)、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hp)、溶血素基因(hly)、抗金属蛋白酶基因(ast)、肠毒素基因(alt)在各菌株中的携带率分别为100%(8/8)、75%(6/8)、87.5%(7/8)、100%(8/8)、75%(6/8),仅E6、X22分别缺少ahp、alt基因和ahp、hly、alt基因;6株均携带上述5个毒力基因的菌株,其中有5株菌的溶血价和溶蛋白效价均达到最高的1:128,W25为1:128、1:64,E6和X22分别是1:64和1:64、1:32和1:64;上述6株菌的LD50值在5.0×105~1.0×106 cfu/mL之间,E6和X22的LD50值分别为2.4×106 cfu/mL和4.0×106 cfu/mL;不同地区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孢头菌素类、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类高度不敏感,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呈现一定程度的耐药性;江苏省分离菌株对恩诺沙星、四环素的耐药性明显高于湖北省的分离株,而湖北省分离株对新生霉素的耐药性要高于江苏省的分离菌株。可以得出,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没有显著差异,而在耐药性方面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二倍体(D)、四倍体(T)泥鳅与大鳞副泥鳅(P)间的自交与杂交,获得9种细胞型子代,分别为(♀×♂):D×D、D×T、D×P、T×D、T×T、T×P、P×D、P×T和P×P.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法和染色体制片技术分别对其进行了DNA相对含量测定和染色体组型分析.DNA相对含量结果显示:D×D、D×P、P×D和P×P属于...  相似文献   
3.
利用不同亚科的雌性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雄性鳡(Elopichthys bambusa)进行人工杂交获得子一代杂交个体,对团头鲂、鳡及其杂交子代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团头鲂(♀)×鳡(♂)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和分析。结果显示,在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中,杂交F_1的性状更加偏向于母本团头鲂。在可数性状上,杂交子代的背鳍棘数、胸鳍棘数、腹鳍棘数和臀鳍棘数与母本团头鲂及父本鳡都一致;而其余大多数性状,如背鳍鳍条数、腹鳍鳍条数、臀鳍鳍条数、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和鳔室数,杂交子代的性状更接近于母本团头鲂。杂交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6 623 bp,与母本团头鲂一致,其碱基组成为31.23%A、16.19%G、24.69%T和27.90%C,且具有一定的A+T偏向性。其线粒体基因组共编码37个基因,分别为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还有1个非编码区(D-Loop)。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团头鲂(♀)×鳡(♂)与母本团头鲂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父本鳡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4.
以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为研究对象,采用甲基化修饰依赖性内切酶测序技术(MethylRAD-Seq)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泥鳅的DNA甲基化特点及倍性间的DNA甲基化变异。测序结果共得到302 111 684条Methyl-RAD序列标签。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显示,泥鳅的甲基化位点主要分布在基因体区(gene body),其次为内含子区(intron)和基因间区(intergenic),而在其他功能元件上的分布较少。四倍体泥鳅的整体甲基化水平比二倍体高,尤其是在第一外显子区(1st Exon)和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 500bp至200bp区(TSS1500),且倍性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在启动子区,四倍体泥鳅的甲基化水平略低于二倍体。在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间共筛选到1 268个差异甲基化CmCGG位点和14个差异甲基化CmCWGG位点,这些位点主要分布于内含子、基因体和基因间区。比较各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共得到684个倍性间差异甲基化基因。KEGG分析结果显示,倍性间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到与生长发育、免疫及错配修复等相关通路上。  相似文献   
5.
