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4篇
畜牧兽医   1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对31株湖北部分地区分离株进行19种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分离株对卡那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多粘菌素B、万古霉素和磺胺异恶唑的耐药率为100%,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壮观霉素、林可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6.8%、83.9%、32.3%,25.8%,22.6%和9.67%,对头孢拉定、阿莫西林和阿奇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2.
为调查广西地区某规模化猪场疑似患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的病原、血清型及有效治疗药物等情况,首先对患病猪进行剖检观察其病理变化,同时无菌采集病猪肺脏等病料,接种平板后纯化培养,然后通过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16S rRNA序列比对、血清型及毒素基因分析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和动物致病性进行探究。结果:从病料中分离到1株细菌,其菌落、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符合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特征,该菌株含有ApxⅠ、ApxⅡ、ApxⅣ三种毒素,属于APP血清5型,因此将其命名为APP5-YXLM;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头孢类药物敏感,对红霉素、庆大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等6种药物耐药;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7.06×10~8 CFU。试验结果为该发病猪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掌握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广西地区的流行情况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猪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2003~2006年间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Bb)在中国湖北等十余省市猪群中的流行病学分布和协同感染特性并对部分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采用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和PCR鉴定,从2 057份有肺炎或萎缩性鼻炎症状猪的肺脏等病料组织中分离出190株Bb和不同数量的其它共感染菌。经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血凝试验及动物试验等方法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在中国湖北等十余省市的猪群中,不同省份Bb的总分离率介于7.3%~14.1%之间;不同年份Bb的总分离率介于7.3%~11.8%之间;2003~2006年间的Bb总分离率为9.2%;Bb的分离率与猪日龄有一定的关系。Bb最常见的共感染菌依次是链球菌(55.9%)、副猪嗜血杆菌(50.0%)、大肠杆菌(43.1%)、巴氏杆菌(25.5%)、绿脓杆菌(17.6%)和沙门氏菌(11.8%)。在43份有典型萎缩性鼻炎症状猪的病料中,分离出22株Bb、7株产毒素巴氏杆菌和6株绿脓杆菌;在分离出产毒素巴氏杆菌的7份病料中均同时分离出了Bb,而其中6份又同时分离出了绿脓杆菌。对2003年分离的31株Bb进行药敏试验、红细胞凝集试验和乳鼠皮肤坏死试验。结果表明:各菌株对15种药物的耐药谱不同,但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环丙沙星和舒普深高度敏感;各菌株均可凝集猪和羊的红细胞且能不同程度导致乳鼠皮肤坏死。【结论】在中国湖北等十余省市的猪群中,Bb与其它病原菌的共感染情况非常严重,且在萎缩性鼻炎的病猪中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以牛血清白蛋白、(2,4-二羟基苯基)(2,6-二甲基苯基)甲酮(DDM)为原料,采用去溶剂化的方法,合成DDM-BSA复合纳米材料,通过紫外-可见光谱仪、透射电镜、激光粒度仪等对所合成的复合纳米材料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所合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尺寸分散均匀,平均粒径49.3nm,对DDM药物的负载率为37.4%,80h后体外释放率可达95.4%。在此基础上,评估了复合纳米粒子对MARC-145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牛血清白蛋白负载的DDM质量浓度为12μg/mL时,MARC-145细胞的存活率超过90%,该质量浓度的复合纳米粒子可有效抑制PRRSV病毒的增殖,与单纯使用DDM相比,具有更好的抗病毒效果。  相似文献   
