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介绍了系统的集中控制监控级和分散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分为5个控制子系统,之后,针对炉体倾动及氧枪位置控制系统软硬件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更好地勾兑青梅酒,研究青梅浸泡酒、青梅汁、青梅汁发酵酒以及浸泡基酒的香气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浸泡基酒、青梅浸泡酒、青梅汁及青梅汁发酵酒4种样品的香气成分.[结果]试验显示,4个样品依次检测出14、32、17、46种香气成分,香气成分本质的差异决定了其特有的风味和口感.其中,青梅在浸泡过程中产生的特有香气成分为苯甲醛、S-(-)-2-甲基-1-丁醇、苯甲酸乙酯、5-羟甲基糠醛等.青梅汁中特有的香气成分为糠醛、苯乙醇、苯甲醇等.青梅汁发酵酒中产生的主要微量香气成分有苯乙醇(6.941%,峰面积相对百分含量,下同)、异戊醇(6.940%)、辛酸乙酯(3.734%)、癸酸乙酯(2.590%)、己酸乙酯(2.479%)、9-癸烯酸乙酯(2.080%)、5-羟甲基糠醛(1.756%)等.[结论]研究可为青梅酒的品质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
川法小曲白酒发展现状及其瓶颈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赫川  马莹莹  杨建刚  林艳  林秋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850-11853,11856
四川固态法小曲白酒酿造历史悠久、风格典型、味道独特,与大曲清香、麸曲清香共同组成了清香型白酒的三大类型.对清香型川法小曲白酒的历史由来、在我国白酒行业中所占地位、生产工艺的革新历程、生产、研究及市场现状、发展瓶颈问题、面临的机遇、酒质提升的解决途径及建议、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木霉菌对栽培人参土壤的改良作用,分析木霉菌对土壤养分和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影响。采用人参盆栽试验,添加外源木霉菌(钩状木霉DH3、MM3、MM4、Q7 4种菌株和哈茨木霉MM6菌种)后,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添加不同外源木霉菌处理后人参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土壤pH值无显著变化,土壤全氮、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碳氮比(C/N)在添加木霉菌处理中降低,其中钩状木霉MM3和哈茨木霉MM6两株菌的理化性质表现最好。ITS测序分析获得703个OTUs,涵盖了8门、26纲、46目、86科、141属。木霉菌处理后土壤真菌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ACE、Chao1)增加,尤其是钩状木霉MM3;钩状木霉MM3中的主要特征种群是肉座菌科(Hypocreaceae)和木霉菌属(Trichoderma),哈茨木霉MM6的主要特征种群是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冗余分析(RDA)发现,土壤 C/N 和硝态氮是影响土壤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刺球菌属(Chaetosphaeria)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C/N呈显著负相关。本结果为栽培人参土壤微生物改良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2012年6月下旬和9月中旬,对吉林省二代和三代粘虫发生严重的辽源、公主岭、梨树、双辽、长岭、农安6个县(市)玉米田粘虫危害情况和产量损失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二代和三代粘虫对玉米叶片危害较大,但二代粘虫危害对后期产量影响相对较轻,三代粘虫暴发流行对玉米产量造成损失较大,受害玉米子粒不饱满,果穗短而细,秃尖程度严重,三代粘虫危害产量损失率为25.79%~73.84%。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小簇麦新种质N95175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效应和基因位点,采用常规分析法结合SSR技术进行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研究。抗性基因常规分析结果表明,N95175分别与高感白粉病普通小麦品种陕160和陕优225两个杂交组合的F1均现高抗,F2抗感植株比例分别为115∶43和111∶48,经χ2检验,符合3∶1的显性单基因孟德尔遗传分离比例,即该抗白粉病基因为显性单基因遗传。利用208对小麦微卫星引物对N95175×陕优225的F2抗感分离群体分析结果表明,Xgwm570和Xwmc553均与抗白粉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3.38和12.03 cM。Xg-wm570和Xwmc553两者之间在两群体中的遗传距离为3.74 cM。利用两引物对N95175×陕160组合F2代进行标记验证分析,分析结果与接种后调查结果符合率为89.24%。根据Xgwm570和Xwmc553在小麦染色体的位置,将N95175的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在6A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对露天煤矿地质素描新方法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这种方法应用的好坏对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影响,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对地质素描新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分析,这对地质素描方法的应用与推广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还将新方法与传统素描方法进行了对比,希望对地质素描法的创新与改进提供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大穗型小麦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小偃22和大穗型小麦新品系41310为材料,调查了其冬、春总茎数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大穗型小麦成穗率低的原因。[结果]2品种的分蘖性能相近,41310的总茎数少于小偃22。在3月24日~4月28日的6个时期,41310的消亡总茎数分别较小偃22多49.5万、22.5万、40.5万、36.0万、72.02、65.5万/hm2。4月7日前后,41310和小偃22均有1个分蘖消亡高峰,其分蘖消亡值分别为351.0万和333.0万/hm2 而41310在4月28日前后出现第2个分蘖消亡高峰,分蘖消亡值达337.5万/hm2,使41310的分蘖消亡率达74.6%,成穗率仅为25.4%,穗数减少至423.0万/hm2。[结论]大穗型小麦41310的分蘖消亡速度较小偃22快,且较其多了1个分蘖消亡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