以杂交三倍体泥鳅(4n♀×2n♂)为研究对象,对其早期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进行观察,并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杂交三倍体泥鳅早期不同发育时期(孵化后4、14、21、23、50、60和65d)和不同组织(性腺、肝脏、肌肉、肠、鳃、鳍、皮肤和脑)中性腺发育相关基因(hormad1、dmrt1-a)的表达量进行定量检测。研究结果发现:在早期不同发育时期,hormad1和dmrt1-a基因均为在4日龄中表达量最高,14日龄次之,在50日龄中表达量最低。在不同组织中,hormad1基因在雌鱼的鳍中表达量最高,肝脏中表达量最低;在雄鱼的性脑腺中表达量最高,肝脏中表达量最低。dmrt1-a基因在雌雄鱼的性腺中表达量最高,脑中表达量最低。杂交三倍体泥鳅早期性腺的分化和发生与二倍体泥鳅无差别,可观察到原始生殖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迁移和原始性腺的生成及性腺的分化等过程。研究结果表明,hormad1、dmrt1-a这2个基因与杂交三倍体泥鳅早期性腺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选择16尾中华鳑鲏作为研究对象,对鳑鲏鱼类两性间空间认知能力的差异进行研究。试验使用T型迷宫装置,比较经过训练的雌雄个体进入目标位置所需的消耗时间、方向选择的正确率以及达到学习标准所需的训练次数。数据显示,雌性个体组训练前后的消耗时间变化及方向选择的正确率均大于雄性个体组,而达到学习标准所需的训练次数少于雄性组。试验结果表明处于生殖季节的中华鳑鲏,在经过训练后,都能够完成特定的空间认知任务,但两性间在空间认知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生殖期的雌鱼相对雄鱼具有更好的空间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克隆并分析泥鳅cyp19a1a的全长cDNA和5′侧翼序列,用qRT-PCR技术比较cyp19a1a在二倍体、四倍体泥鳅组织间和倍性间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泥鳅cyp19a1a的cDNA全长1 905 bp,包括29 bp的5′TR、301 bp的3′UTR和1 575 bp的ORF序列,其氨基酸序列中存在I-螺旋区、芳香化酶特异保守区以及血红素结合区等重要功能域。用hiTAIL-PCR克隆获得2 040 bp的5′侧翼序列,在该序列上预测到典型元件TATA-box,以及C/EBPβ、SRY、ER、CREB、GR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12月龄四倍体泥鳅的体长、体质量均显著高于二倍体,但性腺发育明显滞后于二倍体。cyp19a1a和cyp19a1b分别在二倍体、四倍体泥鳅的性腺和脑中的表达量最高。倍性间比较结果显示,cyp19a1a在四倍体各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二倍体(除精巢外);cyp19a1b在四倍体雌鳅脑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二倍体,但在四倍体雄鳅脑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二倍体。综合分析上述结果,四倍体中相对较高的cyp19a1a表达可能与其性腺所处发育时期有关,较晚的性成熟有利于泥鳅将更多能量用于个体生长。由于cyp19a1及其催化产生的雌激素还可以通过GH-IGF通路调节鱼类的生长,推测cyp19a1在泥鳅倍性间的差异表达可能与二倍体、四倍体间的生长生殖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研发优质的低蛋白饲料,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46%(对照)、41%(LP1)和36%(LP2)3个饲料蛋白质梯度,在41%和36%蛋白饲料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晶体赖氨酸与蛋氨酸,使赖氨酸与蛋氨酸含量与对照组保持一致,分别记作LP1+AA组和LP2+AA组。进行周期为8周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后对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LP1+AA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保留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显著性变化。随着蛋白水平降低,肌肉和全鱼中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但LP1+AA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变化。低蛋白日粮组试验鱼的肝体比显著下降,但LP1+A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相比于对照组,LP2组和LP2+AA组试验鱼的肝脏活性氧水平和总抗氧化能力均发生显著性变化;LP1组试验鱼肝脏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性降低,但补充赖氨酸和蛋氨酸有明显的提高。降低大口黑鲈饲料中的蛋白水平(5%或10%)对肝脏中转氨酶的活性未产生显著影响;LP2组试验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但在LP2试验组的基础上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能起到改善作用,并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饲料粗蛋白含量从46%降低至41%并补充适量赖氨酸、蛋氨酸,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饲料粗蛋白含量降低至36%并补充赖氨酸和蛋氨酸,不能有效缓解饲料粗蛋白水平过低对生长性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河南地区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10月于河南郑州采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385尾、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177尾,通过鳞片和耳石磨片对其进行年龄鉴定以及生长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鳞片和耳石磨片均适合用于大鳞副泥鳅和泥鳅年龄与生长研究;2种鳅类均有5个年龄组,1~3龄居多;体长和鳞径呈直线相关,表达式分别为LP=4.4602r+5.3128、LM=8.5110r+3.0081;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雌雄群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达式分别为WP=0.008L3.051、WM=0.009L2.992,属等速增长类型;体长生长规律可以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表达式分别为LP=21.84[1-e-0.129(t+3.638)]、LM=28.02[1-e-0.097(t+3.521)];大鳞副泥鳅2龄之前生长较快,而泥鳅3龄之前生长较快,快速生长期长。建议在河南地区大鳞副泥鳅和泥鳅野生资源捕捞最小规格为13cm。  相似文献   
10.
团头鲂(♀)×长春鳊(♂)杂交F1代形态特征及性腺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团头鲂、长春鳊及其杂交子代(团头鲂♀×长春鳊♂)的形态学差异和性腺发育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子代的多数可数、可量性状同父母本相近,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杂交子代在形态上与母本团头鲂更相似,但遗传了父本长春鳊的全腹棱特征。对1龄和2龄杂交子代的性腺观察结果显示:1龄杂交子代性腺均呈细线状,肉眼很难分辨雌雄,组织切片观察精巢和卵巢大都处于Ⅱ期和Ⅲ期状态;2龄杂交子代的卵巢和精巢存在单侧发育和两侧不均衡发育的情况,大多处于Ⅳ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