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9篇
农学   43篇
基础科学   43篇
  12篇
综合类   303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86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农机合作社不断增多,如何加强合作社的机务管理,促进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健康发展,是当前农机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从5个方面就强化机务监督管理,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在对粮食及粮食进口安全内涵加以界定的基础上,从粮食数量、粮食质量、粮食价格、粮食贸易、国家经济、生态环境6个方面分析中国粮食进口安全的影响因素,基于超效率DEA模型构建中国粮食进口安全评价模型。对1992—2015年中国粮食进口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2—2015年中国粮食进口处于安全状态,粮食进口对我国粮食价格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小,对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贸易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DEA-mamlquist指数测算2004—2019年中国17个玉米主产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实证检验农村互联网发展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分区域探讨其差异性。结果显示:2004—2019年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2%,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单轨模式驱动。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显著(P<0.01)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协同作用驱动。分区域来看,农村互联网发展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显著(P<0.01)的促进作用,其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建议进一步提高农村互联网的配套设施建设,发挥互联网“连接经济”的优势,应用多元化互联网技术,促进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研究黑龙江省森林鸡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可解决目前黑龙江省森林鸡市场存在的问题,促进黑龙江省森林鸡市场发展。笔者假设了影响黑龙江省森林鸡市场需求的16个因素,并基于对黑龙江省18周岁以上具有消费能力的公民的微观调查数据,构建了估计森林鸡市场需求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森林鸡价格水平与市场需求呈负相关,森林鸡肉质特征、社会认可度、保健特征与其市场需求呈正相关,森林鸡的保健特征对其需求影响最大。因此,应从加大扶持力度、实行科学养殖、加强产销衔接、打造名优品牌等四个方面发展森林鸡产业。  相似文献   
5.
杨志武  王洋 《湖北农业科学》2014,(15):3688-3691,3696
已有的农户行为研究多以农户独立决策为前提假设。但独立决策的假设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不成立,农户种植决策的相似性很可能来自于作物的生长特性要求所产生的外部性。若农作物的生产特性所产生的外部性越强烈,则农户的种植方式相同的概率越高,表现为连片种植同一种作物。对江苏省和黑龙江省调研的数据支持了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6.
孙视微  李爽 《湖北农业科学》2014,(14):3446-3450
以黑龙江省双城市双城镇和兰陵镇各抽取的30户蔬菜种植户的种植数据为依据,从生产角度分析了影响双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因素,并借助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了回归模型,从蔬菜种植面积、蔬菜产量、劳动力、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其他投入方面进行了回归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得出蔬菜种植面积和种子投入对蔬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化肥、农药投入的影响不显著的结论,说明蔬菜产业的发展正趋向于往绿色无公害的方向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休闲农业是我国近年来农业发展的主要特色之一,不仅是突破农业发展瓶颈,促进农业转型,增加农村就业机会的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也是结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三生一体的新产业。由于历史和体制性因素,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存在者很多问题,妨碍了休闲农业的潜力发挥和竞争优势提升。一、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1.缺乏法令依据任何一种事业的发展,必须依法行事,有了周延细密的法令规章,才能正常运作,并可持续性的发展下去。迄至目  相似文献   
8.
科学分析奶牛养殖区域比较优势,是优化中国奶牛养殖生产布局的前提条件。利用2001-2017年中国乳业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影响中国奶牛养殖生产布局的关键因素,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采用资源禀赋系数法,针对关键因素进一步分析中国奶牛养殖区域比较优势,探讨中国奶牛养殖生产布局的优化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奶牛养殖生产布局主要受到玉米产量、生产者预期和温度的影响,不同地区在这三个方面具有不同的奶牛养殖比较优势。奶牛养殖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产区和西部产区,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甘肃和宁夏;非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南方产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安徽、江西和广西;其余省份为较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产区和大城市周边产区。因此,从区域发展层面,提出建设优势区域产业带、因地制宜发展较优势区域、引导非优势区域转移和整合区域资源优势等建议;从奶牛养殖生产布局显著性影响因素层面,提出推广种养结合养殖模式、种植替代玉米的饲料作物、引导乳制品消费、改善养殖基础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一次性施加生物炭后对黑土区坡耕地生产力的可持续效应,以东北黑土区3°坡耕地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设置CK(不施用生物炭)和BC(2016年施用75 t/hm~2生物炭,2017、2018年不再施用生物炭)两个处理,于2016—2018年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施入生物炭3年内,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0.05),第1年降低最明显,为3.87%,孔隙度和总有机碳、铵态N、有效P、速效K含量显著提高(P0.05),p H值则是施炭后前两年显著提高(P_(2016)=0.034、P_(2017)=0.038),分别提高了0.9、0.6,第3年与未施炭处理无显著差异(P_(2018)=0.067);施用生物炭显著提升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和保水保土性能,土壤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凋萎系数均显著提高(P0.05),最大增长率分别为5.58%、4.78%、7.29%,年径流深和土壤侵蚀量显著降低(P0.05),年径流深最大减少量为4.92 mm,土壤侵蚀量最大减小率为5.71%;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P0.05),最大增长率分别为29.01%、16.92%。但生物炭对土地生产力的持续效应逐年减弱,随着生物炭施用年限的延长,BC处理土壤容重线性递增,p H值和总有机碳含量呈幂函数递减,孔隙度和铵态N、有效P、速效K含量线性递减,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凋萎系数线性递减,年径流深和土壤侵蚀量线性递增,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呈幂函数递减和线性递减。采用改进的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模型和GM(1,1)模型测算并预测土地生产力指数,结果显示,BC处理的土地生产力指数均高于CK处理,但其值逐年下降,预计到2021年与CK处理十分接近,表明一次性施用75 t/hm~2生物炭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可持续5~6年。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生物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保障农村人力资本和缓解"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农村建设问题具有支撑作用。基于农业现代化与农民职业化耦合视角,以黑龙江省为例,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发展特征和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以此为基础探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结果表明,2015—2017年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在0.330~0.351间波动,农民职业化综合评价指数在0.323~0.329间波动。考察期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略超前于农民职业化的发展,且各地级市农业现代化和农民职业化综合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值区集中在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等西南部城市。黑龙江省两大系统耦合度波动幅度较小,维持在0.478~0.481之间,整体处于拮抗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保持在0.387~0.389之间,耦合协调等级整体处于轻度失调阶段。耦合协调度在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由东北部城市向西南部城市递增趋势。因此,为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职业化向优质协调方向发展,需进一步优化发展较为薄弱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出因地制宜制定培育目标;因势利导丰富培育内容;推陈出新探索培育模式;多措并举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来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