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016年对钱塘江流域富春江江段的轮虫群落进行逐季度调查,分析富春江轮虫的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并探讨轮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共观察到轮虫14属27种,轮虫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明显,春季轮虫的密度和生物量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春季优势类群为多肢轮虫,秋季优势类群为臂尾轮虫,冬季优势类群为龟甲轮虫。轮虫群落密度在空间上表现为轮虫密度在三江口段最高,5#采样点最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温、pH值、总磷(TP)含量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等环境因子是影响富春江轮虫群落时空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2018年7月、2019年7月对富春江富阳段浮游动物和水质各进行1次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35属66种,其中原生动物8属20种,轮虫16属30种,枝角类6属9种,桡足类5属7种。2018年7月,富阳段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9.7 ind./L,平均生物量为0.93 mg/L,各大类种类数量较为均衡;2019年7月,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9.0 ind./L,平均生物量为0.15 mg/L,种类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2次采样浮游动物群落有明显差异。2018年7月,发现5个浮游动物功能群;2019年7月发现7个浮游动物功能群,说明水体的自净能力更强。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a含量、总磷含量、总氮含量和溶解氧含量是与富阳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其中与水温、叶绿素a含量、总磷含量和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溶解氧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钱塘江富阳段鱼类资源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4年11月—2015年12月对钱塘江富阳江段3个断面鱼类资源进行了逐月采样调查,对该水域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和捕捞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48种,隶属8目13科37属,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64.58%,优势种为鲢、鲤、鲫和光泽黄颡鱼。各月中,4月份捕获的鱼类种数最多,占总种数的52.08%;9月份鱼类捕获量最高,占总渔获量的17.85%。Margalef丰富度指数4月份较高,2月份较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7月份较高,9月份较低,而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之相反。富阳段鱼类捕捞强度较大,渔获物中小个体鱼类占主要部分。与历史记录比较,富阳江段鱼类群落组成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除本地种光泽黄颡鱼外,增殖放流鱼种已成为了优势或重要种群。  相似文献   
4.
用水声学评估水库鱼类资源增殖放流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开展水库鱼类增殖放流,可提高水库鱼产力、修复水库生态环境和防治水库富营养化等,对水库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而科学评估水库鱼类资源动态及增殖放流净化效果将为合理开展增殖放流提供基础和指导。本研究于2015年运用BioSonics DT-X科学回声探测仪(208kHz)在老虎潭水库增殖放流完成后(夏季)和渔获期(冬季)对其鱼类资源进行走航式水声学调查。结合渔获物调查,对老虎潭水库的鱼类大小组成、空间分布、密度和资源量等进行测定,评估增殖放流活动对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夏季鱼类的平均目标强度为(-51.76±3.37)dB,冬季为(-45.058±4.26)dB,夏季和冬季鱼类目标回声强度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夏冬两季鱼类密度的垂直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老虎潭水库库区夏季鱼类的总尾数为1.297×10~6尾,资源量约10 246kg。冬季鱼类的总尾数为4.8×10~5尾,资源量约43 085kg。增殖放流后鱼类资源量增长明显,达32 839kg,共转移出碳、氮、磷的净含量分别为3.379×10~3、1.031×10~3、1.81×10~2 kg,实现了对水体营养物质的转移。后续研究可关注每年渔获量的科学设置,合理利用鱼类资源并有效降低库区水体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5.
大口黑鲈是国内淡水养殖的名优鱼类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为探究大口黑鲈优鲈3号适宜孵化温度和孵化装置,在5个温度梯度(20、22、24、26和28 ℃)和2种孵化装置(孵化盆和孵化框)下进行了受精卵孵化试验。结果显示,水温在20~28 ℃时,胚胎发育速度与水温成正比;2种孵化装置对孵化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出苗数差别明显,孵化盆组各温度下出苗率为0;孵化框组孵化率和出苗率均在26 ℃达最大值,分别为66.0%和62.5%,均与24 ℃无显著差异,与28 ℃差异显著。孵化盆会导致初孵仔鱼的大量死亡,不宜作为初孵仔鱼培育装置;优鲈3号适宜孵化温度为24~26 ℃,适宜孵化温度内可适当提高水温来加快胚胎发育,缩短孵化时间。  相似文献   
6.
