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45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完全免费 | 358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5415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30篇 |
2018年 | 215篇 |
2017年 | 168篇 |
2016年 | 203篇 |
2015年 | 154篇 |
2014年 | 257篇 |
2013年 | 405篇 |
2012年 | 445篇 |
2011年 | 436篇 |
2010年 | 435篇 |
2009年 | 590篇 |
2008年 | 552篇 |
2007年 | 365篇 |
2006年 | 341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107篇 |
1996年 | 124篇 |
1995年 | 115篇 |
1994年 | 105篇 |
199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设施黄瓜连作和轮作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对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RAPD技术研究了设施黄瓜连作和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连作黄瓜2年和7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及其均匀度指数均随着黄瓜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黄瓜产量显著下降。而对于15、18和21年3种轮作种植的土壤,尽管其种植年限较长,但其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及均匀度均高于7年黄瓜连作的土壤,而且黄瓜VC含量均高于连作土壤。【结论】设施栽培条件下,轮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黄瓜产量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寒地5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实地氮肥管理的增产机理。【方法】2004和2005年,通过农民习惯施肥和实地氮肥管理的大田对比试验和不同SPAD阈值的小区试验,探讨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群体质量、干物质积累规律和氮积累的影响。【结果】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实地氮肥管理使氮肥总量平均减少了33.8%,水稻成穗率平均提高了12.3%(P<0.05),灌浆期水稻叶面积指数提高了14.1%~27.6% (P<0.05),抽穗期以后水稻干物质增加了4.3%~29.1%,抽穗后干物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产量平均增加了9.8%;抽穗后氮积累量增加了11.8%~55.1% (P<0.05),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8.5%~133.4%(P<0.05)和 39.78%~194.26%(P<0.05)。【结论】该技术通过改善水稻群体质量,增加抽穗后LAI,促进干物质和氮积累,增加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化肥、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以及化肥氮磷钾、有机肥氮磷钾提高土壤养分的异同。【方法】依托祁阳站有机无机、肥水稻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历史样品及数据。【结果】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高产稳定有显著作用;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有机质都有显著作用,但施用化肥只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至28.1 g?kg-1,与试验开始时相比只提高了42%。凡施用牛粪能使土壤有机质平均最高增加到41.6 g?kg-1,比试验开始时提高了91%;有机肥氮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的效果优于化肥氮,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比化肥处理提高了30%和16%。而施入的有机肥磷在土壤中累积较少,土壤全磷、速效磷提高较少, 施入的化肥磷在土壤中累积较多, 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提高幅度较大。与有机肥相比,化肥提高土壤全磷30%,提高速效磷115%。【结论】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高产稳产和提升土壤肥力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大豆的多数农艺性状均为重要的数量性状。对大豆的数量性状进行基因定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方法】以美国半矮秆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高蛋白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0代重组自交系的154个株系为实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并构建遗传图谱。对亲本间表现多态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及QTL分析。【结果】农艺性状包括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蛋脂总量等);产量性状(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等)和其它农艺性状(株高、生育期、分枝数、主茎节数、平均叶长、平均叶宽等)。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共检出68个QTLs。每个性状的QTLs检出个数从平均叶宽的3个到百粒重、株高等的8个,平均每个性状检测出5.8个。与国内外对应农艺性状QTL检测结果相比,多个性状的QTL位点均一致,说明QTL检测准确率较高,可以进一步用于分子辅助育种。【结论】获得了大豆12个重要农艺性状的68个主效QTLs。 相似文献
6.
rDNA-ITS在植物病原真菌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文章综述了rDNA序列结构特点及ITS序列在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分子检测、病害诊断及土壤中病原真菌的检测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外源水杨酸诱导对番茄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试验采用水杨酸(SA)诱导5叶期番茄幼苗,研究SA诱导及诱导后冷胁迫对番茄幼苗抗冷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SA诱导能明显提高番茄幼苗的抗冷性;而冷胁迫前,经SA诱导的番茄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显著降低,POD活性、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其中,SA浓度为300 mg.L-1的处理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8.
厌氧消化中的产甲烷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厌氧消化过程中,通过控制产甲烷菌的活动可显著提高厌氧消化效率。文章介绍了厌氧消化中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及代谢途径,综述了微量元素、硫酸盐、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显著影响因子对产甲烷菌活动和甲烷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以马铃薯杂交种组合实生薯1代群体为材料,测定现蕾期叶片的SPAD值、叶绿素含量,进而分析了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及单株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和单株产量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回归方程依次为:y=0.0472x-0.8102(r=0.8304**);y=0.013x-0.1848(r=0.7424**);y=0.0601x-0.9948(r=0.8221**);y=23.22x-736.76(r=0.496**)。表明叶片SPAD值可以很好的反映植株叶绿素含量和单株产量水平,而且测定SPAD值方法简便快捷,还不破坏叶片生长,可作为早期进行马铃薯产量选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电子克隆技术及其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电子克隆是随着基因组计划和EST计划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是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基因克隆的新方法。它具有投入低、速度快、技术要求低和针对性强等优点。因此,电子克隆技术必将成为植物基因工程中获得新基因的重要手段。阐述了电子克隆应用所依据的数据库与生物信息资源,介绍了利用电子克隆获得功能基因的方法,及其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