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2篇
综合类   60篇
水产渔业   1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比较4个罗氏沼虾抗病选育群体(A、B、C、D)的抗病性能,对4个罗氏沼虾选育群体和1个非选育群体(E)进行了溶藻弧菌肌肉注射感染试验,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比较不同罗氏沼虾群体间感染组和对照组肌肉组织中弧菌的变化情况,根据感染成活率的差异性,分析其中3个罗氏沼虾群体(A、C、E)肠道组织和养殖水体的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肌肉组织样品中微生物主要分为6个门,其中厚壁菌门占绝对优势,次优势门为变形菌门,软壁菌门和酸杆菌门的含量相对较低;各感染组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嗜冷杆菌属的含量都高于对照组,而乳球菌属、乳酸杆菌属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肠道组织和养殖水体中微生物主要分为3个门,分别是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基于不同罗氏沼虾群体肌肉组织中不同时间段内溶藻弧菌的含量,5个群体的抗弧菌感染能力分别为ABEDC,与感染成活率结果一致。综上,罗氏沼虾体内的菌群结构和养殖水环境密切相关,但相对独立;芽孢杆菌和类芽孢杆菌的含量差异可能是造成A群体和C群体感染成活率差异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标记同池混养的方法,对罗氏沼虾4个不同群体的生长和存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日均增长和日均增重的大小顺序为:YFNTHZFCJ;特定生长率大小顺序为:YFNTHCJZF,且YF群体与ZF群体差异显著。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均为:ZFCJNTHYF。各群体肥满度无显著差异。ZF群体的养殖存活率显著高于YF群体,其他群体之间无明显差异。研究为罗氏沼虾下一步选育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湿地调控凡纳滨对虾养殖塘溶氧收支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养殖全过程湿地循环处理调控凡纳滨对虾养殖塘(E7塘)水体的溶解氧收支演变状况,并与改进封闭式养虾塘(E6塘)进行比较.E6塘因微囊藻致害,养至58 d终止;E7塘中后期经湿地循环处理3次,抑制微囊藻,养至94 d.2塘表层水体毛产氧量均大于水呼吸耗氧量,但E7塘至养殖后期,表层水体毛产氧量仍基本维持在9mg/(L·d)以上的高值水平.试验塘水柱毛产氧量与总耗氧量随养殖时间延长而递增,E7塘显示了直至养殖后期水柱毛产氧量仍维持较高水平的特点,70 d时,其水柱毛产氧量[13.17 g/(m<'2>·d)]为总耗氧量[8.99 g/(m<'2>·d)]的1.5倍.养殖期间,水柱呼吸为最强耗氧因子,E7塘水柱呼吸与虾呼吸耗氧所占比例随养殖时间延长分别递减89.4%~50.0%和递增1.0%~48.7%.试验塘底泥耗氧量较低,其中E7塘经湿地循环处理,底泥耗氧量仅为0.04~0.20 g/(m<'2>·d).虽在阴雨天或养殖末期水柱毛产氧馈低于总耗氧量,但E7试验墉仍取得了较好的溶氧调控与养殖效果,主要是因为湿地循环与塘内配套设施弥补了溶氧的不足,使虾塘溶氧收支处于良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室内罗氏沼虾幼虾养殖密度对水质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60 d罗氏沼虾幼虾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150 ind/m3、400 ind/m3、550 ind/m3、800 ind/m3)对水质与幼虾生长特点的影响。试验发现,各密度组水质指标pH、DO、TAN、NH3-N、NO2--N和CODMn均控制在罗氏沼虾生长的适合范围之内,密度对主要水质指标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不同养殖密度对幼虾生长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低密度组成活率和增长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次低密度组增长率与最高密度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最低密度组的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4种密度组的罗氏沼虾幼虾体重(w)和体长(L)之间的关系都符合幂函数方程:w=aLb(a的范围为0.013 2~0.015 1,b的范围为3.433 0~3.502 1);体长(L)和养殖天数(d)间符合线性相关:L=ad+b(a的范围为0.038 5~0.049 2,b的范围为1.801 1~1.886 1)。室内高密度养殖罗氏沼虾幼虾可据自身养殖条件,参考150~400 ind/m3选用布苗密度。  相似文献   
5.
