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266篇 |
国内免费 | 62篇 |
完全免费 | 1550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34878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15篇 |
2019年 | 453篇 |
2018年 | 806篇 |
2017年 | 736篇 |
2016年 | 813篇 |
2015年 | 1124篇 |
2014年 | 1849篇 |
2013年 | 2045篇 |
2012年 | 2881篇 |
2011年 | 2961篇 |
2010年 | 2952篇 |
2009年 | 3755篇 |
2008年 | 3220篇 |
2007年 | 3018篇 |
2006年 | 2437篇 |
2005年 | 1062篇 |
2004年 | 759篇 |
2003年 | 832篇 |
2002年 | 738篇 |
2001年 | 316篇 |
2000年 | 182篇 |
1999年 | 156篇 |
1998年 | 125篇 |
1997年 | 226篇 |
1996年 | 179篇 |
1995年 | 181篇 |
1994年 | 109篇 |
1993年 | 123篇 |
1992年 | 110篇 |
1991年 | 92篇 |
1990年 | 102篇 |
1989年 | 93篇 |
1988年 | 78篇 |
1987年 | 63篇 |
1986年 | 56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3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5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8篇 |
1953年 | 2篇 |
195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获得不同产量水平苹果园土壤与植株叶片、果实氮磷钾营养特点。【方法】将10年生红富士/平邑甜茶苹果园按产量水平分为4类,1997~2000年连续4年定期采集土壤与植株样品进行测定分析,并从2001年开始对4类果园进行不同施肥量试验。【结果】随产量水平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呈增高趋势,反映了增加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对提高产量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同一产量水平上,这3项指标测定值变化幅度大,且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较低。高产园植株叶片一般表现出较高的全氮、全磷含量,较低的全钾含量,果实则表现为较高的全氮含量,较低的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变化不大,其中高产园叶片全钾含量下降最显著,在土壤有效钾含量较高的条件下,高产园叶片全钾含量并不高,并且叶钾与土壤速效钾的相关性较差,此时叶钾主要受产量的影响,随产量的上升而下降。不同产量水平果园施肥反应存在差异,各类果园增施磷肥均未表现出增产效果,增施钾肥均有增产效果,仅中低产园对增施氮肥表现出增产效果。【结论】根据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时,要根据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对施肥量进行调整;根据叶分析结果判断植株钾素营养状况时应考虑产量对钾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甜樱桃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红灯甜樱桃绿熟期、着色期、商熟期和完熟期果实的香气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红灯甜樱桃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到37种,主要成分为醛类、醇类和酯类。在果实的不同发育阶段,香味组分及其含量差异较大。醛类主要包括C6醛类和芳香醛类,C6醛类相对含量在着色期迅速上升,达84.16%,之后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下降,在商熟期、完熟期降至59.20%、55.58%;芳香醛类化合物苯甲醛含量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升高,在完熟期达到最高。醇类主要包括C6醇类、芳香醇类及乙醇,C6醇类中(E)-2-己烯-1-醇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升高,在商熟期达最大值;乙醇仅在果实完熟期才大量出现。酯类化合物包括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等,其含量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升高。【结论】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E)-2-己烯醇、乙酸乙酯、己酸乙酯是甜樱桃成熟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这些物质在着色期大量合成,多数在商熟期达到高峰,在完熟期出现大量乙醇,风味变劣。商熟期是甜樱桃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15N标记技术研究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比例(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利用及土壤残留和损失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 kg•ha-1和240 kg•ha-1条件下,各设底追肥比例为1﹕1(N1和N4)、1﹕2(N2和N5)、0﹕1(N3和N6) 3个处理。【结果】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处理N2、N5和N6均较优,其中处理N2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损失率。试验还表明,随底施和追施氮量增加,二者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增加,下移层次加深;随小麦的生育进程,土壤残留的肥料氮不断下移。成熟期,底肥氮在0~40、40~100和100~200 cm土层中的残留量分别占总底肥氮残留量的38%~49%、40%~51%和0%~22%;处理N4、N5的追肥氮淋洗至140~160 cm土层,N3、N6分别至160~180 cm和180~200 cm土层。在小麦全生育期,处理N2的底施和追施肥料氮均未淋洗至100~200 cm土层。【结论】在本试验中,施氮量为168kg•ha-1、底追肥比例为1﹕2的处理N2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氮肥利用率均较高,损失率最小,且未淋洗至100~200 cm 土层,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5.
植物对盐胁迫的反应及其抗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从植物形态发育、质膜透性、光合和呼吸作用以及能量代谢等方面概述了盐胁迫下植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分析了盐害条件下离子胁迫和渗透胁迫作用机理以及植物的耐盐机制:植物小分子物质的积累、离子摄入和区域化、基因表达和大分子蛋白质的合成等,并简要综述了植物抗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7.
以二年生“春捷”毛桃为试材,研究了日光温室内遮荫处理桃树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光合特性以及荧光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桃树叶片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CO2饱和点(CSP)、CO2补偿点(CCP)、Rubisco活性、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光呼吸速率、乙醇酸氧化酶(GOX)活性和羧化效率(CE)均呈下降趋势;光合色素含量在不同光强条件下变化较大,两个弱光处理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的含量均比对照升高。不同光强条件对桃树叶片的荧光参数φPSⅡ、Fo和Fv/Fm的日变化影响显著,弱光照处理的φPSⅡ、Fv/Fm的日变化比较平稳而且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对照的上述两个参数的日变化波动较大;三个不同光强处理的Fo的日变化均是在10:00开始上升,在13:00达到最高点而后下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NACL胁迫对紫荆幼苗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以紫荆(CERCIS CHINENSISBUNGE)幼苗为材料,研究NACL胁迫对其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分处理浓度的升高,丙二醛(MDA)含量、膜透性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在相同的盐分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膜透性MDA含量呈上升趋势,SOD、POD和CAT活性变化没有规律。 相似文献
9.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降低重金属污染土壤上水稻糙米铅镉含量的作用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为了寻求有效抑制污染土壤上水稻对重金属Pb、Cd的吸收、保持稻米卫生品质的技术方法,利用污染土壤盆栽试验和在污染区的田间试验,对施用石灰、碱性煤渣、高炉渣、水稻秸秆和猪厩肥等土壤改良剂降低水稻植株和糙米Pb、Cd含量的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盆栽试验条件下,碱性煤渣的改良效果最为突出,基施5.0g·kg^-1碱性煤渣,可使早稻糙米Pb和Cd含量分别降低78.6%和75.4%,晚稻糙米Pb和Cd含量分别降低45.7%和87.9%,使糙米Pb、Cd含量从严重超标水平降到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允许的含量以下。石灰物质的改良效应主要取决于其对土壤pH的影响程度。在田间条件下,各种改良剂的效果均小于盆栽条件.不能将稻米Pb、Cd含量降低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允许的含量水平。基于现有技术,从产品质量安全角度考虑,在重金属严重污染土壤上不宜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 相似文献
10.
干旱胁迫对黄栌幼苗几个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干旱胁迫对黄栌幼苗的相对含水量、膜透性、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以及蒸腾和光合速率等几个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黄栌幼苗的几个生理指标影响显著;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和时间的延长,黄栌的叶绿素含量稳定上升;膜透性在整个干旱胁迫期间变化平稳,有下降趋势;蒸腾速率日变化均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根系活力和相对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但能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黄栌具有抗旱性,叶绿素含量和膜透性能作为黄栌抗旱性评价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