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的现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降低。以及湿地资源破坏的原因;从机制、投入、立法、运作管理,提出了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中国粮食总产"八连增"的过程中,黑龙江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这一波增产浪潮中,黑龙江省粮食生产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存在的重迎茬、政策差异以及成本上涨问题进行了分析;从管理学和经济学角度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利益、体制、流动性、市场以及组织化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了构建换茬补贴、实施农业政策平等对接、健全信息透明农资市场体系、控制货币流动性、提高组织化化程度以及科技兴农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4.
5.
6.
本文在介绍黑龙江省稻米产业具有水稻资源富集、加工产业基础较好及产品品质优良,市场需求大的产业基础上,对黑龙江省稻米产业的优势与问题进行剖析。优势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好,化学污染少及优质稻米商品数量较大;同时存在稻种质量退化严重,缺乏备选品种、稻米加工企业开工不足并严重亏损、物流效率低下及缺乏相关政策支持等问题。提出了加大种子科研投入,加快种子基地建设、引入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化解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粮食物流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促进稻米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渐增多,日益受到各国重视。低碳经济是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兼具碳源和碳汇功能,平衡农业生产碳源排放和碳汇量可以促进农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理,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采用我国区域农业面板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协调水平呈反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资源环境协调度较差,而资源环境禀赋优良区域的经济发展较慢,社会协调度间差异较小。从创新农业技术减少碳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增加碳汇,推动农业碳排放权交易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可提高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猪周期”问题一直是困扰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难题,以往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谱分析和滤波分析方法基础上的,本文则采用三区制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方法,对中国生猪价格周期波动的特征与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生猪价格周期波动中表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即生猪价格在“下跌阶段”、“稳定阶段”和“上涨阶段”上的方差、区制转移概率、自持续概率和平均持续期存在着显著差异。此外,“猪周期”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疫病、政策、自然灾害等外界冲击导致的供需关系失衡,而生猪饲养是生猪产业链上抵御外界冲击能力最差,遭受损失可能性最高的环节。因此,为了缓解猪周期,一方面应该依据区制的非对称性特征来制定价格调控政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牲畜疾病防疫体系和价格风险预警机制,以及提升生猪产业规模化和一体化水平等措施来增强生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9.
10.
韩、日和中国台湾地区处理新农村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鉴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新农村建设经验,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主要有政府主导作用和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现代农业建设与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耕地经营规模理想模式和耕地难以集中的现实关系、个体小农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关系、加强农业投入和确定投入比例重点的关系,以此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