几种天然饵料对清洁虾亲虾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6种天然饵料喂养清洁虾亲虾,分析其对亲虾性腺发育、繁殖性能以及受精卵质量的影响。性腺发育试验发现,投喂6种不同饵料亲虾性腺发育周期差异显著(P<0.01),最长的为鱼肉组(12.82±1.91)d,最短的为卤虫无节幼体组(11.46±1.76)d;卤虫无节幼体与桡足类组性腺指数、干物质含量及总蛋白质含量随着性腺发育显著增加(P<0.01),增加均在2倍左右。繁殖性能与受精卵质量结果表明,鱼肉组(3 357±621)(粒/g)亲虾相对怀卵量最大,卤虫无节幼体组最小(1 829±213)(粒/g);卤虫无节幼体[(0.110 9±0.016 3)mm3]组亲虾受精卵体积最大,乌贼组最小[(0.096 2±0.014 0)mm3];鱼肉组[(37.33±1.75)μg]的受精卵干重最大,虾肉组最小[(31.00±1.26)μg];桡足类组蛋白质绝对含量[(367.17±25.68)mg/g]在干物质中所占比例(72.34%)最高。此外,6个饵料组中所有亲虾在各抱卵周期内抱卵率与抱卵间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养殖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设计6个凡纳滨对虾幼虾养殖密度:10、20、30、40、50、60 ind/m2,通过比较60 d养殖周期内的水环境因子、幼虾生长状况与消化酶活性,分析研究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的养殖容量。结果表明:各试验组水质均符合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要求,单位水体载虾量主要影响pH、非离子氨氮(NH3-Nm)、溶解氧(DO)等水化指标;不同试验组水体pH、NH3-Nm含量、DO含量、总氮(TN)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浊度、总磷(TP)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试验组对虾中肠腺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表现出单位水体载虾量越高,对虾体内蛋白消化酶活性和氮利用率越低的规律,DO是低盐度粗养水体养殖容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综合各项评价指标,得到本试验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的最佳养殖容量为46.0 g/m3或32.2 g/m2(322 kg/hm2)。  相似文献   
7.
罗氏沼虾育苗循环水处理技术与模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臧维玲 《水产学报》2004,28(5):529-534
将育苗用水经消毒及沉淀处理后作为试验基础用水,应用泡沫分离器、经预处理的生物滤器和紫外线消毒器等处理罗氏沼虾育苗循环水,使水质得到了有效控制。试验期间,对照池以大量换水及用药等传统方式维持水质,而试验池未曾用药和换水,较对照池节约水67.5%;试验池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范围如下:NH3 Nm:0~0.010mg·L-1,NO2- N:0.01~0.63mg·L-1,pH:7.48~8.37,CODMn:5.42~12.25mg·L-1,细菌总数:(4.2~130)×103cell·mL-1,弧菌数:(0.2~20)×102cell·mL-1;试验组出苗率为40%,高出对照组33.3%。生产性育苗试验中,试验池与对照池均获得了30%的出苗率。据试验结果及罗氏沼虾育苗特点,提出了处理罗氏沼虾育苗循环水的技术与模式。  相似文献   
8.
氨和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凡纳滨对虾(Penaeus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因其生长迅速、抗病力强、肉味鲜美和出肉率高而成为目前国内外广泛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在我国沿海地区养殖范围较广。本文研究了养殖水体中氨、亚硝酸盐对南美白对虾幼虾的毒性作用,同时探讨了较高浓度硝酸盐对南美白对虾生长  相似文献   
9.
淡水中培养的生物膜,去氨氮能力随盐度上升及升盐速率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当盐度由0.6升至13.3、23.9和31.3并稳定48 h后,氨氮去除率分别为100%、93.0%和86.9%;当按不同的速度降盐至淡水环境时,生物膜去氨氮的能力逐步得以恢复,特别是降到淡水时,去氨氮率均达90%以上,基本达到淡水中生物膜去氨氮的能力。经24~36 h的吸附作用,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强于瓷质生化环,生化环48 h去氨氮的能力(95.1%)接近沸石(100%)。以沸石为滤料的滤器去氨氮能力与速率随沸石用量增加而增强。24 h内天然沸石吸附作用去氨氮能力强于生物沸石,生物沸石48 h对氨氮的去除率(99.2%)略超过天然沸石(95.2%)。  相似文献   
10.
淡水中培养的生物膜,去氨氮能力随盐度上升及升盐速率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当盐度由0.6升至13.3、23.9和31.3并稳定48 h后,氨氮去除率分别为100%、93.0%和86.9%;当按不同的速度降盐至淡水环境时,生物膜去氨氮的能力逐步得以恢复,特别是降到淡水时,去氨氮率均达90%以上,基本达到淡水中生物膜去氨氮的能力。经24~36 h的吸附作用,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强于瓷质生化环,生化环48 h去氨氮的能力(95.1%)接近沸石(100%)。以沸石为滤料的滤器去氨氮能力与速率随沸石用量增加而增强。24 h内天然沸石吸附作用去氨氮能力强于生物沸石,生物沸石48 h对氨氮的去除率(99.2%)略超过天然沸石(9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