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9篇
基础科学   1篇
  41篇
综合类   1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陕北两个典型气象站点多年降雨强度数据,使用数学方法描述月雨强分布的形状,从而满足水文模型、土壤侵蚀模型等对降雨强度数据的需求。通过探讨小时雨强在月时间尺度上应符合的理论分布函数,并采用统计学参数估计方法进行参数拟合,来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对月雨强分布进行描述。使用最大似然法对常见的7种理论分布函数进行拟合的结果表明,LOGN、GAMA、WBL等理论分布函数都可以较好地再现月降雨强度分布,90%以上的月份COE值大于0.7,一半以上的月份COE值大于0.9。另外,WBL分布对降雨强度峰值亦有良好的表现能力,因此推荐在陕北黄土高原降雨分布的模拟过程中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合理的评价系统,以期在各种土地利用方案和情景下,方便地实现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流域水文分析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以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为例,利用TIME组件平台构建了基于GIS的水土保持应用系统,研究基于.NET Framework的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植被恢复布局及其水文效应评价系统的实现;讨论了GIS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水文计算模型与GIS的集成、植被恢复布局及水文效应评价系统的结构框架、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功能的实现。【结果】该系统充分利用了GIS强大的空间分析、直观的信息表达功能以及数据的存储、处理功能,能方便、快捷地显示和输出水土保持中的多种信息,并利用文字、地图、控件等多种手段进行信息表达。【结论】基于TIME组件开发的GIS模型系统,能够降低开发难度、缩短开发周期。该系统对于水土保持宏观规划的编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RS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1975年的Landsat MSS、1986年和1997年的Landsat TM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影像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获取土地利用信息,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1975~1986年和1986~1997年两个时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变化速度、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变化方向以及变化方向的区域差异等。结果表明:后期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有所增强;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是本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耕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分布校广;后期耕地被居民地占用的面积和毁林开荒的面积比前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信息系统--以延安/安塞七乡镇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土地资源采集、输入、编辑,存储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它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有力工具。本文以延安/安塞七乡镇为例,启用ARC/INFO和Arcview软件,建立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并对监测结果初步分析,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5.
黄土坡面土壤性质随退耕时间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耕还林还草是控制水土流失和防治土壤退化的关键措施,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从试验到推广已有几十年历史。该文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退耕区的实地调查,测定不同地区不同退耕年限植被恢复区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黄土坡面土壤理化性质随退耕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植被恢复时间的增长,土壤物理结构将日趋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水平将逐渐的提高,并主要集中在植被恢复10~20年期间,20年后,尤其是30年后,土壤理化性质较为稳定,而且,植被维护的好坏往往影响其稳定性。同时,水热条件较好的安塞地区土壤理化性质随退耕时间的改善程度更明显,而水热条件较差的皇甫川流域土壤理化性质随植被类型和植被恢复程度的影响更为显著。结果可为退耕的环境影响评价预测以及土地利用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SRTM和ASTER高程数据得到科学利用,选择东北漫岗丘陵区和黄土丘陵区,基于网络下载的SRTM和ASTER高程数据,利用数字地形分析的标准方法进行了数据处理。提取了坡度和坡长两个地形指标并与Hc-DEM(水文地貌关系正确的数字高程模型)及其提取的地形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无论是高程、坡度还是坡长,均是Hc-DEM系列的数据表现最好,SRTM次之,ASTER表现较差;(2)在地形平坦地区,ASTER表面因明显的空值和洼地,使高程及其基础上提取的地形参数不具实用价值,但在地形比较陡的地区则可用;(3)基于SRTM和Hc-DEM提取的两组坡度和坡长具有相同的格局,但基于SRTM的坡度有衰减,坡长有扩展,实际应用前需进行尺度变换。  相似文献   
7.
基于DEM的流域坡度坡长因子计算方法研究初报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域尺度的坡度坡长(LS)因子计算是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的重要基础.基于坡面水文学和土壤侵蚀学,对流域坡度坡长因子计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作流程进行了讨论.以黄土丘陵区的安塞县县南沟流域为例,对LS因子进行了实例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提出了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ANUSPLIN的时间序列气象要素空间插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ANUSPLIN在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时间序列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过程,为相关人员在ANUSPLIN的参数设置、误差分析和协变量要素选择等方面提供参考。【方法】以薄盘样条函数为插值理论,以专用气象数据插值软件ANUSPLIN为实现工具,并引入一个或多个协变量线性子模型,来实现多个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结果】完成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时间序列(1980~2000年)多个气象要素月平均数据的栅格化,计算了气象要素随其影响因子变化的关系。【结论】ANUSPLIN以薄盘光滑样条函数为理论基础,引入协变量线性子模型,能较好地提高气象要素空间插值精度,且能反映气象要素随其影响因子变化的比率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该区模型选择以样条次数为3次的局部薄盘光滑样条函数模型为最佳。温度的空间插值相对比较容易,且误差较小,1995-07平均相对误差为1%;风速、水汽压的误差中等;日照时数和降雨量的误差较大,个别情况相对误差可超过50%。  相似文献   
9.
LS计算是利用USLE等坡面模型进行流域与区域土壤侵蚀评价与制图的基础,在对第四次土壤侵蚀普查试点县进行LS因子提取工作的基础上,以长武县为例,总结介绍县域LS因子提取的主要技术环节、主要技术要点及工作流程,并对LS因子提取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从提取的坡度、坡长、LS因子的统计和空间分布特征看,基本可反映该地区的塬面、塬坡、现代沟坡和川地等地貌特征。结果表明,利用前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可提取LS因子,该因子具有一定科学性,可满足土壤侵蚀的宏观评价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来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1975年的Landsat MSS影像,1986年、1997年和2006年的Landsat TM影像,利用遥感影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和目视解译,得到这4 a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ERDAS中的GIS分析模块和统计方法对这4 a的土地利用图进行统计分析,得到1975-1986年、1986-1997年和1997-2006年这3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度、幅度、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耕地经历了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草地、林地先减少后增加,居民地一直处于增加状态,未利用地从整体上来说处于减少状态,只不过在中期有一定数量的波动;在前期和中期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基本一致,后期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有所增强;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是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主要是耕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