被动集成应答器(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PIT)标记是一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的标记,以标记的方式来识别目标生物体,主要应用于水生动物的行为、生存生长、分布、监测保护和渔业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等研究中。与其它标记技术相比,PIT标记具有信息储存量大、体积小、持久性强、识别度高、唯一性和性能稳定、频率足够低时易于识别及对生物体的生存、生长和游泳能力无显著影响等优点。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有些种类肌肉植入时保留率低;手术伤口溃烂导致生物体死亡;标记迁移影响天线的检测等。PIT标记技术对于水生动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主要综述了基于PIT标记在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渔业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研究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可以预期,PIT标记技术与物理、化学和分子标记等相结合将成为水生动物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RACE技术,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鳃组织中成功克隆得到一种肌浆网Ca2+-ATP酶(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calcium ATPase,SERCA)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共3 326 bp,包含201-bp 5’-UTR区域、3 060-bp编码框(ORF)和65-bp 3’-UTR。ORF共编码1 019个氨基酸,预测无信号肽。该基因氨基酸序列呈现出典型的Ca2+-ATP酶特征,由Cation_ATPase_N、E1-E2_ATPase、Hydrolase、Cation_ATPase_C四种类型结构域组成,其内含SERCAs的常见结构组成包括磷酸化区域、异硫氰酸荧光素位点、FSBA结合位点、受磷蛋白结合区以及毒胡萝卜素位点。分析显示,该基因序列高度保守且与海洋软体动物具有最高同源性。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三角帆蚌外套膜、斧足、鳃、肝胰腺、性腺等5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鳃、外套膜、肝胰腺组织中表达较高。不同Ca2+浓度处理试验的结果表明,随水体中Ca2+浓度逐渐升高,该基因在外套膜中的表达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并在Ca2+浓度为60 mg·L-1时达到最低值,80 mg·L-1时达到最高值。同时在60 mg·L-1 Ca2+浓度条件下,外套膜中SERCA基因的表达量随时间推移先上升,并于48 h时达到最高,而后逐渐下降。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SERCA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2016年3月—2017年11月对梓桐核心区水域的鱼类资源按季度进行采样调查,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和ABC曲线进行分析。共采集鱼类43种,隶属4目8科30属,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65.12%);以中上层、杂食性、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优势种为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Margalef、 Simpson、 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两年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17~5.01、0.68~0.89、1.79~2.55和0.61~0.84;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呈显著差异,且在多数情况下受到中度干扰。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千岛湖保护区内的鱼类群落和资源的状况,而且可为兴建水利工程对鱼类群落结构影响提供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曾霖  宋炜  谢正丽  王永红  熊逸飞  张惠 《水产学报》2023,47(7):079608-1-079608-12
为探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对低温和饥饿氧化损伤的响应机制,本实验将体质量为(21.38±2.46)g的大黄鱼在低温(8°C)或/和禁食条件下饲养。实验组可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C组)、低温组(CC组)、饥饿组(F组)和饥饿+低温组(CF组),每组3个平行。低温和饥饿胁迫30 d后,计算成活率;采取肝脏样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化学荧光法和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处理组间活性氧(ROS)和代谢产物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组相比,CC组、F组和CF组的成活率显著降低,而ROS含量显著升高(P < 0.05),且肝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泡和核萎缩现象,表明低温和饥饿胁迫对大黄鱼产生了氧化损伤。大黄鱼低温应激后,从CC vs. C和CF vs. F中分别筛选出84种和154种差异代谢物,有5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和自噬等,表明细胞膜流动性和自噬在大黄鱼低温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黄鱼饥饿应激后,从F vs. C和CF vs. CC中分别筛选出184种和50种差异代谢物,有4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ABC运输体和自噬等,表明能量代谢和自噬在大黄鱼饥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CF vs. C中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26种,主要富集在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氧化磷酸化、淀粉和蔗糖代谢、FoxO信号通路、自噬和谷胱甘肽代谢等,表明细胞膜流动性、能量代谢、自噬和抗氧化系统在大黄鱼适应低温和饥饿联合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结果为深入研究低温及其诱导的饥饿对大黄鱼生理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