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2.
3.
【目的】研究pH值、温度、光照条件、基质含水量等环境因素对新疆博斯腾湖野生大肥蘑菇组织分离菌株200561-1菌丝的影响,为其人工驯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分别研究不同培养基pH值(pH 4.5,5.0,5.5,…,8.5)、培养温度(4,8,12,…,32℃)、光照条件(连续黑暗、12h/12h光暗交替、持续光照)、基质含水量(45%,52%,59%,…,80%)对大肥蘑菇菌株200561-1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大肥蘑菇菌株200561-1菌丝适宜在中性偏酸环境下生长,pH为6.0~7.0时菌丝表现出良好的生长速度和长势,6.81为其最佳pH值;大肥蘑菇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4~32℃,最佳温度为28.42℃,根据菌丝和培养温度的关系,可将大肥蘑菇菌株200561-1划分为中温偏高型;连续黑暗的培养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这与该菌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活史相吻合;大肥蘑菇菌丝在基质含水量为66%,73%和80%时均能良好生长,以74.65%为其最佳值,当基质含水量52%时菌丝不生长,最后萎缩。【结论】新疆博斯腾湖野生大肥蘑菇组织分离菌株200561-1菌丝培养阶段所需的最适pH值为6.81,最适温度为28.42℃,连续黑暗的培养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最适基质含水量为74.65%。 相似文献
4.
张桂香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8,(4):64-64,F003,52
介绍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概况,包括数据的采集、加工及建库中值得注意的几点事项。 相似文献
5.
以L808为试验菌株,研究了香菇不同生育阶段培养料中碳、氮吸收利用规律与5~15、10~20、15~25、 10~30℃(自然常温)4个温度区间香菇产量及品质(蛋白质、可溶性糖、纤维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0~20℃温度区间香菇产量最高,5~15℃温度区间香菇品质最好。随着香菇生长阶段的推移和出菇潮次的增加,香菇培养料中碳的含量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且与香菇产量和品质相关性极为密切,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香菇产量和香菇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越高的温度区间内,培养料中碳的含量下降幅度也较大。培养料中氮的含量则呈现先升高而后逐渐降低的趋势,香菇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温度区间内,培养料中氮含量降幅相对也较大,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L808为试验菌株,研究了5~15 ℃、10~20 ℃、15~25 ℃和10~30 ℃(自然常温)4个温度区间香菇第1潮、第2潮、第3潮菇产品的水分、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变化。结果表明:4个出菇温度区间,普遍以第1潮菇含水量较低,可溶性总糖含量较高,随出菇潮次的增加,香菇产品的含水量逐渐增加,最大增幅0.90%。可溶性总糖含量逐渐降低,较低出菇温度区间(5~15 ℃)的降幅较小,第2、第3潮菇分别较第1潮菇降低7.50%和20.00%;较高出菇温度区间(15~25 ℃)的第2、第3潮菇分别较第1潮菇降低35.00%和45.00%。以第2潮菇蛋白质含量最高,较第1潮菇增加7.42%~8.58%,平均增幅8.05%;较第3潮菇增加7.52%~23.79%,平均增幅12.79%。 相似文献
7.
采用工厂化双孢蘑菇隧道发酵工艺进行培养料制备,将制备后的培养料制作不同投料量的菌包,在相同栽培管理条件下对比双孢蘑菇的菌丝长势、出菇期、产量和效益。结果表明,采用投料量为22 kg/包的菌包,单菇重、商品菇率均优于20 kg/包的菌包。产量为18.97 kg/m2,比投料量20 kg/包的菌包增产1.45 kg/m2,增产率8.28%;纯收入达40.68元/m2,比投料量20 kg/包的菌包增加2.57元/m2,增值6.74%。22 kg/包可作为双孢蘑菇农法栽培最佳的菌包发酵料投料量。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两自由度控制器结构的最小拍无纹波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有步骤地解两个刁番都方程来直接确定控制器的各个参数。这样所得到的最小拍无纹波控制系统在经过有限拍时间后,可以精确地跟踪预先给定任意函数类的参考输入信号。 相似文献
9.
基于矩阵范数和离散时间系统李雅普诺夫定理,给出了控制输入具有饱和非线性特性的状态反馈控制系统的闭环渐近稳定性判据。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大肥蘑菇液体培养基,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大肥蘑菇最佳碳源(葡萄糖)、最佳氮源(蛋白胨)及矿物质的适宜浓度(用量)范围,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3个参数对大肥蘑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以获得适宜的配方组合。结果表明,葡萄糖浓度、蛋白胨浓度对大肥蘑菇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矿物质添加剂用量达显著水平。最优培养基参数为葡萄糖浓度33.26 g/L、蛋白胨浓度4.24 g/L、矿物质添加剂1.82 mL/L,在该参数组合下,28℃振荡培养8 d,菌丝干重可达16.44 g/L,且经反复试验验证可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