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5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3篇
  97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通报》2017,(1):101-109
开展农业旅游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的专题研究,可为休闲农业旅游区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提供理论基础,为评估未来农业旅游活动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重庆市铜梁区黄桷门奇彩梦园和北碚区金果园游步道两侧的土壤样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采样以及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PLFAs),系统研究并比较了土壤微生物受影响的距离、主要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受冲击程度。结果显示: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冲击范围在4 m以内(P<0.05),微生物生物量在土壤中的分布随着离游径的距离变小有明显下降趋势;在受农业旅游冲击的范围内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的生物量随着离游径的距离变小有明显下降趋势,放线菌在部分样区表现出该规律,原生动物无此规律;对所测PLFAs数据进行多样性和冲击指数分析后得出假单胞菌(16∶0),好氧细菌G+(19∶0 cyclo w8c,15∶0 iso)等受影响程度较大,节杆菌(17∶0),真菌(18∶3 w6c(6,9,12))等受影响程度较小,受冲击程度大小与该微生物在生物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呈正相关。综上,通过对两园区微生物群落进行评价分析发现调查样区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2.
根系发育是决定小麦抗旱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不同栽培模式对根系生长发育均有明显的影响,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文综合论述了根系与小麦抗旱性的密切关系,阐述了密度、肥料、覆盖栽培、垄作栽培、间作套种等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小麦根系发育的影响,并提出应该如何完善小麦根系生长研究体系,以期为小麦根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耕作半径的采矿复垦区农村居民点安置规模预测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耕作半径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具有重要影响,而地形则是耕作半径的决定因素之一。该文采用耕聚比和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对比采矿前后农村居民点的耕作半径变化。考虑研究区地形起伏的影响,计算耕作半径地形修正系数,确定最优耕作半径。在此基础上预测矿区复垦后可安置农村居民点的面积、数量及人口。研究结果表明:平朔复垦区农村居民点耕作半径地形修正系数为1.6836,复垦区规划农村居民点最优耕作半径为1 500 m;复垦区预测回迁安置农村居民点总规模约651.24 hm2,共67个农村居民点;预测单个农村居民点面积9.72 hm2,控制耕地面积约109.68 hm2;预测回迁安置总人口约29 521人,共7 380户,该研究结果可为露天采矿复垦区农村居民点回迁安置规模与布局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利用网格法确定县域农田整治优先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科学测算农田整治难度系数,合理确定不同评价单元整治的优先次序,该文根据研究区域农田整治特点,以江苏省宝应县为例,以规则网格为评价单元,从土地利用结构、农田空间格局、可提高生产能力、土壤环境质量、人口社会因素等5个影响因素,构建农田整治优先度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按1′×1′的经纬度网格划分的532个网格评价单元进行农田整治优先度测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按整治优先顺序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网格单元,分别占42%、31%和27%。远期网格单元分布在宝应县中部和南部的平原区,该区域农田的连片性、细碎度和质量等别等优于其他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区域农田整治优先度评价方法,有助于确定农田整治先后顺序,明确优先开展整治区域和方向。该方法为区域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支撑,也为中国各县市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土地复垦潜力调查研究工作开展的背景下,以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生产建设项目损毁土地为例,探索合理、科学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大尺度要求下损毁土地面积的推算。采用实地调研法和典型样本分析法,在研究中提出"万吨煤土地损毁系数",并以该参数推算全区损毁土地面积。研究结果:全区范围内露天煤矿、井工煤矿万吨煤土地损毁系数分别为0.26、0.25 hm2.104t-1。该推算方法是政策尺度下所采用的,可以作为本次土地复垦潜力调查的参考数据;若要得到更为准确的数据为土地复垦潜力调查分析评价服务,必须在将来认真组织开展全国范围内损毁土地详查工作。  相似文献   
6.