5.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广泛存在于各种原核生物中,其基本结构为1个组氨酸激酶(HK)和1个反应调节剂(RR),该系统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并作出反应,使细菌能适应各种不利环境且能增强细菌在宿主体内的生存能力,对细菌的毒力和生长至关重要。文章概述了结核分枝杆菌DosS/DosT-DosR、MprA-MprB、PrrA-PrrB、PhoP-PhoR等12个双组分系统,重点介绍了PhoP-PhoR双组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hoP-PhoR是结核分枝杆菌最基本、最重要的双组分系统之一,由感受器PhoR和效应器PhoP组成,其中PhoR可以接受Mg2+、Cl或H等外界刺激,进而驱动PhoP对靶基因的转录表达进行调控。PhoP作为一种效应蛋白,经过晶体结构解析发现,其可通过与DNA结合来实现对靶基因的调控,具体包括对细胞壁组成的控制、对脂类代谢和pH的调节、对结核分枝杆菌毒力网络的调控。此外,文章还介绍了PhoP突变株作为疫苗候选株所具有的优势,包括PhoP突变株在小鼠模型中毒力减弱,并且免疫恒河猴及豚鼠后均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性等,表明PhoP突变株具有较好的疫苗开发潜力。作者通过对PhoP-PhoR双组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PhoP突变株作为疫苗候选株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机制和人类结核病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RT-PCR对采集自河北省2个猪场的5份腹泻仔猪小肠内容物进行检测,结果均为猪δ冠状病毒(PDCoV)阳性。将病料处理后接种LLC-PK1细胞,从2个猪场的病料中各成功分离到1株PDCoV,分别命名为PDCoV CHN-HeB-A1株和CHN-HeB-B2株。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Western blot和电镜观察对分离的病毒进一步鉴定,IFA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2株病毒都能与PDCoV 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100~150 nm、呈典型皇冠状的病毒粒子,证实所分离的病毒为PDCoV。全基因组测序以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株PDCoV与中国大陆毒株相似性较高,为98.7%~99.1%,与中国香港毒株处于同一簇。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7,(1):40-46
为了掌握胞内劳森菌在湖北省5个疑似猪增生性肠炎暴发规模化猪场中的流行情况,我们建立了一种从粪便中检测胞内劳森菌的巢式PCR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采集于这5个规模化猪场不同生产阶段不同临床表现猪群的1 003份粪便样品进行监测。结果显示:5个猪场的胞内劳森菌检出率在11.5%~19.4%之间,平均阳性率为15.5%;就临床表现而言,腹泻猪粪便样品中胞内劳森菌的检出率高于非腹泻猪;就生产阶段而言,保育及育肥猪中胞内劳森菌的检出率高于断奶仔猪、母猪和公猪。我们还利用粪便检测胞内劳森菌呈阳性、疑似临床症状明显的猪的肠道制备的感染溶液进行了病例复制,试验猪在灌服感染溶液后出现了与胞内劳森菌感染相似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并且从感染猪的肠道组织和粪便中检测到了胞内劳森菌的存在。本试验对于进一步了解胞内劳森菌在我国猪群中的流行情况及致病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验选取1日龄Cobb500肉鸡15 0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 000只,每组3个重复,试验周期为42d,前期1~21d和后期22~42d。试验分组为基础日粮(A组)、基础日粮+50g/t金霉素(B组)、基础日粮+100g/t丁酸梭菌CB1制剂(C1组)、基础日粮+200g/t丁酸梭菌CB1制剂(C2组)、基础日粮+200g/t丁酸梭菌CB1复合菌制剂(D组),分别在21d和42d时每个重复随机抽取10只鸡进行屠宰取样,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丁酸梭菌CB1制剂添加组C1、C2和D组42d法氏囊指数比A组、B组分别提高了347.37%,520%和400%(P0.01),脾脏指数比B组显著提高了61.11%,46.67%和31.11%。C1、C2、D组气管黏膜SIgA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B组,C2组、D组肠道黏膜SIgA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B组。21d和42d,血糖含量C1、C2、D组与A、B组相比均有所提高,D组显著高于A和B组(P0.05);尿素氮含量C1、C2、D组均低于A组和B组,D组显著低于A和B组(P0.05)。21d,D组总胆固醇、肌酐也显著低于A和B组(P0.05),但42d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丁酸梭菌CB1及其复合菌制剂能有效促进法氏囊和脾脏的生长发育,对于后期法氏囊的生长维持作用优于抗生素和基础日粮组;能有效刺激肉鸡气管和肠道体黏膜SIgA的分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肉鸡血液生化指标,复合菌制剂组在血糖含量、尿素氮指标显著优于抗生素组。  相似文献   
9.
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经体外培养后,加入不同剂量的太平洋西加毒素(Pacific ciguatoxin-1,P-CTX-1)、箭毒苷和藜芦定,在不同时间点终止培养,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标定活细胞量,分析西加毒素剂量与细胞活性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发现,细胞与毒素作用不同时间,西加毒素剂量(x)与光密度值(y)之间的线性关系呈现差异.在10 h、15 h及20 h等不同时间,其线性方程分别为y=-0.082 6x 0.923 0(R2=0.978 9)、y=-0.044 3x 0.601 5(R2=0.962 1)、y=-0.020 4x 0.323 7(R2=0.928 1).以10 h的检测效率最高及检测结果最准确,因此将其定为最佳检测时间.细胞病变观察也证实了以上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证实基于慢病毒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鸡基因组编辑,以鸡的mavs基因为靶基因,通过设计sgRNA,构建表达靶向mavs基因sgRNA的重组慢病毒,并将其感染DF1-Cas9细胞,通过T7E1酶切试验以及mavs基因的靶向序列测定,分析该方法是否可以用于鸡细胞的基因编辑。扩增sgRNA靶向序列1 220 bp片段,经T7E1酶切琼脂糖凝胶分析可见约300 bp和900 bp大小的条带,表明感染sgRNA慢病毒的细胞mavs产生了突变。序列测定结果表明sgRNA靶向序列发生了多个碱基缺失的突变。以上结果表明基于慢病毒系统的CRISPR/Cas9技术可对鸡基因组进行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