基于SCS-CN和GIS的潜在集雨工程位置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开发利用雨水资源,是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采用SCS-CN水文模型计算流域地表径流量;应用RS技术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GIS软件平台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地表径流量及数字高程等空间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根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和坡面集水蓄水工程建设一般的选址要求,构建集雨工程位置选择的约束集;结合空间信息和属性数据及约束集,在GIS软件平台下确定潜在的集雨工程的位置。得出结论:适宜修建蓄水池的位置128处、适宜修建拦水坝的位置47处、适宜修建大口井的位置65处。结果可用于指导当地地表径流资源的科学利用,为山区流域综合治理和集雨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数字制图是近年来土壤学的研究热点,而将数字制图与砂姜黑土研究相结合,目前国内研究甚少。选取河南省为研究区,获取该区的气候、母质和地形信息,以土壤—景观定量模型,定量获取砂姜黑土土类属性与主要成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该模型来预测土类分布并制图。在土类图的基础上,根据土属高程分布差异,进一步预测土属分布并制图。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土类数字制图尺度上与调查结果重合度可达到80%以上,并且可弥补调查缺失地方,同时间接证明砂姜黑土的成土母质为石灰性母质,其差异部分表明人为、地表径流因素对砂姜黑土土类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土属数字制图尺度上,与调查结果面积数量和分布趋势大体一致,具体空间分布难于比较,有待于景观模型进一步细化,还需更详细的地形和气候资料,这些可为砂姜黑土数字制图的下一步研究和完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地表温度(LST)是农业旱灾监测模型和农作物估产模型的关键因子,在干旱遥感监测中有着广泛应用.针对TM 8卫星运行陆地成像仪(OLI)和热红外传感器(TIRS)数据波段特点,提出新的劈窗算法流程图,推导新的劈窗算法系数,对地表比辐射率和大气透过率这两个基本参数进行了分析.选取同一时刻珠三角区域的MODIS温度产品和气象站点观测值作为基准,对该算法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LST散点图得出RMSE为0.3845;从LST差值直方图得出反演LST和产品LST误差范围主要集中在-0.6~0.6℃之间;对观测的气象站点值进行统计,产品站点温度均值、算法反演温度均值和站点观测温度均值分别为21.61、21.19、21.38℃,对高温区域的气象站点温度数据统计得出该算法的RMSD为0.742℃,误差小于1℃.从实例应用来看,该算法能快速有效地反演农业旱灾监测中所需要的LST参数,并获得较好的反演效果,能提高农业旱灾监测模型的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网格的耕地质量分等成果省级汇总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耕地质量分等成果由县、省、国家3级成果组成,省级成果由县级成果汇总获取,是农用地分等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传统的汇总方法对汇总底图的过分依赖性,导致汇总效率低下,汇总后的质量完全取决于汇总底图的质量。基于该缺陷,该文提出利用网格取代汇总底图,将县级成果按照“权属-地类-等别”进行分类,根据面积占优原则确定对应网格所属类别,并通过空间最邻近方法寻找距离县级单元最近的网格单元,建立“网格-县级分等单元”的追溯关系。该文提出了以县行政代码、网格所在行列码、等别、地类组成21位省级汇总网格的编码方法。最后利用平均中心和标准差椭圆检验汇总前后耕地空间分布的相似性。以北京市大兴区为研究区进行了实例验证,大兴区根据“地类-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组合共分为8类,根据大兴区耕地的分布,最终确定688个有效耕地网格。利用该文方法实现了省级汇总。经过检验表明,汇总前后耕地分布的平均中心和分布方向仅相差405.6 m和0.34°,说明该汇总方法保证了汇总前后耕地空间分布的一致性。与依赖汇总底图的方法相比较,省去了制作底图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将省级耕地定位在每个网格中,通过网格编码能够快速查找到对应位置的耕地质量,方便管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以黄土区矿-农-城复合区(平朔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1986、2013年的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数据,通过海拔分级、坡度分级、坡向划分及叠加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1986、2013年土地利用景观基于不同地形要素的分布及1986—2013年期间各土地利用景观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海拔1 300—1 400 m范围内是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在不同海拔上耕地转换的方向也存在差异;2坡度≤6°区域是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最明显的区域,不同坡度的区域景观变化存在差异,在坡度15°以下区域景观类型面积的增加以占用耕地为主,在坡度15°区域以占用草地为主;3阳坡是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并且主要景观类型的转换在各个坡向均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